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認識教授是因為周推薦了傅教授的《西方哲學史》。雖然我沒看過《哲學史》這本書,但我看過傅教授的壹些其他著作。他是壹位真誠的哲學教授,但他的文筆不如我對周作品的喜歡。傅教授有壹個觀點我特別贊同,就是譯者的水平直接決定了讀者所能獲得的內容,無論是古文翻譯還是西文翻譯。妳看的翻譯不等於原作者的表達。傅教授也是翻譯,這讓我很開心。對作家的翻譯壹直有特別的偏愛,像韓少功,村上春樹,包括傅教授,黃燦然,昨天讀的,還有冰心之前翻譯的的詩,包括那個時代很多學者的譯者。畢竟從經濟效果來看,翻譯真的有點寒酸,能經得起折騰,不計得失做好,真的不容易。
傅教授這本書的第壹章就是分享自己的閱讀方法。雖然不壹定是傅教授壹次寫的,是為出版社收藏的,但這些閱讀方法是真實的,適合成年讀者。第二章,人生不同階段應該讀哪些不同的書,也是非常好的建議,至少在妳沒有明確的閱讀目錄或方向的時候,這個也可以作為指引。我在第三章說過,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各取所需。
-
讀書的目的是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讓自己適合各種選擇,分清目的的重要性。——為什麽讀書,眾說紛紜。我覺得終身學習,就像書上說的,讀什麽樣的書直接決定了妳的目的。很多年前給自己定了個旗,也沒學會應用。當然,我後來是怎麽練這個的?自我評價,從5月5日或者3月7日開始吧。壹半時間還是讀書,陶冶心性,尋找自己不迷茫的書籍,另壹半大概是基於工作或者功利需求的參考書方向。其實包括現在的中考和基礎教育的書,壹點也不功利。否則,大家都知道應試教育難以忍受,卻為了獲得部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或者被他們采納,而不得不在這方面花費時間和精力。好的是真的幫人解惑,不好的是我更在乎真正的教育卻很難有影響力。幸運的是,這僅僅是個開始。我現在投入到考試中的所有精力,其實都是不考試對終身教育的推動。至少,我自己是這麽認為的。如果要在考試中加入壹個目的,那就是除了個人目的之外,還要壹直支持家庭,相對容易滿足條件。
真正的閱讀是重讀,然後妳就可以去做,邊讀邊思考,吸取精華,化為己用。——布魯姆和西方文學和東方哲學教授傅佩榮都強調重讀閱讀的重要性。我也認識到好書需要精讀和重讀,我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但是像傅教授,他花更多的精力在哲學書上,傅教授花更多的精力在文學名著上。我也有自己的選擇偏差,比如心理學書籍,弗洛姆熱愛的藝術,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還是哲學,周的所有著作,的《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等許多書,我都重讀了三五遍。畢竟我的水平和能力比兩個專業教授差遠了。相反,很多教育方面的書,包括壹些教育心理學的教材,我真的是當參考書來讀的,不用重復讀幾遍。我只是通讀了不同版本的教材,無論是教育學還是教育心理學,我都看了不下5個版本,包括中外版。繼續努力。
——兩位偉大的教授,因為壹個是哲學系,壹個是文學批評維度,對西方經典的閱讀視角完全不同。哲學家看人生,看玄學。作家看到的是意識流,是人物原型,是小說藝術,是高於生活的部分。
學生時代學習的樂趣是什麽?是為了和同學競爭,是為了自我肯定。
人的知識可以像水中的漣漪壹樣向外擴展,但必須有壹個核心,這是個人關註的重點。-我非常同意妳。感謝傅教授指點迷津。我已經隱約意識到這壹點,但我沒有這麽清晰的想法。比如我現在的閱讀,無論是文史哲,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包括教育學,核心點都是成長,我終身學習的成長,如何通過我自己的分享去影響更多的人進行終身學習。在這個目標還很難實現的基礎上,我會先影響更多學生的教育成長,考試是最外圍的目的。其次,至少會影響到孩子在考試之外的教學和教育,最後會影響到成年人的終身學習。因為我也是在學習中成長的。
無論妳讀什麽書,無論妳讀了多少書,妳是否能最終把妳的人生從思想和言語變成熱情和行動,這是別人無法為妳做到的。傅教授分享的這種經驗深得我心,這也是我看完這本書前半部分後強烈推薦的原因。最近壹直在做這個。也許短期內它看不到任何經濟效益。用我老婆的話來說,就是為了愛情發電。這就是周先生說他願意不給錢做的事。他樂在其中,有自己的成就感。幫助別人,不傷害自己,也能讓自己受益。我相信這是大多數人願意選擇的行為。
翻譯是學習外語的好方法。看似笨拙,實則捷徑。
在我看來,以下節選是很好的讀書建議,不晦澀不深刻,可以直接借鑒:
真正的學習是復讀。怎樣才能配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重要作用?如果妳每隔壹段時間重讀幾本書,效果是很微妙的,可以衡量妳在這期間的成長過程。
