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天地人的科學分析
在科學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各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都在眾多有誌於探索的研究者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完善。對於天體、地理、自然人事等領域,無數學者壹直在努力探索。雖然許多科學研究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天、地、人之間仍有許多科學無法解釋的奧秘。《周易》的博大精深眾所周知,它象征著中國五千年來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包括天象、星辰、地理、自然、人事等等。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深刻,很多人覺得難以理解其中的奧妙,所以人們誤以為它是不科學的唯心主義。在中國的皇帝、將軍、聖賢、儒生中,很多人都把《周易》視為文化瑰寶,是治國安邦的必學之術。古代易學家和天文學家根據《周易》原理,多次準確地預測了君王的覆滅、外族的入侵、山崩、地震、風災、蟲災等國家大事,其準確度令人咋舌。這裏還有鬼谷子、張亮和諸葛亮的古老傳說。但都是擅長觀察天文地理,擅長占星占蔔的易學大師。由此可見,《易經》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還是存在的。也許目前人們還不能全部用科學的理論和實踐來證明,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通過眾多易學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易經》的科學理論和使用價值將會不斷完善和提高。
為了進壹步探究《易經》的科學存在,我們來看看幾千年前中國古人通過《易經》對自然人事和天體地理的認識。雖然古代天文地理和現代天文地理有很大的差距,但也包含了很多關於天地關系的奧秘。希望通過本文的粗淺分析,對《易經》的基本理論框架有進壹步的了解。
中國對古代天文學的研究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渾儀是中國古代的壹大發明。古代有壹場關於遮天理論和渾天儀的爭論。遮天的人:天在上,地在下。渾天:即天體無痕圓,居其內。後來古人住在山的上面,定了壹個水平,看日出,發現太陽在水平之下,所以遮天說就失效了,因為太陽在水平之下,說明天體是無縫的,是圓的,地球就住在裏面。後來渾天儀的發明,證實了渾天儀理論的最終確立。由此可見,古人在當時沒有科學儀器的情況下,從生活中仔細觀察自然的總結,也是很有價值的,值得我們後人去研究。張衡《渾天儀》說:渾天如雞,天體圓如彈丸,地黃如雞,獨居其中。有大有小,天上有水,天上有地,殼上還蓋著黃。天地袖手旁觀氣而浮於水。如果星期日除以365度的四分之壹,它將以182度的八分之五覆蓋地面,並以182度的八分之五環繞地面。於是二十八夜,半見半藏。它的兩端被稱為北極和南極,北極也在天空中,正北,離地36度。然而,北極的標準直徑是72度,這很常見。南極在天中間,南緯36度入地,南緯72度下降,但經常消失。兩極相隔182度半,天轉如車轂之運。壹望無際,形狀渾渾,故稱渾天。
除了“渾天”、“蓋天”之說,古人對太陽、月亮、星辰、時空運動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但古人並不是單純地探索天體宇宙的奧秘,而是掌握了星空宇宙與人與自然之間的對應關系。古人認為天宇是人類世界的投影,它們之間存在著生、養、抑等復雜關系,而日月星辰的排列組合是有跡可循的,人類世界的動蕩變化與其運動密切相關。古語有雲,“自然界的形象在大地中塑造,變化可見”,也就是說,只要掌握了天體宇宙的奧秘,就能預知人事的榮辱。所以古代天文學的主要任務是“觀察天文,觀察時間的變化”。在科技不發達的條件下,他們通過智慧和經驗總結出壹套探索天人之間奧秘的理論基礎,從而破譯天文,順天意,造福人類。
眾所周知,太陽、月亮、星星和地球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天體的運動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地球的壽命。根據這壹原理,就不難理解人類的生命信息也會受到天體時空運行的影響。古人分陰陽為日月,太陽為陽之精,性為火為熱,其光外照。月屬陰,性屬水寒,應在景。太陽、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相互運動導致了地球氣候的不同變化,因此有四個季節:春、夏、秋和冬。在不同的季節,天體對地球的影響也有不同的變化。最容易找到的是晝夜規律。夏天,太陽充滿陰氣,所以白天長,夜晚短。冬天空氣寒冷,陰盛陽衰,所以晝短夜長。是天氣冷熱適中的時候,陰陽基本平衡。所以,這兩天是晝夜平分的,每壹天都是十二小時正。陰陽的含義很廣,但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其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起著相互調節、相互輔助的作用。古人說?quot陰陽合則始,陰陽分則終”,可見陰陽之間不可或缺的相互作用。人類的生命信息也受到陰陽原理的影響。純陰不生,純陽不長。易經最基本的原理,重在陰陽。根據陰陽的重要性,可以找到《易經》的原理。
