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季的《聊齋誌異》花了很大篇幅討論“罪惡感”。維科納有能力審視隱藏在人們心中的創傷和罪惡感。
這裏的內疚可能是在壹定程度上有意識地影響了他人的死亡。比如南希和史蒂文親熱的時候,沒有意識到芭芭拉有危險,這讓南希覺得她要為芭芭拉的死負責,或者麥克斯對比利的死有矛盾心理。
也指社會帶來的壓迫,就像第四季第壹個受害者克麗絲。她最大的恐懼來自她的母親。當她達不到媽媽心目中的“完美”形象時,她就覺得自己不夠格,是個錯誤。
這種來自別人認知的指責和歧視,在這壹季的其他角色身上也能看到(比如羅萍隱藏自己的性取向或者蕭藝在學校被別人欺負),有時候帶來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殺傷力。
壹直有傳言說這壹季會有壹個重要角色“領午餐”,結果壹個受歡迎又討喜的角色確實死了,但就像第二季的鮑勃,第三季的比利,第四季的艾迪,都是性格各異的“重要配角”,結局卻頗為相似。
鮑勃證明了好好先生可以成為英雄,比利證明了壞小子也可以成為英雄,艾迪證明了膽小的宅男也可以為了正義挺身而出成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