不管怎麽讀法,學習的過程取決於我們三種力量:理解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除了強大的動力,還必須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習語言無異於打開了壹個不壹樣的世界,或者說讓妳用不壹樣的眼光看待原來的世界,妳會突然覺得興趣盎然。
人文類的書籍不知不覺提高了自己的品味和對生活的期待。
不管讀什麽書,讀完總要記住壹些東西。不然怎麽用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我希望的是大家多讀書,多讀有意義的書。
在所有的習慣中,只有讀書是無可非議的。閱讀使我們在生活中看得更深,想得更遠。
學文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只是夢想容易幻滅。
這部小說讓妳讀了很少的故事,卻想了很多道理。
最好的文章是自言自語。這是因為讀者壹旦被設定在作者心中,無論他站在什麽角度,都會受到束縛,無法暢所欲言。
如果妳學不會史懷哲,妳可以學夏目壽司。他選擇成為壹名英語教師,因為這份工作有趣,對社會有益,並且不會扭曲他的個性。
人到中年,有人說壹切都結束了,但我覺得壹切都是新的。為什麽是新的?因為經濟穩定了,閱歷豐富了,就可以從頭開始學文學了。文學不是生活的調味品,而是生活的實質。
查拉圖斯特拉有壹個成功的修行,就像閃耀的太陽,但是如果沒有人發光,發光又有什麽意義呢?歷史上任何壹個偉大的宗教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難道他不想把自己的光芒灑向世界嗎?
現代人在學習的時候,經常會遇到把古籍翻譯成中西文的情況。為什麽翻譯不壹樣?這不應該是原作者的錯,而是譯者不夠合格,不夠負責。有了這種經歷後,我對翻譯西文書籍產生了戒心。
首先要記住的是連續的章節名稱。二是把本該在書上畫的重點抄成筆記。抄寫時,要在相關材料旁,用醒目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目前的想法和感受。我在看壹個作者的書的時候,也寫下了自己的反思。所謂記憶,其實就是不記得原作者寫了什麽,而是記得他看了什麽。——傅教授,這壹段是很幹的分享。我大體上也是這樣做的,雖然有些具體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而且是我以前從周那裏學來的。比如我用自己的笨辦法,幾年抄了幾百萬字的讀書筆記。其實這不止是看壹遍。我摘抄的時候會把重點內容再看壹遍,看的時候會在旁邊寫壹些想法,摘抄的時候做二次加工。這樣看書還是很有收獲的。半年後或者壹兩年後再看同壹本書,我提煉出來的重點和寫出來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是我成長和重讀的重要價值體現。
我收集經典作品,標準是作者是否在大家之列。能在文化史上享有盛譽的人應該不會平庸,所以他們的作品壹定有相當的看點,至少讀完之後容易獲得靈感。-我也有同感。至少現在圖書館選書時間短的時候,我經常用這種方法借書。
大學生的閱讀習慣逐漸從文言文走向白話文,再走向漫畫,無論如何都是很神奇的。
孟子說,信書不如無書。畢竟戰國時期書籍有限,孟子尚且如此說,何況今天。所以,我們面臨的困境是:壹方面,書越來越多,不壹定都是有益的;另壹方面,如果妳不學習,妳就不能提高妳的生活質量。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只有壹個,那就是自律,讀書壹定要有選擇性。-我印象深刻。
全年可以選擇至少四本書,包括文學、藝術、哲學、宗教,以及其他適合個人興趣的科目。
人生不能全靠書,但沒有書的人生會很窮很無聊。
評價壹本書,首先要看作者的背景。
傅教授經常閱讀五種書籍:經典著作、俠義小說、哲理散文、文化信息、工具書。
小說必須給我留下思考的空間,同時允許我用小說的眼光去看待既定的世界。我是不是忽略了親情,愛情,友情?妳會坐視不公正發生在妳身邊嗎?當我從小說堆裏擡起頭站起來的時候,我更加珍惜同壹個世界的人。
現代的不寬容可以分為三種:出於懶惰,出於無知,出於自私。——這摘自《龍方的寬容》。我不知道如何理解這本書。不知道是翻譯的責任還是我自己的問題。反正我的評價和傅教授完全不壹樣。然而,這也與宗教哲學和倫理道德有關。傅教授自然比我看得更遠。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王陽明-手冊,錢穆-中國的歷史精神,方東美-哲學的三種智慧。
精讀的秘訣有兩個:壹是邊讀邊思考,把自己的眉毛和評語寫下來;第二,每隔壹段時間(比如三年)再讀壹遍。不同年齡看同壹本書,有不同的感受。以前不清楚的,現在明白了;以前只看浮面,現在在加深。不這樣衡量,怎麽知道自己的心態?