周日是365度30分50秒,分布在十二宮,除子午二宮是30度43分80秒外,其他十宮都是30度40分79秒。詳細計算每年365天,03小時,當春天遇到星期天,每月30天,05: 25小時,當它遇到宮殿。《易經》中的五行分別代表了天體宇宙中的時空關系,查考了中國的歷史。壹是古人用樹枝記錄年、月、日,如甲子年、丙寅月等。當然,每個分支的性質與其相應的時間特征密切相關。比如春天,天氣由冷轉暖,草木萬物開始發芽。陰和毛分別代表二月的地支。同時,陰是火的發源地,木可以生火,逐漸變暖。世間萬物都是退化的,和尤進分別代表七月和八月的地支。同時,金申也是水的發源地,黃金可以產生水,氣候逐漸變冷,直到海子滿水的冬季月份。另外,每天十二點也是如此。比如子水為陰寒性,代表半夜23:00-1:00為純陰,午火為陽明性,代表中午11:00-13:00為純陽。由此我們發現,五行不僅是代表年、月、日的時間戳,也是時空變化的信息代碼,可以對自然界的萬物產生不同的影響。通過對這些信息代碼的研究和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宇宙萬物的自然發展規律,當然也包括各種已知和未知的信息。這個道理可能只是易經理論的極小壹部分,還有深刻精彩的道理等著我們去探索。唐代易學家李發明了用幹支與人的出生年月相結合的方法來破譯命運運行規律的秘密。後來,宋代的徐子平將生辰八字與天幹地支、壹陰五行相結合,在生辰八字三柱的基礎上形成了更加完善、具體的推算方法,即四柱預測,壹直沿用至今。它的信息包含了壹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性格、前途、婚姻、運勢、地位等。只要將每個人的出生日期與五行相匹配,就可以通過相應的計算方法破譯出關於生命命運的各種信息。因此,陰陽元素的計算也可以說是探索人類生命規律的最早的科學方法。四柱預見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很久以前就有人說過,影響人壹生的是骨架。其他方面,比如風水環境,名字,字號,都可以通過後天改變,但只有四柱的信息很難改變。直到今天也沒有人否認這個觀點,因為人從出生的那壹刻起就註定要接受日月星辰對地球的照射,四季對人類的影響是無法改變的。除非時間可以倒流,否則每個人都要加入自然生命的軌道,接受各種利弊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壹個人的人生不能改變,因為影響人生命運的有兩大方面,即時間和空間。時間是指上述出生日期,空間是指地理環境。用比較通俗的說法,指的是風水學中的陽宅和陰宅,因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往往命運不同,對後天的地理環境影響很大,但也有雙胞胎同時同地出生的情況,他們的命運走向也不同。因此,這壹問題在易學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其實不存在出生時間壹樣的情況,因為雙胞胎之間最短的時間也要相隔幾分鐘。可惜目前命理學只能算到小時,不能再細分了。自宋代在李年號的基礎上將其完善為四柱以來,雖聽說有人大膽提出要突破四柱,但從未有易學家將其推進壹步。創新五柱預測,即將每小時120分鐘內的十二主導天幹進行細分,但最終因為這個理論基礎不夠完備,經不起實踐論證,壹直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根據命理學原理,即天體運行和時空變化對生命命運的影響,應該說不同分鐘出生的人命運是不壹樣的,可能到此為止。命理預測沒有人能做到100%的準確率,但是如果準確率達到7%或者80%,那就經常看到,甚至90%以上,壹些高明的預測者就能做到。所以不能因為它的缺點就輕言放棄,或者沒有科學理性和唯心主義的誤解。我們應該在古人的基礎上發展這種寶貴的文化。
我看到過地理環境對生命命運的影響,也就是地球自身形成的各種格局和結構,大到山川河流,小到家裏的房子。從《易經》的基本原理來說,都是像古人說的,相互之間有壹種克制的關系;“天上有星采其精,地上有山川宣其靈”。這就是天地之間的相互對應。生活在天地之間,自然會受到天體運動和地理環境的影響。比如山多水少的地區,認為大地陽氣足,陰氣少,所以這個地區壹般男多女少。水源多山少的地區,因為陰多陽少,所以女多男少。山區也有很多官員,水多的地區也有很多富人。生活在西北氣候寒冷地區的國家,壹般都是因為金水旺而高大健康,而生活在南方炎熱地區的國家,壹般都是因為火金水旺而矮小多病。我們經常發現壹些易學家通過改變人的生存環境來改變人生命運,這應該是很科學的。這種方法通常被稱為“風水”,起源於我國秦漢時期,現已發展成為壹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代表人物如關羅、郭璞、楊筠松、賴文君、劉基等都對風水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風水分為陰宅和陽宅兩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不同的派別,但基本上是兩大派別,即講形勢和調氣。其中情境派包括龍、洞、沙、水、坐、堂、院、路、橋、廟的外部結構布局。理性的風格包含了轉瞬即逝的流月、三元九局、氣流、憤怒、昏睡、兇殘、殺氣等隱藏的內在信息。但在很多不同的風水學流派中,這兩種理論是相互關聯的,同時也是實用的,只是有的流派重勢,有的流派重氣。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找到風水原理,主要是根據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來分析環境與人類的對應關系。通過改變環境來改變命運是合理的。客觀來說,環境決定性格,性格影響命運。這是壹個環保主義者。因此,筆者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易經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有很多寶貴的知識值得我們的後人去研究。它凝聚了千百年來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整合了天地之間的各種對應關系。其科學構成和使用價值是目前任何學術理論都難以超越的。但縱觀多年的歷史,易經的發展總是時隱時現,靠的是少數願意繼續維護的人。短時間內在科學領域建立地位是相當艱巨和困難的。僅僅依靠少數《易經》研究者的努力是不夠的。現在是科學文化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壹個易經研究者,我們有責任為未來的發展去探索它更深更高的領域。我有義務向公眾披露我所了解到的壹些秘密和經驗。只有這樣,才能盡快揭開《易經》的神秘面紗,被大眾普遍接受。在此,筆者只為大會貢獻壹點個人知識,為易經的未來發展鋪路,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由於是個人理解和觀點,難免有錯漏,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