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嘉興唐慧鎮的古兜井村,有壹個七夕湘橋俱樂部。每年七夕,都會有人來參與,搭建香橋。所謂香橋,就是壹座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由各種又粗又長的纏香(紙包線香)做成,裝上欄桿,用五色線做成的花裝飾。晚上,人們向雙星獻祭,乞求好運,然後焚燒湘橋,象征著雙星已越過湘橋,幸福地相遇。這座香橋源自傳說中的鵲橋傳說。
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壹個七夕和全國各地的節日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點。以下是對各地區活動的簡要介紹。
在江蘇嘉興唐慧鎮的古兜井村,有壹個七夕湘橋俱樂部。每年七夕,都會有人來參與,搭建香橋。所謂香橋,就是壹座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由各種又粗又長的纏香(紙包線香)做成,裝上欄桿,用五色線做成的花裝飾。晚上,人們向雙星獻祭,乞求好運,然後焚燒湘橋,象征著雙星已越過湘橋,幸福地相遇。這座香橋源自傳說中的鵲橋傳說。
在膠東地區,更多的人在七夕祭拜七姐妹。少婦們穿上新衣,聚在壹起,在宮廷裏為七姐妹喜結連理,唱著歌謠:“黃帝,我請七姐妹上天。我不想畫妳的針,不想畫妳的線,我要給妳看72個好手段。”在許多地方,“喬華”也被制造出來。女生用面粉做餅,包子(或適當的水果)用花,如牡丹,荷花,梅花,蘭花,菊花。還有巧菜,就是用酒盅栽培麥芽(這是宋代的“育種”),用適當的果子和巧菜來祭祀織女。
在陜西,七夕之夜,姑娘們要把稻草紮成壹米多高的“古橋”形狀(也叫喬娘娘,即織女),讓她穿上姑娘的青襖紅裙,坐在院子裏;姑娘獻上瓜果,拿出預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女子稱之為巧芽),切下壹片,放在壹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在月下看芽的影子,占蔔靈動;而穿針引線,競爭有快有慢;舉辦窗花大賽,比拼匠心。
在福建,婦女和女孩們設立香爐和各種祭品:茶,酒,花瓶插花,五子(龍眼,紅棗,榛子,花生和瓜子)和織女的粉末。拜完雙星,獻給織女的粉分成兩份,壹半扔在屋頂上給織女,另壹半自己打扮美化。據傳說,織女使用粉末可以保持她美麗的外表。而五子的裝飾,寓意求生育。女人也喝茶,吃水果,下象棋。
在廣東,中國情人節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最受重視,有許多有趣的習俗。在屈大均的《廣東新話》中,記載了清初“七母會”的盛況,流傳著民國時期許多有趣的習俗。在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已記載了清初“七母會”的盛況,人們常稱之為“拜七姐妹”。據民國時期參加“七姐妹崇拜”活動的老人們回憶,“七姐妹崇拜”在廣州西關特別盛行。活動壹般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老年婦女只能在壹旁觀看,敬禮膜拜)。提前組織十幾個好姐妹準備“七姐妹崇拜”。6月份會把壹些大米、小麥、綠豆泡在瓷碗裏,讓它們發芽。七夕臨近就更忙了。我們需要籌集壹些資金,請家人幫我們用竹紙搭壹座喜鵲橋,制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七夕節當晚,大廳裏支起八仙桌,系上繡花桌(桌裙),擺上各種五顏六色的花果制品和針線活,展示女兒們的心靈手巧。剪紙紅花帶圍著稻苗豆芽盤,盤內點著油燈,燈光下露出五顏六色的薄紙燈罩,令人眼花繚亂;有精心布置的插花,銅瓷花瓶裏插著香蘭、茉莉、茉莉等花卉;小盆裏插著茶匙那麽大的荷花、玫瑰花、夜來香、山茶花,壹朵真配壹朵假,真假難辨;還有將蘋果、桃子、柿子等生果切割堆疊成鳥獸等各種形狀的果盤;刺繡的衣服、鞋子、襪子和花木屐;繡有金銀彩線的小窗簾、床單、窗簾、臺裙;指甲大小的扇子和手帕;總之越細致越有技巧,就是用細木做的亭臺樓閣,把小木板貼在當地的豆苗和谷子苗上。此外,米粒,芝麻,燈心草和彩紙被用來制作各種形式的塔,桌椅,瓶爐,鮮花和水果,文房四寶和各種圖案和文字的豆子。還有玻璃或彩紙制作的燈籠、宮燈、柚皮、蛋殼燈籠(雕有山水花鳥)、動物造型的燈籠。最討喜的是女兒們用彩色絲綢做成的精致娃娃,也就是人偶。小狗有壹個牛郎、壹個織女和壹對幼童的形象,壹般放在上層,底層有壹個彈琴跳舞的小孩形象,是為了慶祝兩位明星的相遇。還有《西廂記》《紅樓》《陽門小姐》等戲劇角色成套(也有瓷娃娃,是父母給年幼的孩子買的節日禮物)。另外,當然也要擺放化妝品,比如小胭脂盒、鏡子、彩色梳子、絨花、粉餅等。,供織女和女兒們使用。還有蠟像瓜果,小動物等等。除此之外,就是甜鹹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有燭臺,香爐,香燭,用上好的檀香點燃,是必不可少的。
女兒們要在七夕之夜盡情打扮,用天河沐浴洗頭,然後穿上錦裙襖旗袍,頭發梳成發髻,戴上白蘭、黃素馨等鮮花。然後畫眉,粉,絳唇,額印;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穿上這件衣服後,女兒們像仙女壹樣下凡,圍坐在八仙桌和鵲橋邊,玩著各種遊戲:或自娛自樂,對唱詩詞,猜謎語,穿針膜拜,乞求聰明;並指著天上的北鬥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壹員)和雙星,講牛郎織女的故事、詩詞和典故;或者邀請歌姬,唱粵劇,彈八首曲子等。女兒們也自己演奏秦曉和其他樂器。這時,人們可以去別人家參觀餐桌陳設。雖然人很多,但主人還是很樂意招待他們。慶祝到半夜十二點,這是織女下凡的吉祥時刻。這時,所有的燈和蠟燭都點燃了,五彩繽紛,燦爛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迎接七妹,到處是壹片歡呼聲。最後辦了個酒席,然後就散了。正如清代詩人王倫(傳說中的魚名)在《羊城七夕竹枝詞》中聽到的:“繡玉葉次之,花為障,玉為臺。清溪小女兒蘭巧梅有約。”
其他地區,七夕的風和上面差不多。比如清代潘榮弼的《景帝歲時紀勝》:“七夕前幾日,麥種於小土器中,乃牛郎神也。叫做‘五生壺’。.....適當的水果在市場上出售,人們舉行宴會,孩子們崇拜銀河。鹹是壹個詭計。”此外,北京還會展示切成蓮花形狀的西瓜和哈密瓜,在瓜和麥苗上系上彩色的線,非常漂亮。京派支竹詞,即有“五生壺彩層”之句,投壹針巧也。清朝的皇宮裏,也有祭二星的習俗,宮女投巧針。頤和園裏,昆明池上要建壹座浮橋,比喻天上的鵲橋,供皇太後遊玩。還有宴請,演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