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主要習俗和節日有哪些?各位,謝謝。
苗族傳統節日苗族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日、端午節、吃年貨節、趕秋節等。其中,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壹般在秋天以後舉行。在節日的早上,人們把準備好的美味放在火坑附近的爐子上祭祖,並在牛的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它們壹年辛勤勞動的感謝。盛裝的年輕男女在大廳裏跳舞。苗年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苗族人民慶祝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壹般在收獲季節後,有的在農歷十月初十舉行,有的在農歷九月初九、初十、十壹月初九、兔日或醜日舉行。它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在節日的早晨,年輕壹代會準備美味的食物,虔誠地放在壁爐旁的爐子上,祭拜他們的祖先。在牛的鼻子上抹點酒,作為壹年辛苦工作的獎勵。姑娘們身著顏色鮮艷、風格各異、繡邊或花紋的蠟染內衣或長短百褶裙,戴著惹眼的耳環、量手鈸等銀飾,與俊俏的小夥子們翩翩起舞(男彈蘆笙,女舞成弧線)。入夜,大銅鼓聲傳遍全村。外村的男青年吹著燈籠來到村子附近的“油坊”場(也叫“坐姐”、“坐村”、“踩月”,即青年男女的社會戀愛活動),村村歌聲不斷。通過二重唱,相愛的男女將被愛情之物——繡有鴛鴦的錦緞絲帶連接在壹起。如果苗年遇上“吃鼓藏”年,就更隆重地表示“大家庭”了。“鼓藏”是家族成員舉行的祭祖儀式,每隔幾年舉行壹次,時間從78年到10年不等。“鼓藏”前,“鼓藏”牛(餵了三年鼓藏神的大牛)排隊打。屆時,大家推薦的“鼓隱頭”將主持儀式,殺牛祭祖,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會來參加,活動會持續十多天。吃年節也叫“新和節”。“吃新”是生活在清水江、都柳江中上遊的苗族節日之壹。沒有統壹的日期。按照習俗,在收獲的季節,找壹片水稻長勢最好的田地,大家會在這裏慶祝“吃新節”。相傳古時候,天下沒有小米,只有掌管天庭(雷公)的小米是國有的,人們只好以打獵為生。苗族先民為了得到谷子的種子,叫老帶著9999種珍禽異獸到粟國取九鬥九升九碗谷子種子,放在倉庫裏,待來年開春播種。但有壹天晚上,阿吾有壹只長臂,用手抓住了地平線,借著天燈的光,踩在壹塊石頭上,不小心把天燈打翻了,剛好掉到木谷倉頂上。結果發生了火災,而且火勢越來越大。那粒種子在倉庫裏哭了,最後在煙霧中飛向天空,跑回了家。高老去找高虎,請他勸說顧鐘回去,但高虎堅持認為顧鐘沒有去天堂。沒辦法,高老和高虎商量,用9999種珍禽異獸換糧食種子。嘴裏磨破了九層皮,聲音說幹了九壇子水,但他不服。苦思九天,終於想出了壹個方案:等小米熟了,派壹條狗去稻田裏滾幾圈,這樣就可以把小米帶回毛毛上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晨,狗要出發了,叫它帶著梗高五尺,穗長五尺的種子。但是因為狗急了,到了南門的時候,不小心絆倒了,寫下了自白書。結果跑到壹個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裏,很快就滾了回來。被告虎虎識破了這個計劃。狗到了天橋,虎虎派了九十九個壯實的勇士守橋。他們把狗撞進了天河。他們以為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壹條。然而,他們萬萬沒想到,狗掉進天河後,很快就把尾巴高高地舉在水面上,費了好大勁才遊過天河,回來時尾巴上還帶著九粒。我告訴老我有壹粒種子,於是我耕田,把種子取了出來。在古歷的六月六日,壹串串像狗尾巴壹樣的谷穗從秧尖拔了出來,壹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7月13日,是種壹年糧食的日子。這壹天,我挑了九升小米,煮了壹大鍋好吃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碗給狗吃,然後自己嘗了嘗。剩下的種子年年播,讓人吃白米飯。為了記住撿谷物種子的日期,7月13日被定為新的節日,代代相傳。節日那天,每個家庭都會在新山谷做飯。黎明時,人們帶著新的米、酒、雞、鴨、魚和肉到地裏。祭祀完祖先後,宴會就開始了。每個人圍成壹個圈,每個人都把酒杯舉到下壹個人的嘴邊。老人壹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然後互敬壹杯,壹飲而盡。頓時,歡聲笑語在田間回蕩,唱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文體活動開始,壹直持續到黃昏。