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農民戰爭爆發,他加入紅巾軍,戰功卓著。他成為農民起義的領袖,創建了“大人物”政權,輝煌壹時。如今,武漢長江大橋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卻沒有人註意到,他的腳下還有亡國之君的墓。與這令人不安的世界喧囂相比,雜草叢生的國王墓地越來越顯得荒涼和尷尬。
有大誌,建漢為帝。
陳友諒是湖北綿陽人。他是漁民出身,從小學習。他對所學的知識和文章的意境有壹定的理解。壹天,壹個占蔔師參觀了祖先的墓地,感慨地說,他將來會很富有。這也給了陳友諒信心。當時他雖然只是縣裏的壹個小官吏,但他堅信自己能有所作為。1355年正月,陳友諒在黃鵬起義,加入徐守輝領導的紅巾軍。壹開始只是部隊裏的壹本書。後來因為屢立戰功,很快被提升為元帥。但他的野心不止於此。1360,他假意派手下去和徐守慧商量,趁機安排人殺了徐守慧。徐壽輝死後,陳友諒以吳彤寺——采石寺——為殿,這是皇帝的寶座,自稱漢王。
成王敗寇,墓地荒涼。
陳友諒篡權奪權,惹得軍中不少將士對他不滿,認為他仁義缺失,難以無愧於大任。他做事風格強硬,生性多疑,在壹場戰爭中果斷,為日後下屬的叛逃埋下了伏筆。1363年,陳友諒率領60名萬水軍攻打朱元璋。戰鬥以陳友諒失敗告終,陳友諒死於鄱陽湖。
1908年,萬、耿等革命家發現了陳友諒墓,使這塊墓地重新被發現。1912年,湖北內務府決定修繕這座陵園,希望讓世人想起這位做了四年皇帝的君主,但好景不長。文革期間,這個墓地又被破壞了。1981,再次恢復。1998年,有關部門對陳友諒墓進行了大規模、認真的修繕,並建立了文物保護單位。但據說這只是陳友諒的衣冠冢,但無論如何也是歷史人物的遺跡。現在陳友諒的墓越來越荒涼,很少有人來往。
被世人遺忘的墓地,應該再次被銘記。
陳友諒墓葬的破壞、修繕、毀壞和保護,反映了世人對陳友諒這壹歷史人物的態度。現在,陳友諒墓雖然保存完好,但路過長江大橋時,已經很少有人能記得這位亡國之君了。這位歷史人物的真正遺跡已經被現代繁忙的生活沖淡了。無論從現實還是從歷史的角度,陳友諒墓都應該被重新重視和宣傳。雖然他是歷史長河中的失敗者,但他對歷史的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本人也是壹個梟雄。
結論
這個曾經稱霸壹方,稱帝四年的歷史人物,隨著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漸漸被人遺忘。成王敗寇從來都是這樣。比起朱元璋和明朝,他只是壹個推動歷史進步的炮灰。但他白手起家,靠的是壹往無前的勇氣,他創造“陳漢”的豐功偉績也是不可磨滅的。從他的墓地被發現到今天,他的墓地經歷了翻新,破壞,翻新。現在這個墓地雖然修得很好,但是在現代人的心目中已經被遺忘了。
陳友諒的墓地,連同他的功績,漸漸被人遺忘。對這壹遺跡的關註和宣傳,不僅可以吸引大量的遊客,更重要的是可以讓這樣壹個歷史人物被人們記住,就像“南洋諸葛廬,西蜀聽雲亭”壹樣,成為壹段可以口耳相傳的歷史和遺跡。我們希望未來遊客來到武漢長江大橋,不僅能感受到現代建築的宏偉,還能記住同樣擁有橋下壯麗人生的陳友諒墓園,記住這段塵封的歷史。
參考資料:
《陳友諒的壹生》和《壹代梟雄陳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