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洛陽博物館的精品收藏

洛陽博物館的精品收藏

洛陽博物館收藏了史前至明清時期洛陽出土的各類珍貴文物,尤其是夏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漢唐陶俑、唐三彩、宋代瓷器。藏品數量大,品種豐富,富有地域特色,在我國文物界占有壹定地位。名稱:已查青銅鼎時代:二裏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65438+3世紀)晚期規格:高20cm,口徑15.3cm簡介:

夏商周延續千年,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鼎是中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壹般分為圓三足和方四足。被稱為“國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

據有關文獻記載,氏族社會後期,中原之地洪水泛濫,華夏部落推大禹治水。大禹擡頭看天文,低頭看地理,因勢利導,大做文章。經過18年的不懈努力,他終於向洪水投降,實現了河水清澈,天下太平。結果,中國的家族推舉大禹為他們的領袖。大禹分天下於九州,令九州州牧獻銅鑄九鼎。他把九州的名山大川和奇事刻在九鼎身上,象征壹個有鼎的國家,把九鼎集中在夏朝的都城。

就這樣,‘九州’成了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千百年來,丁被賦予了太多的神秘色彩,凝結成壹個抽象的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

這件青銅器出土於1975偃師二裏頭遺址。它有壹個口閉、腹圓、底平、呈圓錐形的鼎,沿頂鑄有兩個環形耳,腹部飾有不規則的方格花紋。鼎為壓鑄式折疊,端莊規整,但略顯稚氣粗獷,紋飾簡單。方格青銅鼎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鼎。被譽為“中國第壹鼎”,是國寶。名稱:綠松石龍時代:二裏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65438+6世紀)後期規格:長約65cm,由2000多塊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片組成。導讀:2002年春天,在對洛陽偃師二裏頭宮南院壹座墓葬進行清理時,考古人員發現了這件綠松石龍形器——長約65厘米,由2000多塊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片拼接而成,其中最小的綠松石片直徑只有0.2厘米,厚度約為0.1厘米。龍形龍頭扁圓,多龍須或鬢角突出,吻部略突出,額中脊明顯,梭形眶對稱。龍身微彎,中間脊向下向兩側傾斜。全身布滿菱形鱗片,尾尖向內卷曲。在龍尾不遠處,還有壹條綠松石的條形紋飾,幾乎與“龍身”垂直。

不像今天的人喜歡金和玉,綠松石在夏商時期壹直被視為寶石,多為貴族所用。因此,有綠松石飾品的墓葬多為高檔墓葬。“在綠松石龍出土之前,二裏頭遺址出土了三件鑲嵌綠松石的青銅飾品,色彩鮮艷,制作精美,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轟動。”市博物館收藏部主任張玉芳說,這件青綠色的龍形裝置像壹條遊龍,在早期的龍形裝置中非常罕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國寶”,被命名為“龍”。名稱:張羽時代:二裏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後期規格:長48.5厘米,扁長方體,壹端有斜刃,另壹端有齒孔。簡介:

張羽1975出土於偃師二裏頭遺址。張羽主要流行於夏商時期,是古人在祭祀、朝會、訂婚等儀式場合使用的禮器玉之壹。

夏商周是中華民族禮儀制度形成的初始時期。在禮儀制度初步形成的過程中,玉逐漸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成為古人在祭祀、朝會、訂婚等儀式場合使用的重要器物之壹。1975年偃師二裏頭遺址出土的張羽就是典型代表。

玉璋長48.5厘米,呈扁長方體,前端細而寬,兩側平,刃口略呈凹弧形。後端兩側有牙飾,兩側牙飾對應位置留有平行陰線;長方形手柄,手柄前部和中部有穿孔。張羽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流行於夏商時期。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玉璋出土於山東龍山文化司馬臺遺址。我國出土的玉璋中,商代以後的玉璋很少,戰國以後的玉璋也很少。名稱:母鼓青銅方磬:商代規格:高通50,肩寬33厘米描述:母鼓方磬(léi),1963,洛陽北窯出土。母鼓錢芳是商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

