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大部分內容是商代王室占蔔的記錄。商朝人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過問。有些占蔔是關於晴天和雨天,有些是關於農業豐收,有些是關於疾病和尋求兒童,狩獵,戰鬥,犧牲和其他大事情需要問!因此,甲骨文的內容可以窺見商代人們的生活,以及商代的歷史發展。
甲骨文發現的最早時間是清末光緒二十五年前。發現地點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洹河田莊南岸。
村民們在耕作的時候,在土層裏挖出了壹些龜甲和獸骨的碎片,大部分都刻著晦澀難懂的句子。當時村民用龍骨倒賣藥店當藥村。直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才被考古學家王發現,被確認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並介紹到學術界。後有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等先後收集研究,其中羅振玉極力倡導,才奠定了甲骨文的地位。
最早的甲骨文著作是清光緒二十九年(1902年)劉鶚發表的,隨後是孫詒讓的《文琪舉例》、羅振宇的《蔔商考證》、《殷墟考證》、《待問》。尚承祚的《殷墟文字百科全書》、王國維的《殷墟蔔辭考始公末王》、王翔的《山石百科全書》、葉玉森的《殷琦之鉤》、碩奇、嚴琦的《譚智》、朱方普的《甲骨文匯編》、孫海波的《甲骨文》。
還有歐美傳教士和日本學者,在民國17年中央研究院繼續探索的時候,在國內收集了大量的甲骨,出版了很多專著。
近三十年來,董作斌先生對甲骨文的貢獻最大。董軾親自參與了甲骨的發掘。他根據殷代甲骨蔔辭,把過去的甲骨研究階段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從光緒二十五年紀海,到民國十六年(1899-1927)丁卯,第二階段是從民國十七年陳武到民國三十八年(1928-1949)紀醜,第二階段是* * *二十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