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銅錫合金制成的青銅器。在商代晚期,壹些人已經在青銅器上鑄造或雕刻文字來記錄重要的歷史事實。我們把這些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青銅器銘文”或“鐘鼎文”。在周朝,大多數銘文都是為了慶祝功勛和獎勵(lài)而寫的,並記錄了戰役,捕獲和獎勵。銘文非常具體。但上述所有的甲骨文或有銘文的青銅器,都被賦予了書的某些功能,但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書,仍然沒有有目的的藏書。中國最早的書籍形式是竹簡和帛書。簡,以竹為原料的叫竹簡,以木為原料的叫木簡。形狀為大小不壹的長條形,大部分長約二尺四寸(約55厘米)。為了防蛀防潮,竹子被切成條狀,然後用火烘烤,蒸發水分。這種處理叫做“滅酶”。
這也是殷商時期甲骨文的來源,至今仍稱為“殺青”。這樣的竹簡用筆墨寫出來,就成了簡。這是壹塊木板,大約壹英尺見方,用來寫字。簡書指的是用繩子按順序穿起來的壹束簡。壹般用兩根繩子做成。為了牢固,有的用皮繩,也叫“衛”。
古書記載孔子晚年喜歡讀《周易》。由於經常讀書,他三次打破編簡書的皮繩,史稱“邊巍三絕”。竹簡最早的記載見於《尚書·托茲》:“只有殷代先民有書典”,但至今未發現真正的商簡。西漢武帝末年,在孔子住所的墻壁中發現了《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簡牘,這是發現最早的簡牘。晉武帝鹹寧五年(279年),在河南薊縣魏襄王墓中發現了2500多枚竹簡,後被稱為《zhǒnɡ書》。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古籍有16種,包括《竹書紀年》、《國語》、《穆傳》等。進入20世紀以來,* *出土竹簡近30件,其中1975年湖北雲夢出土秦簡1000余件。同時還有帛書在流通,也叫jiān書。絲綢是絲織品的總稱,帛書是在絲織品上寫文字的書。春秋戰國時期提到書的時候,都是竹帛。比如《墨子》中就有“書之竹帛,刻之石,刻之皿,罐”的提法。韓非子,晏子春秋等。還反復提到帛書。帛書在春秋時期並不十分流行,但在戰國時期卻相當普遍。
目前出土的最早的帛書是1942年發現的戰國(zēnɡ)書。絲綢雖然比竹簡使用方便,但價格昂貴,所以沒有成為取代竹簡的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在紙出現之前,簡牘和帛書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這個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到三國,也就是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3世紀,大約有700年到80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