簡單來說,根據《左傳》和《國語》記載,趙氏崛起於時代的晉國,趙盾是晉國的官臣,之子趙朔身居要職,娶了晉成功之女,生下兒子。趙朔死後兩年,他的叔叔趙瑛與他的遺孀通奸,被趙氏家族流放到齊國並殺死了趙瑛,這引起了的不滿。三年後,聯合仇視趙氏的六安、雲兩家,誣蔑金成公趙氏要造反,趙氏就這樣被消滅了。莊吉和她當時至少6歲的兒子吳釗安然無恙地住在龔景宮。大約過了兩年,晉景公接受了韓家之主韓爵的建議,恢復了趙的地位。而趙的遺孤則繼承了趙在三軍六部尚書中的高位,為這段血淋淋的愛恨情仇畫上了壹個圓滿的句號。
莊吉的愛恨情仇在當時的春秋各國並不少見。所以這兩本書都沒有詳細闡述“趙氏孤兒”的故事,重點也不在“孤兒”上。我們再來看以《史記》為代表的漢代以來對“趙氏孤兒”的歷史解讀。
西漢初年,司馬遷撰寫《史記》時,根據戰國以來的傳說,虛構了新版的《趙氏孤兒》,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趙氏孤兒》故事。表現了以忠勇義氣為核心,通過不平凡的屈辱最終成就壹番偉業的主題。這顯然和司馬遷自己的屈辱經歷有關。事實上,學術界普遍認為這些書都是司馬遷根據先秦傳說寫成的。屠岸賈、程英、公孫杵臼,沒有這樣的人,也沒有吳釗的復仇。但就是這個編造的故事,影響了後人至今。成了電影《孤兒趙》的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