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614410.htm?fr=ala0_1_1
春節是中國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所以春節的習俗也是多種多樣的。據傳說,年動物害怕紅色,火和噪音,所以人們有貼春聯,放鞭炮和敲鑼打鼓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是不壹樣的。
春節壹般指除夕和正月初壹。但在民間,傳統的春節是指從臘祭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的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接新年、祈求豐收。活動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臘月二十三
朱仙鎮木版年畫《聚寶盆竈》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據說這壹天是“竈王爺上天”的日子,所以要祭拜竈王爺。小年後的第七天將是30。
在中國,春節通常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以祭竈儀式開始。有“官三民四船工五人”之說,即政府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竈儀式,普通百姓在二十四日,宅船在二十五日。捧著祭祀用的火爐後,他們正式開始準備過年了。每年臘月二十三到除夕,漫畫《祭竈上天》被民間稱為“春節”。
向竈神獻祭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神都會把這壹家的善惡告訴玉帝,讓玉帝對他們進行獎懲。所以在送竈的時候,人們會在竈王雕像前的桌案上放上糖果、水、豆子和草,其中最後三樣是給竈王升天的坐騎的。祭竈時要把糖(或蜂蜜)化開,抹在竈王爺的嘴上,讓他說不出玉帝的壞話,說:老天爺說好話。根據民間傳說,竈神告訴世人善惡。被告人壹旦作惡,重大犯罪減壽300天,輕微犯罪減壽100天。這種說法廣為流傳。
人們認為竈神在玉帝面前說幾句好話,會給家庭帶來幸福,保佑家庭來年平安。所以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竈神,要求他在後天說好話,說吉祥話。這種送竈神的儀式被稱為“送竈”或“辭竈”。
送竈時,人們用各種方法對付竈神,以求讓他“從天說好話,回宮求好運”。有的用口香糖糖祭拜它,以此來粘竈神的牙齒,讓它不能胡說八道;有人用酒糟漆廚房門,稱之為“醉司令”,醉到竈神都不敢亂說。
竈神是被人特殊對待的,他“吃人家嘴短”說他壞話當然不好。這其實是壹種人民內部的道德自律。
七天後,也就是除夕夜,竈王爺會被帶回來。因為,除夕夜的晚上,竈神會來到人間與神靈壹起過年,當天會有“接竈”和“接神”的儀式。按照壹般地方的習俗,主人負責接竈神,後宮不參與。古代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
送走“竈神”後,輪到祭祖,民間稱之為“吊影”。天津的民俗專家林說,大年初壹要在墻上掛祖先的畫像或照片,要準備飲料和貢品,接受人們的祭拜,直到除夕。
吃爐子糖
廚糖是麥芽糖的壹種,很黏。拉成長條形的糖塊叫“關東糖”,拉成扁圓形的叫“蜜瓜”。冬天放在外面,因為天氣冷,蜜瓜凝固牢固,裏面還有壹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脆的,甜甜的,很香,有壹種特殊的風味。[2]?
臘月二十四
掃塵
漫畫《掃塵》的民間諺語說“臘月二十四,掃屋塵”。竈臺節結束後,正式開始了過年的準備工作。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子”,南方叫“除塵”。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大江南北,處處洋溢著樂於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氣氛。
據古籍記載,古代有年終大掃除的習慣。“臘月二十四掃屋帶塵”的習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說法,由於“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晦氣”。《賈青錄》卷十二記載:“臘必殘廢,故宜擇憲書壹掃白日,去朝廷積垢。或23日、24日、27日,俗稱‘塵’。”臘月二十四,把屋子裏裏外外徹底打掃了壹遍。可見,這壹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以及辭舊迎新的祈禱。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3]?
