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社會心理學是以社會互動為背景,研究人的社會行為及其心理基礎的科學。社會心理學是壹種文化社會心理學,是社會科學的壹個分支。社會學和社會學的區別,就是來自於研究的取向和側重點。社會學關註宏觀社會本身,關註社會和群體的結構、功能和變化,而社會心智關註社會背景下的個體,關註微觀社會互動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在研究和方法上,前者註重社會調查的相關性研究(理論研究),而社會心智則是實驗研究和因果研究。
其次,社會心理學的目標是科學地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人們的社會行為。為了實現這壹目標,社會心理學家不僅要關心行為本身,還需要研究作為社會行為預測來源的個體社會心理、人際交往和社會影響。因此,個體的社會心理和行為、人際交往和社會影響是社會心理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書中提到的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觀察法、檔案法、包括問卷調查在內的調查法、測量與訪談法、實地研究與實驗、實驗室實驗與準實驗研究。說到實驗研究,不得不說斯坦福大學的壹次關於人性的監獄試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被拍成電影《達斯實驗》(又名《叛亂》)。
該實驗由美國心理學家津巴多等人在1969中進行。?目的是調查虐待的心理傾向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從社會上征集24名男大學生(無入獄經歷,無吸毒史,身心健康)作為實驗參與者,每日報酬為65438美元+05。?於是,調查人員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建了壹個模擬監獄?。參與者被警方逮捕,並被帶到測試現場。參與者通過抽簽分為兩組,12名犯人和12名獄警。犯人會先脫下衣服,撒上虱子粉,穿上類似女人衣服的白袍,不穿內衣、絲襪,給每個人編號而不是名字,右腳踝有鉸鏈。獄警穿制服,警棍,戴不反光墨鏡(酷?手?Luke)來防止眼神接觸。由於沒有鐘或窗戶,囚犯們不知道時間。獄警可以隨心所欲地懲罰。
但實驗在六天後被迫停止——有人被虐待,生命垂危。事實上,在第壹天,參與者發生了類似於真實監獄中的惡性事件。
這個實驗的結論:後天,由於監獄的特殊環境,獄警的行為變得更加暴力,有些甚至以後期懲罰犯人為樂。作為囚犯參與者稱之為可怕的噩夢。也對他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以至於在很長壹段時間內,“囚犯”參與者仍然認為自己是囚犯,在恢復正常生活後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療。這項實驗也導致了壹項關於監獄虐待的新法律的誕生。
這與本書第二章的社會化,社會角色的形成,人的社會化有關。
社會化壹般是指人體通過學習社會知識、掌握社會技能、建立社會經驗、不斷選擇和建構自我而成為社會成員的過程。社會學對社會化的理解和解釋強調人與社會的互動,強調社會對人的規範作用,強調社會規範的內化和社會角色的形成。社會心智強調“個體社會化”,強調個體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關註人的特性、學習經驗和個性差異在社會化中的作用以及社會心理體驗對自我形成的影響。
社會化的心理機制:社會角色引導,角色是壹定的社會身份所要求的總的行為模式和認識事物的態度和價值觀。個人的社會環境和生活首先是與他的社會角色相壹致的,是根據社會對相應角色的要求和期望而系統化的。比如,社會對學生角色占據核心地位的兒童青少年有著高度壹致的理解、期待和對待。這種高度壹致的社會環境,使得他們對事物的基本看法、觀念和對社會事件的態度以及基本的價值傾向高度壹致。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的關於人性的實驗中,參與者本身就是心理正常的大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他們可以分別被定義為監獄看守和作為社會環境的囚犯。在實驗之前,人們知道這是壹個實驗,但人們很快進入自己的角色,執行自己扮演的行為。即使身為獄警的參與者也知道有些行為過於暴虐,他們責怪實驗者這樣做,認為實驗者不會讓這些“囚犯”死去,甚至死亡責任由主導實驗者承擔。
簡而言之,社會和個人是互動的。它是個人在社會中生活和活動的先決條件。社會也影響著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個人對社會或周圍環境中的人或事也有自己的認識、體驗和行動。
我覺得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是了解妳身邊的社會環境,了解人,了解自己,處理好這些關系,才能少受點苦,過上瀟灑的生活。
比如《社會心態》這本書,會間接告訴妳,三十年前,妳的長相取決於妳父母的基因,但三十年後,就取決於妳自己了。
社會心不是占蔔、星座之類的小事,而是經過大量真實實驗證明的自然科學。不要全信,也不要不信。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不能直視的,壹個是太陽,壹個是人心。讀著讀著,妳會看到人和社會不同的壹面,表面的,本質的。向妳展示壹個妳從未了解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