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論魏晉玄學的發展階段及其代表人物和基本理念。

論魏晉玄學的發展階段及其代表人物和基本理念。

魏晉玄學

漢末,隨著經學的衰落,被禁錮在黨內的名士受到政治暴力的摧殘和壓迫,於是改變了對朝廷人物任用的具體評論,即所謂明議,而不是抽象的玄理之議;另壹個原因是正始年間魏初的改革運動源於言和和夏侯玄。魏晉玄學作為壹種新的思潮,吸收了道家的精神形態,討論的問題來源於《周易》、《老子》、《莊子》三大經典。本文以老莊思想為基礎,研究宇宙人生哲學,即有無終,以講究修辭和技巧。

魏晉玄學可以分為兩個時期。魏末西晉時期是議論的早期階段,繼承了東漢的議論風氣。對壹些現實問題和哲學思想的反復爭論,也與當時文人的出身密切相關。大致可分為正始、和元康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在理論上都偏向於老莊,但最主要的是對儒學的不同態度,即政治傾向。正始玄學家中,言和是最重要的。竹林時期,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玄學家標榜老莊之學,以自然為宗教,不願與司馬氏政權合作。元康時期,以項修、郭象為代表的玄學家,到了東晉後期的談,只是口中或紙上的玄學之言,已經失去了政治實用性質,只是作為名人地位的點綴,與佛教相結合。

壹、“魏晉玄學的代表”

“魏末西晉”

第壹,“鄭石時期”

代表:“言和”

重要著作:《論道德》《論語》。

核心理念:

1,有沒有後臺:“不管妳是什麽”

宇宙本身是無以言表的,無名無譽的,在天地萬物形成之前就存在了。

任何事物都沒有主宰天地萬物的功能,是陰陽萬物形成的起點。

2、自然命名教學:“命名教學以自然為基礎。”

明教的衰落,是因為它只註重形式,崇仁崇義,使它更加虛假。所以必須抓住根本來維護規範的名教,簡單來說就是“無”、“無名”或“道”。

3.聖賢多情而無情:聖賢“無情而有性”

聖人之所以沒有喜怒哀樂,在於他們的無情和性。

“普通人對感情漠不關心,他們的情感與理智相悖。顏回無動於衷,怒不可過。”

重要成就和影響:

正始時期的譚磐領袖是魏晉玄學的先驅。

他是鬼神論的開創者,突破了自漢代以來的宇宙論框架。

代表人物:“王弼”

王弼的哲學是直接探索現象世界背後的本質,希望從事物的壹種具體形式中找到世界統壹的原理。它的主要範疇是討論五個理論問題:(1)現在與現在的關系,即本體論世界觀的範疇;(2)動靜關系,屬於體育觀範疇;(3)言意關系,屬於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範疇。

重要著作:《老子註》、《老子註》、《周易註》、《周易簡例》。

《老子·智略》認為,如果把某壹事物作為世界的起點,就不能說明世界的多樣性,所以“有”不能作為世界統壹性的基礎,要以“無”為基礎。

核心理念:

1,有沒有後臺:“不管妳是什麽”

“無論妳是什麽”才是探索現象世界背後的真正本體,而作為世界本質的道,絕對是“無”,是“無聲無體,不可想象”。王弼以“無本,有為終”的本體結構模式解釋了“有”與“無”的關系。本體和現象是不同的。

2、動靜:“動末之靜。”

王弼認為“萬物始於空,直趨靜止,故雖萬物齊動,但物歸空靜,極為圓滿”。本體是永恒的,寂靜不動,運動是相對的,屬於物質現象的世界。

3、言意之辯:“得意忘象”與“動情忘詞。”

王弼的言意之辨包含兩層含義:壹是有形的現象世界,即“* * *”的言象;雖然屬於思想層面的“意”很抽象,很微妙,不能用屬於語言層面的“言”直接表達,但“言”可以表達“象”,“意”可以通過“象”表現出來,即“意”可以用“言”和“象”來表達,另壹種是無形的本體,稱為“非凡”。不能用文字和形象來做到最好,只能用“悄悄話”來激勵,意圖會是體驗內心。