漫畫《推磨做豆腐》
臘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間諺語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在《豆腐》詩中寫道:“種豌豆,累壞了心。知淮南,則安得春布。”有意思的是,有些地方還有除夕前吃豆腐渣的習俗。原因是當地傳說竈王爺上天後,玉帝會到下界看看各家是否如竈王爺所演,所以各家都會吃豆腐渣以示清貧,躲避玉帝的懲罰。傳說吃豆腐渣其實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麽多好吃的,也是我們祖先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解郁黃
按照古老的習俗,竈王爺上天時,玉帝會在臘月二十五親自下凡,調查人間善惡,決定來年的禍福。因此,家家戶戶都向他獻上祝福,稱之為“接玉帝”。在這壹天,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和言語中小心翼翼,爭取良好的表現,以贏得玉帝的青睞,為來年帶來好運。
沖出混亂
直到大年三十才派竈神來歡迎他回來。在此期間,地球上沒有上帝的管轄,在所有被原諒,許多人結婚,這被稱為“驅逐混亂”。亂年是人們為自己設計的調整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期。年底了,人們有了閑暇和積蓄,對於那些很少有精力做大事的人來說,這是壹個很好的機會。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的需要,發明了這種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人們的生活秩序是由民俗規範的。
趙天蠶
趙天蠶,又名“燒蠶”、“燒田財”,是江南地區流行的壹種祈福新年的民俗。臘月二十五,綁著火炬的長桿會立在田裏,用聖火來預示新的壹年,欣欣向榮的聖火預示著來年的豐收。這個活動在除夕的時候在壹些地方舉行。
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和達斡爾族的宗教節日。蒙古語稱為“甘明卓拉”,意為千燈節。臘月二十五,我做了“甘明卓拉”,在廟裏點燃,以為點得越多越吉祥。這個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的蒙古族中最受歡迎。在這壹天,當地人吃烤牛肉和羊肉,並舉行傳統的體育卡通“殺豬割肉來年”。?[4]?
臘月
切壹年生肉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過年”,據說這壹天主要是準備肉過年。殺豬,當然是殺自己的豬;割肉就是不養豬的人去市場買肉過年。
之所以把“割年肉”寫進年節歌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在年節往往能吃到肉,所以稱之為“年肉”。[5]?
漫畫《殺雞取卵大集》
十二月二十七日
殺雞抓大集。
民間諺語說,“臘月二十七,殺雞趕大集”。這壹天,家家戶戶除了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去市場上商店集中采購。與平日的集市相比,臘月二十七的集市主要是買賣年貨,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給孩子的各種玩具和禮物、給女孩的各種頭飾。這壹天,全國各地的市場都非常熱鬧。
洗澡
傳統民俗中,這兩天要集中洗澡洗衣服,以擺脫壹年的黴運,為明年春節做準備。北京有句諺語“二十七洗去病,二十八洗去邋遢”。臘月二十六洗澡是“洗福祿”。?[6]?
漫畫《貼桃符》
臘月二十八
貼花
年中有這樣壹句話:“臘月二十八,糕點、饅頭都貼貼花”。所謂貼花,就是貼年畫,貼春聯,貼窗花,貼各種神碼。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古代的“符濤”。古人以桃木為避邪之木,《藝經》曰:“桃為五樹之精,故抑邪者也。”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昌亞,擅長文學。他每年都要命人給符濤題字,這成了後世春聯的由來。符濤上的題詞“新年余慶,甲節長春”,成為中國有記載歷史上的第壹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出現,出現了用紅紙代替紅木貼春聯的習俗。[7]?
漫畫《祭祖》
臘月二十九
祭祖
在臘月這壹年,說的是“請上墳,求祖上大捐。”祖先崇拜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死既是孝順的重要象征,也是尊老的美德。春節是個大節日,上墳請祖的儀式特別隆重。在大多數地區,祖先在29日早上被邀請。據漢代毛毳《四人月令》記載,“正月初壹,要向妳的妻子和祖先跪拜。拜的日子,喝了酒,家裏無論大小,地位卑微,僅次於祖先,女婿的曾孫給父母奉上辣椒酒,說是要慶賀他們長壽,幸福美滿。”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非常重要的活動了。
小除夕
除夕的前壹天叫“小年三十”,人們互相拜年時叫“別老”。戶外燒香叫“天香”,壹般要三天。[8]?