高考前為深造而學習;大學為就業而學習;進入社會後為了興趣而學習。
伏爾泰-壹個誠實的人。四大聖賢-由卡爾·雅斯貝爾斯和傅佩榮翻譯。談文學-朱光潛。
希臘悲劇讓人們在巨大的命運面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不平凡:即使我終究註定失敗,我也要盡力活下去。
校園裏的學習生涯是為了培養壹個有教養的人。所謂學歷,是指擁有終身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青年時期讀書的目的是找工作,註重實效,註重自我定位。如果妳在年輕的時候還不能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必然會面臨四十而立的窘境和巨大的迷茫。這個時候,妳不妨借壹些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作為閱讀的參考。中年事業有基礎,生活質量成為關註的焦點,最需要文藝的滋潤和撫慰。
每個階段都需要閱讀,只是方法和目的不同。
哲學不提供答案,它只提供思考的方法和結構。
青年時代的讀書,會決定壹個人的生活質量。是人生的沖刺階段。
成長必須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這裏所謂的自由,是指人到中年,已經看到了外在的限制,然後轉向內心。
小時候住在鄉下,整個暑假都在海邊、河邊、樹林、草堆裏遊蕩玩耍。當時並沒有覺得特別幸福,反而覺得很自然,很普通。現在住在城裏,每年夏天都要讀莊子。童年的記憶歷歷在目,在腦海中重現。原來是莫大的幸福。我回不到童年,搬回老家也不容易,但誰能阻止我的心靈在莊子的幫助下,穿越時空的限制,在大自然中自由飛翔呢?-我印象深刻。我才三十多歲,經常有這種困惑。只是我還沒有從那本書裏找到直接回到童年的心情。很多時候都是靠直接回記憶中的老家,但是很多地方都變了。
兩條腿再怎麽努力靠近,也無法拉近兩顆心的距離。
冬天適合打坐,打坐的目的是修正方向,重新開始。我們在不同的季節讀不同的書,可能有助於我們調整心靈的季節,進而選擇心靈的故鄉。
我更喜歡心理學家的作品,尤其是榮格、馬斯洛、洛洛·梅、弗洛姆等。
過分強調情商,可能會形成戀家心態,即對每個人都笑臉相迎,失去了表面的和諧。
文明的進步在於我們從物質層面發展到非物質層面。文明的真諦是人類有意無意地減少各種需求。
作者提出了孤獨的五種美德:自由、回歸自我、融入自然、反思態度和創造力。誰不向往這些品質和美德?孤獨不僅是可取的,令人向往的,令人滿足的,也是人生必須珍惜的壹種價值。孤獨使心靈平靜。外在的平靜可以帶來內心的平靜。在平靜中,我們可以觀察過去,分辨成功與失敗,從而接受現狀,坦然接受,獲得心靈的平靜。
孤獨絕不是無所事事,與心煩意亂無關。
從山上偷比從心裏偷容易。
孤獨加深了心靈。人的思想有三個作用:壹是向外尋找因果關系,從而理解人情和事物;第二,向內考慮自己的言行,從而尋求社會生活的唯壹方式;至於思想的第三個作用,是向上提升,為了理解人生的意義。
孤獨讓生活變得完整。
人的生命散落在人、地、事、物中,常常遭受撕裂。
所謂根,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壹是回歸自然的懷抱,二是超越世界。孤獨的人特別喜歡大自然的美,哪怕是藏在城市裏。
人生的過程和忘我的過程沒什麽區別,我們意識到困境的時候往往是中年。
康德,健康把我們帶到外部世界,疾病把我們帶回內心世界。
安心的目的是增加感情的敏感度。
人是如何認識自己的,人又是如何認識世界的?——道德法則與星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這個源頭的兩大主流是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
生活不是壹個死亡的過程,而是壹個完美和實現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