錢是壹種酒器,流行於商周時期。女鼓銅方肩,直口繞足。封面是四個屋頂形狀,用動物的頭抓住耳朵。下腹部有動物頭部的頸部和肩部的龍紋。腹飾長鳥紋和吊葉龍紋,蓋和圈足飾獸面和龍紋。蓋子的口分別有“母鼓”字樣。通體飾以由龍紋和雲雷紋組成的浮雕獸面,腹部飾以由龍紋組成的豎葉紋。蓋子就像壹個四面都有斜坡的屋頂,圓頂的四個角和中間部分都有突出的邊緣。蓋子上鑄有“母鼓”字樣,應該是鼓國女子嫁女所獲得的爵位。整個器皿造型穩重大氣,器身華麗。流行於商代晚期,是商代晚期精美的青銅酒器。名稱:漁歌年代:商規格:長48厘米描述:1985洛寧縣陳武鄉西寨子村出土的漁歌,長48厘米,正面呈斜三角形,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雖然它的形狀與後來的匕首相似,但它實際上是壹種禮器。古人把石頭的美稱為“玉”,後來這些精致的玉被賦予了通達神明的內涵。戈是夏商周時期常用的兵器。其中以玉為主最早出現於二裏頭文化,流行於商周時期。所以,漁歌壹般是在商周墓中出土的。

玉簪形制的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夏商初期為玉簪的興起時期,當時玉簪的形制普遍較大,壹般在30厘米左右,最長的壹件出土於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長達97厘米。同時,這壹時期的漁歌援部略呈弧形,大多沒有中脊,只有鈍脊,紋飾簡單或無紋飾。

商代晚期和西周是漁歌的流行時期,此時漁歌的體型明顯變小,最大的有15厘米到20厘米長,最小的有4厘米到5厘米長。玉戈分為直紋和彎紋兩種,都有中脊或三脊,紋飾也很復雜,有粗陽紋、獸面紋、變形雲紋等。西周以後,漁歌逐漸消失,漢代以後基本消失。

Yugo作為壹種禮器,主要用於祈求力量和勝利,顯示威嚴和等級。大玉哥可以放在屋裏,也可以掛在墻上辟邪。小魚兒可以掛在腰間或脖子上,以示威嚴或祈求勝利。這種玉戈在四川金沙、三星堆遺址也很常見,應該是中原與周邊地區文化交流的結果。名稱:旅舍年代: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規格:長14.3厘米,寬11.3厘米,厚1.5厘米,孔徑5.2厘米。簡介:作為斧形玉,“王”字的來源,玉穗是王權的象征,代表著生殺大權。霰應該是從石斧進化而來的。

由於其寬大厚重的特點,玉簪成為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壹,象征著權力和威嚴。據《說文》“曰,王符也。”《尚書》載:“王張祚黃閱。”這表明於碩象征著王權、生殺大權和懲罰。在中國最早的甲骨文中,“王”字被畫成鈸形高希省稱,最早的“王”字由“嶽”演變而來,表明在文明前夕的軍事民主時期,軍事領袖與政治領袖合而為壹,“而這些人捧著嶽,成了權力的象征”。

在中國古代,由於對自然的認識相對不足,人們往往用最好的東西來祭天、祭神。"玉是人們獻給神的最好的祭品."高希說,不僅如此,古人還充分發揮想象力,賦予玉純潔、力量等多種內涵,通過玉表達壹些願望和思想,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悠久的玉文化。名稱:舒易時代: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規格:高32.6厘米,口長23.5厘米,寬19厘米,重7.75公斤描述:1947。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青銅禮器、古、彜、尊、兵器、矛、鐘、馬飾、玉器、玉刀等。這些珍貴文物出土後大多流失海外。1960文物普查時,市文物部門在這批文物中發現並收藏了壹件青銅器——方毅大叔,現藏洛陽博物館。方壹叔是壹個長方體,是西周早期典型的盛酒容器。蓋子、車身和座椅裝飾有基於雲雷紋的三層半浮雕圖案。蓋腹主紋饕餮,僅口沿、圈足、蓋頂飾壹周鳳鳥紋。圖案密集細致,鑄造精美。

這件方衣的形狀與著名的方齡衣和遮放衣非常相似。其封面和腹部鑄有12三行字:“涓叔將貝贈為寶,以示對夷的敬意”,文史大師郭沫若先生根據器型和銘文認為“為壹武之君或成王之時的兵器”,銘文“汪聰”為公主太聰。此物為皇家重器,是典型的西周青銅禮器。這是中國唯壹的壹個,彌足珍貴。名稱:措銀青銅鼎時代: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規格:高16.5厘米,腹徑13.2厘米。簡介:

1979期間,洛陽市西小屯村村民在幹活時發現壹個地窖。文物工作者聞訊趕來,在地窖裏發現了錯的金銀銅鼎。青銅鼎蓋呈球形,有耳,流短。三個動物的足蓋和腹背都飾有交錯的金花瓣和三角雲紋,是不可多得的工藝品。鼎是用來盛流食的器具。鋪首位環是用於搬運的構件,常見於鼎和壺類器皿的腹部。但蓋扣帶頭環的造型在商周青銅器中極為罕見。這種金銀不對的炊具只有皇室才有,而這個鼎出土的地方正好在洛陽城的東周遺址裏。所以可以認為這種精致奢華的樂器應該是東周皇室的產物。

古代有很多裝飾手法。“嵌入”就是在外圍嵌入東西或者加邊。“嵌”是把東西嵌在縫隙裏,“錯”是用Cu石打磨使之光滑。錯金錯銀又稱錯金錯銀,是先在青銅器表面鑄造或鑿刻凹槽,再鑲嵌金銀絲、芯片等。,把它們錘牢,再用石頭打磨使之與器物表面平齊,最後用木炭和清水打磨,使青銅器表面和金銀紋飾呈現不同的顏色,襯托出瑰麗的花紋,從而達到突出花紋和銘文的裝飾效果。金銀錯位的精細工藝是古代科技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也從另壹個側面展現了東周的輝煌。名稱:戰國玉器年代: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規格:高7.50 cm的藍寶石簡介:

1987洛陽銅加工廠出土戰國時期的玉人,雙手交叉於腹前,坐姿端正。腳蹼穿過臀部。戴口罩,發髻,濃眉大眼,如意鼻,高顴骨大嘴,唇上有胡須。面具用繩子綁在腦後。頭頂短發,大耳朵。穿著雞心領短袖套裝,短褲。用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和條紋裝飾。

玉雕人墓大多出土於商代晚期和西周時期。很多人都是跪著站著,他們的用途有普遍的宗教意義。春秋戰國時期,玉人的發現不多,形制也比較矮。這個玉人的出現在當時是極其罕見的。玉人的服飾和穿著,在過去更是罕見。戴面具的形象顯示了其神秘的身份,雖然尚無定論。但壹般認為他的身份應該是驅鬼辟邪的方形象。這為研究我國戰國時期的服飾和宗教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名稱:東漢石貔貅年代:東漢規格:1.9米高,長2.9米,重8噸。簡介:

1992、1孟津縣孟慧鎮漢光武帝陵南0公裏處,村民們正在緊張地挖水渠。挖到離地表5米左右的深度時,壹塊巨石阻止了村民們的進壹步挖掘。縣文物部門聞訊後,立即組織發掘。許多大型石雕呈現在考古學家面前。修復後,壹只高1.9米,長2.9米,重8噸的巨型石獸傲然挺立。石獸長著長長的翅膀,看起來像獅虎。

這個石頭驅魔器是用壹塊完整的藍色石頭雕刻而成的。它像老虎,像豹子,頭像獅子,牙齒鋒利,翅膀長,長尾巴拖地,角直。它的形狀很奇怪,好像有起飛的感覺。整個石獸的身體比例、表情、肌肉線條恰到好處,形象蒼勁凝重,充滿傲氣,極富想象力;從雕刻技法來看,圓雕、平雕、線雕自然交融,點、線、面、體完美結合,展現了漢代完美的石雕藝術。

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出土的文物中,只有壹塊石頭有這麽大的身體和精湛的藝術技巧來辟邪。名稱:正始石經時代:曹魏正始二年規格:長75.4厘米寬約50厘米簡介:

曹魏在洛陽建國後,國子監又興盛起來。曹芳繼位後,決定對《西平石經》中的石碑進行整理,並加以雕琢作為補充。於是就有了正始二年(公元241)刻的《正始石經》。北魏時,地方官廟缺少石材,就就地取材,用壹些石碑。鄴城是東魏的都城,統治者想通過水路把這兩種石經從洛陽運到鄴城。然而,當他們被運到孟州城時,河堤坍塌,將近壹半的石經落入黃河。運到鄴城時,漢魏石經只剩下52件。公元579年,北周統治者將《詩經》從鄴城遷至洛陽。隋朝建立後,統治者將壹些石經從洛陽運到長安,很快就被隋朝的壹個政府部門改造成了柱基。到了唐朝初年,魏徵《石頭記》時,他已經“十不存壹”了。目前,我國所有的《正始石經》遺存僅剩2500余字。