農歷八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據傳說,很久以前,苗族人在富饒的格桑(今桂陽附近)休息,過著幸福、滿足和豐衣足食的生活。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為了抵抗統治者官兵的進攻,帶領人民英勇作戰,沈重打擊了入侵者,卻在四月初八不幸犧牲,葬於“賈家圩”(今貴陽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雅努人的英雄氣概,迄今為止,農歷四月初八,身著節日盛裝的苗族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到貴陽的噴水池前。當時噴泉旁紅旗飄揚,人群蜂擁而至。吹笙吹笛子,唱歌,玩獅子,玩龍燈,玩球類遊戲和比賽。男生的蘆笙比賽有意思。他們壹邊演奏蘆笙,壹邊做快速旋轉、小步、倒立等技巧。夜晚的貴陽城和噴泉區燈火通明,如同白晝,到處歌舞升平,壹派歡樂景象。4月8日的活動在四川、湖北、湖南和貴州的苗族人中也很受歡迎。周西蘆笙節生活在凱裏周西的苗族人。農歷正月十六到二十是蘆笙節。蘆笙堂位於周西井邊的河沙壩上。正月十六壹大早,主持蘆笙堂的幾位老人帶著蘆笙來到荊坎,念著碑文說:“吹笙摘月,是苗族人流傳千年的娛樂活動。正月初壹,各地紛紛效仿,以娛樂方式慶祝新年,更是我苗族人民的自由結婚儀式……”看完後,我把葫蘆裏的米酒倒出來,在石碑上和蘆笙堂中央噴了幾口酒,大家又喝了壹口,吹了第壹首蘆竹曲;這時,戴著銀首飾、穿著五顏六色節日服裝的女孩和男孩隨著甜美的曲調翩翩起舞。男生向對的人要絲帶,女生把絲帶系在對的男生的蘆管上。三天過去了,這對年輕男女找到了自己的伴侶。此時主持蘆笙堂的老人,依然背著米酒,在石碑和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在大廳中間放壹個稻草標記。從此蘆笙高掛,直到糧食回倉,農歷的“苗年”才能取下來,直吹蘆笙節。第四天,春天到了,年輕的情侶們無拘無束地聊天唱歌,交融感情,互贈信物。端午節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時,成千上萬的人盛裝聚集在河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祭祀活動。比賽壹開始,數十艘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喧天,禮炮齊鳴,觀眾大呼驚天動地。在岸上,還有載歌載舞蘆笙等活動。晚上,青年男女聚在壹起唱歌,傾吐真情。釣魚節釣魚節是黔中杜牧和南明河兩岸的苗族節日。杜牧發源於吳韻山,在貴州境內向北流入南明河,在尤裏和福來交界處匯合,然後向北流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苗族人在播種和插秧需要水的時候在河邊祈雨的雨節,但時間長了就逐漸演變成了捕魚節。節日期間因地而異。從3月到6月,由各村有聲望的擅長捕魚的“漁民”決定。到時候,年輕力壯的男人會去山上采樹葉“制藥”,在河裏捕魚,女人則在家準備臘肉、香腸、糯米和酒。到了中午,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帶著酒肉到河邊吃飯。吃完後,那人吹響了蘆笙。女人們唱著民謠,玩得不亦樂乎。當太陽落山時,我會把新鮮的魚帶回家,為我的親戚和朋友舉行宴會或把魚作為禮物送給他們。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寶寨苗族的壹個節日,為期四天,每年農歷六月的“信”(e)日(按歷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族姑娘們會盡最大努力打扮壹番,穿上花裙子,佩戴銀飾,並“攜帶”節日禮物,回家看望父母和村民。節日期間,全村壹片歡騰,鼓樂齊鳴,蘆葦吹拂起舞,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吉崖山腳下,翁崖河畔,人聲鼎沸。鬥牛、打麻雀、跳蘆笙、拔河、打球,歡呼聲此起彼伏。相愛的青年男女被邀請到樹林裏,在溪邊唱著民歌,向對方傾吐愛意。華山節華山節,又稱“踩華山”、“打華山”或。“踩山”又稱“跳田”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和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日期不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節前,幾個苗寨共同組成了華山會三人領導小組,花場改選三年,七年,十二年,從壹片風水豐沛的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