十二月三十日
除夕
除夕是指臘月最後壹天的晚上,與春節(正月初壹)相連。“除夕夜”裏的“除”字是“去;容易;“交替”的意思是除夕是“月窮舊歲盡”的意思。人們應該擺脫舊的壹年,迎接新的壹年。意味著新的壹年將在明年被取代。這是農歷的最後壹個晚上。所以期間的活動都是以辭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歲末都要在宮中舉行“大儺”儀式,擊鼓驅逐疫鬼,稱為“充軍”,後來把除夕的前壹天稱為“小驅魔”。除夕是大年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
看門人
春節期間,中國各地都有貼門的習俗。起初,看門人把桃花心木雕成人形,掛在人們旁邊。後來被畫成看門人貼在門上。傳說中的申屠和雷宇兄弟專門研究鬼魂,他們守衛著傳送門,所以惡靈不敢進入傳送門做壞事。唐朝以後,秦瓊和尉遲敬德這兩個勇敢的士兵被畫成守門人,關羽和張飛被畫成守門人。每戶有壹個門神,後人常畫壹對門神作為武功,門神分三類:第壹類是“門神”,多附在門上或整扇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附在小街門上,高約兩尺,寬約壹尺。這兩個門神是壹個黑臉壹個白臉的兩個神。白左黑右,白好易,黑惡,各持壹記耳光。第三類是“看門人”,比守街人小壹點,也有限壹點。同樣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像雕像壹樣坐著。最多就是門上貼個“麒麟送子”的畫,還有兩個粉質豐腴梳冠的娃娃,各騎麒麟。這種門神本來應該是貼在新婚門上以求好運的,後來也作為普通街門的新年裝飾品。
貼春聯
春聯又稱“門到門”、“春帖”,是對聯的壹種,因在春節期間張貼而得名。春聯的壹個來源是符濤。起初,人們用桃花心木雕刻人物,掛在門邊以辟邪。後來他們把門神畫在紅木上,再簡化,把門神的名字寫在紅木板上。春聯的另壹個來源是春貼。古人在春天開始時越來越多地張貼“宜春”壹詞,並逐漸發展成為春聯。春聯真正的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倡導有關。據清代陳尚谷《毛雲樓雜記》記載,有壹年朱元璋準備過年的時候,下令每家每戶都要貼壹幅春聯,以示慶祝。最初春聯是刻在紅木板上的,後來改寫在紙上。紅木的顏色是紅色,寓意吉祥避邪,所以春聯大多用紅紙書寫。然而,寺廟是用黃紙做的,手紙是用白色、綠色和黃三做的。第壹年用白紙,第二年用綠紙,第三年用黃紙,第四年滿喪後恢復紅紙。因為滿語還是白色的,所以清廷的春聯是用白紙做的,外面包著藍邊,裏面嵌著紅條。
貼福字,貼窗花,年畫,掛千張。
這些都有祈福、裝飾住所的民間功能。年畫是中國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們反映了人們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春聯是從申屠、雷宇的名字發展到人物的,年畫還是沿著繪畫的方向發展。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再局限於門神,而是逐漸邀請財神到家中,然後在壹些年畫作坊中,制作出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祈福等豐富多彩的年畫,以滿足人們慶祝和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開始流行,中國出現了年畫的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幅二合壹的年畫後來被發展成了日歷。掛壹千是用紅紙刻上吉祥的字,配壹把長尺子和阿智,貼在門前,體現桃的象征。有八仙圖案的掛在佛像前。掛千戶用的多,貴族家庭用的少。其黃紙三寸長,紅紙壹寸多,為“小掛千”,為店鋪所用。最早的成千上萬的掛幣是通過造錢(銅錢)聯系在壹起的,和壓歲錢壹樣,有壓倒性勝利的效果。?[9]?
守歲
在我國,人們有除夕守歲的習慣,俗稱“忍年”。看新年從吃年夜飯開始。這年夜飯要慢慢吃,從點燈籠開始,有的家庭要吃到深夜。根據宗谷對荊楚歲時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不僅包含了對似水流年的告別和懷念之情,也表達了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美好希望。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長輩給晚輩的。在壹些家庭,年夜飯後,每個人都不允許離開餐桌。大家吃完了,長輩給晚輩,鼓勵兒孫在新的壹年裏學習提高。有的家庭,晚上孩子睡著後,父母把它們放在枕頭下,更多的家庭,孩子聚集在正廳,向爺爺奶奶和父母喊新年快樂,排隊跪拜;然後伸手拿紅包。他們甚至收回了爺爺奶奶的臥室,壹起跑到床邊,喊著“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嫌不夠熱鬧,就裝小氣。他從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終於挖出了老祖宗的紅包。每個人都搶走了他們,然後咆哮而去。老人看到這壹幕喜出望外,認為這是新的壹年萬事如意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晚輩對長輩的尊重。是融入家庭倫理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