《鄭氏石經》於1922年在偃師市店莊鎮太學村出土,出土後立即保存。長75.4厘米,寬約50厘米,碑面刻《尚書》,碑內刻《春秋》,約600字。年份:唐朝(公元68-907年)

出土:洛陽吉利區1987。

規格:高45.5cm,座徑22.6cm

簡介:三色燈是唐代使用的照明器具。它由四部分組成:座位、把手、盤子和燈。它用綠色、棕色和白色的釉料裝飾。座圓蓋壺,面有凹弦,柄圓竹狀,蓮花連座,兩端壺,造型美觀,釉色鮮艷。是洛陽考古發現中的首次發現,是三色中極為罕見的藝術瑰寶。日期:西晉(公元265-316)

規格:高2.60 cm,長寬2.20 cm,重量83.2 g,含金量70%。

形狀:印面為方形,白體鐫刻“王”字樣,印扣為駱駝形。

簡介:這枚印章是甘肅的金夢商人於1940年代從古董商手中購得的。1973交由洛陽博物館收藏。

從這裏印的印章來看,毫無疑問是晉朝的印章。歸義就是馴化、降服。胡指匈奴,當時北方的壹個少數民族。從這個甘肅的印章來看,所指的胡金銓應該是居住在涼州被金帝封的匈奴首領。文獻記載,匈奴在金代的歸義都發生在晉武帝在位期間,所以封國應該是金代初武帝在位時的事情,由此可知這也是晉朝安撫少數民族,相互建立友好關系,減少邊境戰爭的具體措施。駱駝形狀的紐扣也繼承了自漢代以來授予少數民族領導人印章的傳統習慣。此印布局工整穩重,字跡規則蒼勁,造型簡潔凝練。也是嚴格繼承中國印章風格的典型,是中國古代印章的傑作。同時為研究中國古代篆刻和造型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基本陳列位於展廳壹層,分為三個展廳。展覽按時間順序展示了史前、夏商周、漢魏、隋唐五代、北宋時期河洛文明的發展歷程。壹件件歷代文物藏品,展現了“問古今之事,請只看洛陽城”的滄桑與豪情。其中,重要的展品有商周青銅器、西周鉛器和各種形狀的“原始青瓷”、春秋時期的“齊侯魚寶”、金村的大鍋和戰國時期的“金湯金劍”、西漢的彩壺、北魏的王侯禮器和色彩鮮艷的唐三彩。展品中有壹批國家壹級文物,包括壹些遺孤,有相當壹部分是首次展出。展覽輔以現代科技手段,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古都洛陽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2013年《河洛文明》入選第十屆國家博物館十佳展覽(2011-2012)。

史前時期:星星文物屬於陶器引火裝置,古人用來儲存火種,最早見於我國史前考古。

夏商周:四千年前,洛陽開始成為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中心。洛陽偃師二裏頭遺址被確認為夏朝故都,洛陽博物館開設獨立展廳展示夏朝青銅器、陶器、玉器,在國內外收藏機構中絕無僅有。其中微雕綠松石獸只有半厘米高,對於研究我國微雕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二裏頭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豫西夏文化的發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展出的二裏頭大宮基址模型讓人感受到四千年前中國王朝都城的建築規模。偃師商城遺址出土的文物顯示了商代早期的文化特征。子慎夫銅鼎是商代青銅器的代表。制作精美,尤其是鳥形平足,是典型的商代晚期器物。

西周時期的文物有房夷叔、方座竹、兵器、饕餮房夷、永中等。東周時期的器物很多,有金、銀、青銅鼎、銅像、壇子、小雕像、盤、牌、銅鍋、石磬等。其中,齊侯寶玉罐是洛陽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重75公斤,口徑70厘米,可謂“罐中之王”。銘文是研究周王室與諸侯婚姻關系的重要材料。展出的吳王夫差之劍、越王之矛,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戰亂頻仍的證據。其中符和銅矛為勾踐之子符和的兵器,是首次在洛陽發現的兵器,對研究周王室與越國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青銅方鏡采用青銅雕刻工藝,構思新穎,國內罕見。另壹個玉人是中國的孤兒。此外,四系青瓷琺瑯彩,釉色鮮艷,施釉均勻,吸水性弱,花紋古樸典雅,保存完整,是原青瓷中的精品。洛陽出土的商周原始青瓷數量占全國壹半以上,證明洛陽是當時原始瓷器燒制的中心。用生動逼真的兔子圖案裝飾脖子壹周是很少見的。艾承書銅鼎,碑文記載了艾承書的生平,***54字。如此長的銘文在東周極為罕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漢魏:這壹時期包括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五個朝代。通過這壹時期文物的展示,再現了漢魏封建社會大發展、民族大融合時期,洛陽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風貌。展出的文物包括:各種雜技俑、彩陶壺、釉陶、王莽幣、銅鏡、玉器等。最引人註目的是《西平石經》和《正始石經》。國子監是東漢時期最大的教育機構,有三萬多名學生。國子監前刻石經,是為了統壹經學,平息古今版本之爭。現存的碎片是文化史上的瑰寶。