王弼明確區分了言、象、意,對於處理語言和思想有很大的啟示。

4.聖賢深情無情:“情以性統。”

王弼認為,聖人也有和常人壹樣的情感。所以“聖人以神名,與人同有五情”。但聖人可以“以物代物”。

5、自然名教學:“名教學以自然為基礎。”

自然是基礎,名教是目的,自然是治理之道,名教是治理之工具,自然是文化理想,名教是這個理想的載體,所以名教是以自然為基礎的。

重要成就和影響:

王弼對故事結局、身體本位、多宗教、自然等“無本”概念進行了新的解釋。他所開創的玄學不僅為儒道融合鋪平了道路,也為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的融合鋪平了道路。宋明理學吸收玄學本體論,建立了以儒學為主體,三教合壹的思想體系。出自周敦頤《無極與太極》

二、“竹林時期”

代表人物:“嵇康”

重要著作:論聲無哀樂,論養生,論解私。

核心理念:

1,自然主義:“越是著名的宗教,越是自然。”

針對司馬氏集團篡權所使用的工具,本文尖銳地指出,儒家經典宣揚禮義,推崇功名,司馬氏鼓吹“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社會上種種束縛人性、違背自然,甚至虛偽欺詐等惡現象的根源。所以,我們不應該被功名的邪教所羈絆,而應該尋求精神上的自由,也就是多出名,順其自然。

2、聲無哀樂論:聲音和人情是兩回事。

認為聲音和人的感情是兩回事。音樂只是壹種客觀的音調,它不包含悲傷和歡樂的感情。悲與喜來自人心,完全是主觀的。

3、明丹論:道說之氣,眾生皆非凡。

壹切都是天生的活力。人性的善惡和天賦是由天賦的氣質決定的,所以天賦是微弱的。天賦完全不壹樣。

重要成就和影響:

代表人物:《阮籍》

重要著作:《依桐論》、《童老論》、《大莊論》。

核心理念:

1,自然主義:“自然主義與自然的妥協”

阮籍反對虛偽的名教,崇尚自然,對司馬氏篡位表現出消極不合作的態度。阮籍和嵇康壹樣鄙視名教,但他並不是真的主張拋棄名教,而是要維護自己心中真正的名教。他崇尚自然,但又不願完全放棄名教,表現出名教與自然和諧的妥協思想。

重要成就和影響:

阮籍的思想已有文字專著出版,《從儒學到晚年》、《壯族》等。他能消化莊子的思想,並成功地運用到現實世界中。他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和自己所處的位置有著透徹的了解,這樣他既能享有好名聲,又不會被它所拖累。

第三,“元康時期”

代表人物:“湘繡”

重要著作:《莊子註》。

核心理念:

重要成就與影響:竹林七賢之壹

代表人物:“郭襄”

從反對“無中生有”出發,提出“無中生有”,進而從“無中生有”推至“個體化論”,引出“足自由論”,並以此為中間環節。最後,從“足自由論”得出“教學與自然融為壹體”的結論

重要著作:《莊子註》。

他的《莊子序》說:“知造化無,則知造化有。”。

核心理念:

1,萬物單身論:《單身不等待論》

郭象認為,“無”即無,所以“無”不能生出“有”,“有”也不能謀生。“存在”就是“大眾而自存”,自然無為者,無為而自存,無生。郭象認為,壹切都是為自己而存在,不為別的,也不直接被任何東西所存在。

2、獨占在宣明:“宣明的地盤。”

壹切都是在玄冥的深刻巧合中自然地、排他地產生的,似乎什麽都不是,誰也無法理解。宇宙的和諧是壹種神秘的不可認知的必然性,世間萬物都被這種必然性所支配,所以人們只能放任玄明的和諧。

3、足逍遙,曰:“行內宏。”

萬事萬物都是自己變的,不需要等待,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玩就夠了。如果妳為對方做出了貢獻,妳就會幸福。所謂出國旅遊,就是心理上妳像生活在山林裏壹樣快樂;所謂安,即參與世間事務,打理壹切。按照郭象的說法,聖人的出國旅行和安妮是壹體的。聖人雖忙於天下之事,但心理淡然,無憂無慮,仿佛置身山林;這是因為“俯仰凡機”是他自給自足的表現,他的腳是自由自在的。聖人大大咧咧,百依百順,無為而順其自然,無拘無束,出國旅遊也是宏觀。

