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1949是徐舍鎮。1996,面積34平方公裏,人口2.3萬,轄鴨溪、徐崗、魏翔、分水墩、富居、民主、徐舍水產、灣嶺、尚維、社尾、符江、南興、曹楠、方偉、柳田、徐家壩、藕池、柳田。
宜豐鎮和潘家壩鄉於2000年合並。徐舍鎮位於宜興市西部。東至新街鎮,南至荊塘鎮,西至溧陽市,北至槁城、關林、方莊。面積70平方公裏,常住人口45680人。鎮建成區面積3平方公裏,鎮政府駐洪欣路。
2005年3月11日《市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徐舍鎮棉村等29個村(居)委會成員面積的批復》(宜〔2005〕47號)同意如下調整:2 .長富村委會、清水村委會的羅家鬥、清水圩、勝利。全鎮轄勉、長福、宜豐、東嶽、魏翔、社尾、南星、盤東、潘家壩、豐臺、美琪等11個村和民主社區。宜豐鎮原1949宜豐鄉,1959改為公社,1983改為鄉鎮。1996,面積19.3平方公裏,人口16000人,轄鶴立、千家、秋微、武威、曲流、清水、長富、墊口、宜豐、周嘉、張家、南溪、陽威、劍河。1999設鄉,2000年並入徐舍鎮。潘家壩鄉1950建制,1959改公社,1983改鄉。1996,面積16平方公裏,人口13萬,轄水東、水西、九圩、天朗、、陳煉、蓮河西、圩、、潘家壩水產、潘家壩、稻香、犍為、鳳臺、邱家壩。2000年,退出家鄉,並入徐舍鎮。原方莊鎮(簡介)位於宜興市西部。東至關林鎮,南至徐舍鎮,西至溧陽市,北至向洋鎮。面積44.82平方公裏,其中水面面積1.1萬畝,常住人口2.4萬人。鎮駐地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裏,鎮政府位於市政府駐地西北22公裏方莊人民路。【郵編】214246【沿革】因方莊村而得名,相傳在宋代,該村四周溪水環繞,地勢稱方希。明改名為現在的名字。方莊鄉1949成立,方莊公社1959成立,1983改鄉,油塘鄉1992合並,1995設鄉。1996,面積54平方公裏,人口2.9萬,轄聯興、董家浜、西湖、萬旭、巴特、荷塘峽、任釗、渡口頭、方希、方北、方莊、鐘芳、方南、魚枷、皇甫、東園、萬鎮、長河、五畝。2005年3月15日市政府《關於同意調整方莊鎮方莊村社員委員會面積的批復》(宜〔2005〕50號)同意如下調整:1 .方莊村委會和方希村委會合並,合並後的名稱為方莊村委會。2.別墅後的村委會與別墅南邊的村委會合並,合並後的村委會名字叫獎別墅。全鎮轄聯興、興幹、萬圩、萬新、方莊、魚鳧、萬東、五畝、悠唐、樹東、獎別墅、江油、董熙等13個村和方莊社區。2006年3月15日市政府《關於同意調整方莊鎮聯興村11村民委員會面積的批復》(宜〔2006〕52號)同意如下調整:1 .聯興村委會和興幹村委會合並,合並後的名字叫聯興村委會。二、萬圩村委會和萬新村委會合並,合並後的名稱為萬圩村委會。3.魚鳧村委會與萬洞村委會合並,合並後的名稱為東園村委會。4.獎別墅村委會與江峰村委會合並,合並後的名稱為獎別墅村委會。5.樹洞村委會與油塘村委會的馬家村、塘南村、大墳集村、西南頭、柏樹頭村、小圩上村、嚴紫薇村合並,合並後的名稱為樹洞村委會。6.董熙村委會與悠唐村委會的悠唐、孫嘉、唐家、前灘樹、莊頭、陸家垛、謝家莊、東仙埠塘、江湖、水車頭、姚橋壩村合並,合並後的名稱為悠唐村委會。2007年撤鎮並人徐舍鎮。原景塘鎮位於宜興市西部。東至新街鎮,南至張著鎮和朱熹鎮,西至溧陽市戴埠鎮,北至徐舍鎮。面積62.85平方公裏,其中水面面積1.8萬畝,常住人口3257萬人。鎮駐地建成區面積2.8平方公裏,鎮政府位於市政府駐地以西18公裏鯨塘鯨政路。【郵政編碼】214244【沿革】五代時,隱士任公在此築室彈琴,故原名唐沁。後來因為坐落在鯨溪岸邊,附近河水湍急,打旋成池塘,後人將其改名為鯨池。1911—1949是井塘鎮(後改為井塘鎮)。1956成山鄉並入鯨塘鄉。1957年,永豐鄉和徐翔鄉合並為鯨塘鄉。鯨塘公社成立於1959。1984(壹說1983)改為鯨塘鄉。1996設鄉,面積37.8平方公裏,人口2.2萬。轄永豐、莊村、紅星、聖山、燕山、無辜、下莊、成莊、萬竹、靖西、鯨塘、湖裏、南莊村、大廠、徐藏、後塘、盛家、高星。2000年,巖頭鄉合並。2005年3月11日《市政府關於同意調整井塘鎮燕山村等8個村民委員會面積的批復》(宜〔2005〕45號)同意調整如下:1 .燕山村委會和夏莊村委會合並,合並後的名字叫燕山村委會。二、莊村村委會和紅星村委會合並,合並後的名稱為莊村村委會。三、盛家村委會與江家村委會合並,合並後的名稱為盛家村委會。4.湯泉村委會和趙福村委會合並,合並後的名字叫湯泉村委會。全鎮轄徐藏、盛家、南莊、井塘、莊村、燕山、成莊、渭南、巖頭、湯泉、邢燕、徐希、京西社區12個村。2007年撤鎮並人徐舍鎮。原巖頭鄉1949為巖頭鄉,1959改為公社,1983改為鄉。1996,面積25.8平方公裏,人口1.5萬,轄14個行政村,即大儒、巖南、靖西、埠頭、唐尼、湯泉、神門、巖頭、左莊、崔楠、何家壩、趙福、萬裏、徐希。2000年,退出家鄉,並入景塘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