在漢代的喪葬習俗中,墓壁上繪畫盛行,從日月星辰、升仙扮鬼、歷史典故到迎客、歌舞盛宴。既有想法,也有生活場景。本次展覽包括《行旅圖》(東漢原始產物)、《登仙圖》(抄本)、《大儺宴圖》。

漢光武帝陵南出土的石驅邪,是壹件完整的青石雕,雄渾凝重。釉陶博山爐,鏤空浮雕力士和許多動物栩栩如生。洛陽漢墓中很少發現釉陶博山爐。陶風車和稻鈸制作科學,功能齊全,是研究古代農業機械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彩陶百花燈,高92厘米,塑造了許多帶羽毛的人和動物的形象,塗以紅色和黑色,美麗而華麗。草葉釉陶壺肩部飾有四組白色S形草葉紋,是漢墓隨葬品中極為罕見的紋飾。鬥獸紋青釉陶罐,釉色鮮亮,紋飾為漢代罕見的浮雕鬥獸紋,是低溫釉陶中的精品。金貴義胡金印,印是當時匈奴歸化部落首領的稱號,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歷史。雞頭青瓷壺,通體青釉,開口細膩均勻,是北魏青瓷中的精品。

隋唐:洛陽出土的隋唐文物展覽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和洛陽這個國際大都市的歷史風采。展出了中國東部都城洛陽城的沙盤模型,並發掘了出土的建築結構、各種彩繪俑、墓葬動物、名揚四海的唐三彩、各種銅鏡和金銀器。展出的東羅馬金幣和波斯銀幣分別鑄造於隋朝和北魏。它們通過絲綢之路的商旅傳到洛陽,也印證了絲綢之路發源於洛陽的觀點。

展出的唐三彩品種繁多,釉色艷麗。其中有神態各異的俑,有栩栩如生的動物俑,有古樸典雅的生活用具,特別是唐代的女俑,豐滿舒適,衣著華麗,發飾多樣,反映了大唐帝國富民強國,歌舞祥和的社會面貌。隋唐東都宮城的沙盤模型,再現了以平方英寸土地為尺度。隋唐都城,布局嚴謹,設計自然。

白居易故居、唐公陵哀皇後墓、沈惠墓出土的文物是本次展區的獨特亮點。洛陽白居易故居遺址是我國首次名人宅地發掘,發現了經典建築、硯臺等與白居易有關的文物。唐公陵是洛陽唯壹的唐代陵墓,哀皇後墓出土的精美青花紅釉陶器形制飽滿,釉色晶瑩剔透,尤其是藍釉陶器極為罕見,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其中,藍釉燈是中國發現的第壹件藍釉器物。神是唐代禪宗的第七祖。他墓中出土的許多珍貴的佛教用品,如長柄香爐、塔頂銅盒、銅網瓶等,都是研究唐代禪宗的重要實物資料。

其他珍品有:銀鎏金、金花、魚、水紋海棠形燈座,燈座為海棠花形狀,托盤為橢圓形荷葉形狀,水波、魚子紋環繞雙魚,為唐代精品。洛陽商鞅宮溪流上的石蟾是研究唐代商鞅宮的唯壹實物資料。

五代北宋:這部分精品包括:瓷棋,棋子齊全,時間確切,是考古發現日期和出土地點明確,保存最完好的瓷中國棋。唐代初年西域土生土長的泗州大聖即僧伽的石像,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雕像碑保存完整,形象生動,紀念確切,極為難得。洛陽博物館正門東西兩側附樓壹層為牡丹花都特產展廳,面積約3600平方米,主要收藏河南省特別是洛陽的著名特色美食、牡丹美食和農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