4.自然主義:“自然主義就是自然”

自然是萬物的自然本性,明教是壹切政治制度和倫理規範。在現實社會中,“上下”這個名稱本身就是自然的,絕對合理的。這很自然,只要每個人都滿足於自己,他的本性就會恢復。郭象認為道與儒、自然與明教可以合而為壹。所以他有明覺是自然的結論。

重要成就和影響:

郭象視存在為萬物之本,主張物生而為,而為則自然無為,調和了“崇存在”與“無為”的矛盾。

代表:“裴頠”

重要著作:論存在的崇拜

核心理念:

故事結尾是否有:“特論”

裴頠總結說,萬物之道(終極)不是無,而是可以根據萬物的形象不同而分為不同的類別,眾生皆生動;萬物的變化和相互作用是復雜的,這是客觀規律的源泉。裴頠不同於貴族虛無派,他承認世界是“存在”而不是虛無。他拒斥虛無是萬物的永恒和絕對,肯定萬物的真實存在。他肯定“存在即出生”,而不是“從無到有”。他認為“存在”不能從“存在”中誕生,因為萬物都是開始出現的。

重要成就和影響:

鑒於抽象本體對具體事物的負面影響,裴頠的哲學崇物論是對先秦以來物質概念認識的深化,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

代表:“歐陽漸”

重要著作:《耗盡言詞論》

核心理念:

言意之辯:“言盡之學”

歐陽漸認為“言語”不僅能窮盡整個現象,還能顯示“意義”。他的《表意》從“名”與“物”的關系來解釋“言”與“意”的關系。他認為“物與理”不依賴於言語,言語只是人與人之間爭論分析事物、交流思想的工具。

重要成就和影響:

“東晉”

代表:“僧肇”

重要作品:趙倫

核心理念:

壹切都是既有又有,沒有壹個人像妳壹樣。

重要成就和影響:

對佛教有三大貢獻:

他正確地運用了玄學的思辨理論,借鑒了儒學和玄學,形成了完整的哲學體系。他巧妙地將中國和印度的思想文化結合起來,初步實現了佛教哲學的中國化。

他出生的時候,玄學的鼎盛時期已經過去了。他通過澄清佛教領域中壹些不符合佛教本義的思想,使般若從依附於玄學的境地中解脫出來,使佛教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僧肇的佛教哲學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以後中國化的佛教派別的出現。他提出的許多命題成為日後佛教哲學中經常討論的話題,可以說,僧肇為中國化的佛教開辟了道路和方向。

b、《魏晉玄學主要經典》:《三玄》

魏晉玄學的主要經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莊子》。談話的主要內容和許多哲學問題都起源於這個“三玄”。

第壹,《周易》:

《周易》本來是壹部占蔔書,是儒家的經典,但它涉及到宇宙萬物的變化,很有哲理性,容易和道家思想溝通。經過漢代與黃老思想的合流發展,在魏晉時期受到高度重視。當時《周易》的註釋很多,但以王弼的《周易註》、《周易簡例》、《周易大演論》為例。易經是壹部普通的作品。《易經》主要討論“壹”與“多”的問題,《易經》主要討論“常、變、動、靜”的理論。從《易經》可以了解王弼的思想取向。

自漢代以來,易學可分為三個系列:壹是關雎的技數系列;二是《漢書》的象數系統;第三,解釋經典之義。王弼的易學屬於第三系統的義。王弼的易學核心觀念見於《明訓》和《易經》中的向明。他認為很多事物雖然很復雜,但是它們的運行和變化並不是完全不可追溯的,因為事物的變化還是受到本體的制約。“多”的關系既是“靜”與“動”的關系,也是“本體”與“現象”的關系。運動本身不能限制運動,只有壹個靜止的東西才能限制運動,讓千變萬化的“多”按照壹定的規律運行。

二、《老子》:

道家思想基本上側重於個人主觀心理實踐的討論,強調個人在實踐中所看到的世界是什麽,而很少關註客觀宇宙是什麽,但這與宇宙存在的討論並非完全無關。《老子》是道教最根本的經典,魏晉玄學學者同樣重視。王弼的《老子註》和《老子概論》是

在老子那裏,“有”和“無”都是“道”的表現。王弼通過對《老子》的詮釋,從各個層面展現了道家的特質。比如從本體與現象的關系上說明人的精神境界應該追求無限,原始論轉化為本體,提出了實用主義、人性等壹系列問題。王弼對老子的詮釋充分體現了道教的特點,這些詮釋符合道教的基本精神,為道教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三,《莊子》:

莊子在魏晉玄學中的地位,前期不如《周易》和《老子》,西晉末逐漸提高。南渡之後,優於周易和老子。莊子的盛行不僅豐富了玄學討論的內容,也為玄學討論的方式增添了色彩。關於《莊子》的註釋,湘繡的《莊子》是當時的註釋。

郭象筆記中表達的最重要的道家思想是什麽?在郭襄之前,王弼把道家的“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法則,所以“道”與宇宙萬物是有區別的。認為道是“鬼”,宇宙萬物都是“鬼”,但兩者並不是完全二元的,而是相互融合的。“鬼”是要穿越宇宙萬物的。"出現,然後"?必須通過“鬼”來掌握,但兩者不是分開的東西。

c、《魏晉玄學的核心內容》:“名論”

魏晉玄學的核心內容涉及哲學中的各個領域,包括本體論、認識論、語言哲學、倫理學、美學等等,都是前人未曾觸及或深入探討的。主要討論內容有:(1)本末倒置的關系,(2)自然與佛教的關系,(3)言意關系,(4)聖人無情問題。

壹、“故事結尾是否有東西”:有與無的多層關系

儒家是仁義,所以禮儀的作用是和諧;道家的本質是虛無,作用是利用自然。“有無本質”是魏晉玄學要認定的最根本問題,在哲學上屬於玄學,涉及本體論和宇宙論。

無論什麽:“無面向”

王弼所謂的“無”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和本體,而所謂的“有”是宇宙萬物的具體存在,包括人類社會的壹切法規。前者是“精”,後者是“端”。本質和目的的存在都離不開身體的使用。道的“無”的本體論特征只能通過“有”的作用來把握,所以“有”與“無”是相互使用的。

王弼的本體論有兩個層次:第壹個層次是宇宙本體論與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關系。道、太極、虛無都是無形的宇宙本體,宇宙萬物、人類社會都是本體產生的有形現象,本體支配著現象,所以“末主利”、“末主精”從宇宙本體的高度說明了“無本”。第二關。

“惡化到最後本息”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現象迷惑。“惡化到最後本質”就是抓住現象,本質決定現象。

崇拜存在論:“生而論”

裴頠總結說,萬物之道(終極)不是無,而是可以根據萬物的形象不同而分為不同的類別,眾生皆生動;萬物的變化和相互作用是復雜的,這是客觀規律的源泉。裴頠不同於貴族虛無派,他承認世界是“存在”而不是虛無。他拒斥虛無是萬物的永恒和絕對,肯定萬物的真實存在。他肯定“存在即出生”,而不是“從無到有”。他認為“存在”不能從“存在”中誕生,因為萬物都是開始出現的。

無中生有。

沒有生活

無法生存

能夠自己生活。

有些不能自己生活。

萬物不能自生。

有沒有壹個共同的存在:老子

個性化的玄明:“個性化相對論”

郭象強調,無即是無,所以萬物不可生,但有物不可生,不可生。任何事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發展變化的,不依賴於自身以外的任何因素。

郭象認為“萬物雖聚,* * *成天”,整個宇宙是壹個和諧協調的整體,世間萬物相互幫助,相互關聯。但是,壹切都是無等待的全獨立,就是自力更生,不為他。只是因為自立,所以是相互關系造成的,就像是嘴唇和牙齒,嘴唇不是為了牙齒而存在的,但是嘴唇死了,牙齒就冷了,嘴唇也冷了。

“獨在玄冥”就是獨在壹個深刻的巧合裏,沒有人能理解。宇宙的和諧是壹種神秘的不可認知的必然性,世間萬物都被這種必然性所支配,所以人們只能放任玄明的和諧。

第二,“自然倫理”:儒家倫理與自然的關系

自然:宇宙本身,世界的起源,宇宙萬物的本來面目。

明教:人的造物是為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設置的各種等級和社會化的總稱,也可以直接指“倫理”和制度。

第壹階段:“言和、王弼”與“名教出於自然”

明宗教是“端”,自然是“本”,兩者並不沖突。王弼認為禮儀只是壹種外在的展示,從外表看是壹種假的。但他並不反對禮儀,只是認為從“無”的效果中去除禮儀的約束,才能達到禮儀背後真正的道德。

關於自然與名教的關系,即玄學哲學與政治倫理的關系,王弼認為自然是名教的基礎,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現。所以他認為自然和明焦是統壹的,並不矛盾。明焦是自然本體的表現,本體是“無”。所以人類社會也要按照這個本體的規律來運行和實現。“以無為王,無字之教”。在長短和輩分上自然有“不同點”。所以世界上的最高統治者,只要立了官職,立了好名聲,就可以長期享受他們的成功。在這裏,主張名教的儒家和主張無為的道家並不矛盾,而是對立的。

第二階段:“阮籍、嵇康”“越有名越自然。”

魏晉時期,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宣揚孝治天下。事實上,這是在壹個著名的宗教的幌子下,羅誌被指控排除異己,以至於大量的名人被殺害。由此出現了嵇康“超越名教,順其自然”的思想,名教與自然由相互融合變為相互對立。

六經與自然有著本質的沖突,兩者不可能相互協調。嵇康認為六經、禮法、道法束縛人性,與人性對立。因此,他公開否定“六經是太陽,學問是長夜”,堅決反對“立六經為本位”、“以周、孔為綱”。他認為,越是有名的教義,除了禮法之外,就越能恢復人心。

第三階段:“國象”與“明焦為自然”

主張萬物獨立變化發展,不會互相影響。壹切存在都是自然的,而明教當然存在,也是自然的。郭象認為道是“鬼”,宇宙萬物是“跡”,但它們並不是完全二元的,而是相互融合的。而“鬼”只能通過宇宙萬物的“痕跡”來揭示,但“痕跡”。只是性質上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因此,郭象進壹步提出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思想,主張每個人都要安於自己的本分、地位和命運。認清優劣、大小、等級,不超越、不糊塗,才是符合“本性”的。聖賢君子處於主導地位,享受貴族待遇。

第三,“言意之辯”:

孔子在《易·系詞》中說:“言不足,而言不足”。“言”屬於現象世界,“意”居於本體世界。“言意之辯”實際上是以本體世界和現象世界的區分為理論出發點的。言意之辯是壹個如何認識真理、掌握世界意義的方法論問題。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其爭論內容包括:人類語言的概念從何而來,語言的生動性如何?

“言”、“象”、“意”可以指語言,也可以指整個語言層面的“意”、“象”。魏晉時期關於言意之辨有三種不同的學說。

“荀能”,不能說壹切的學校。

“言不代表壹切”說是魏晉時期言意之辯中最流行的壹派,也是魏晉以前道家關於語言與思想關系的傳統觀點。這壹學派認為,文字和圖像都屬於語言層面,都受到語言規則的制約,無法充分表達人的復雜思想。它認為“圖像之外的意義,但圖像之外的表達是固定的,無法表達”。

表現壹切的學派:“歐陽漸”

歐陽漸的論證可以分為兩部分:第壹,他認為無論用怎樣的基本語言來描述客觀世界,都不會影響客觀世界的存在;其次,他認為語言是不能拋棄的,因為當我們面對外物時,語言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

歐陽漸認為“言語”不僅能窮盡整個現象,還能顯示“意義”。他的《表意》從“名”與“物”的關系來解釋“言”與“意”的關系。他認為“物與理”不依賴於言語,言語只是人與人之間爭論分析事物、交流思想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