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中秋節起源於哪裏?它是如何產生的?

中秋節起源於哪裏?它是如何產生的?

節日的起源與歷法密切相關,中秋節的起源也不例外。中秋節也被稱為中秋節,因為八月十五日是秋季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秋天是莊稼成熟的季節。古代全國各地都有秋會,是感謝土地等神靈的壹種儀式,也叫秋報。中古的秋會不壹定要在八月十五。中秋節日期的確定也應該與人們祭祀和賞月的習俗有關。先秦時期就有月亮,這是秋分祭月的皇家禮儀。中秋節的月亮是最圓、最亮、最令人愉快的。這壹天,後世的人們將秋會與祭月、拜月、賞月、觀潮、賞桂、餵月餅等節日習俗結合起來,逐漸賦予了這個節日團圓等新的含義。從此就形成了壹個很有意義的節日。

從純粹是農事儀式的秋會,變成了象征闔家團圓幸福的團圓節,耐人尋味。秋社和同學聚會,從心理層面來說,自然有某種* * *追求。祈求豐收或舉行祭祀儀式酬謝天地之神,無疑是祈求物質豐富,生活富足幸福;而期待團圓不就是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希望嗎?但兩者的區別並不難分析。前者似乎更註重物質上的富足,後者似乎特別註重追求家庭和人際關系的和諧,所以更註重精神上的。但是中秋節團圓性格的形成說明了什麽呢?說明中國人對家庭親情、家庭和睦、人際關系和諧的追求超過了對物質的追求。另壹方面,中秋節習俗的存在,對中國人重視家庭、親情以及和諧人際關系的精神氣質起到了陶冶作用。所以,即使在所謂的文革時期,人們也忘不了中秋節,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它根植於極其深厚的傳統倫理文化土壤中。

中秋之夜,過去家家戶戶都在庭院裏搭起祭祀臺,擺上月餅、蓮藕、菱角、西瓜、石榴、毛豆等時令食品,祭祀月亮。清代的《賈青錄》記載,吳家家戶戶在中秋節都有壹瓶蘭花和香燭,仰望天空祭奠。小孩子崇拜月亮,在燈前玩耍。妳叫它什麽?齋月宮殿。本世紀初,我去松江農村做了壹次民間調查。村民告訴我,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到中秋之夜,他們都會擺桌子,打香火,供奉祭拜齋月的供品。這些習俗反映了人們對月亮和自然的崇敬,對月亮和自然充滿了感情和好感。這不是很難得嗎?這難道不是人們追求天人合壹的標誌嗎?同時放下工作壹段時間,和全家人壹起賞月,吃月餅存東西,聊聊天倫之樂。這幅畫面看似平凡平淡,卻也能體會到普通人生活的樂趣與美好,以及我們中國人的人情之美。

中秋節賞月等習俗的形成同樣耐人尋味。在中秋節的晚上,人們帶著他們的親戚和朋友壹起,去戶外,欣賞明月,享受節日。除了賞月,南方很多地方還有觀潮的習俗。唐宋時期,錢塘江觀潮史無前例。蘇東坡杭州之行,多次觀潮,寫下《中秋夜觀潮》七律。另外,揚州的曲江也是觀潮的好地方。中秋節前後,依然是金桂飄香的季節,賞桂之風也是長盛不衰。中秋節的存在,讓人有意識地去體驗和感受滿月的美,月下的境界,各種風景。此時,大自然的生命氣象會與人內心的情感體驗相對應,人對月亮的美和月亮下的境界的敏感也會變得敏感。賞月時,人們經常飛翔歌唱,這不是偶然的。迷人的月光極大地激活了人們的想象力。月中的蟾蜍、兔子、嫦娥奔月、月桂樹、吳剛等神話傳說,讓這個節日充滿了神秘色彩,使得許多中秋詩詞呈現出瑰麗美麗的面貌。中秋詩數不勝數。有些作品甚至唱遍了全中國。然而,中秋節的習俗不僅讓我們在大自然中和月光下享受審美,而且不斷培養和提升我們的審美情趣。

中秋節是壹個全國性的節日,但在過去,壹些地方的婦女有自己獨特的活動來慶祝中秋節,如拜月,據說中秋節是月亮的生日,月亮被稱為女神。有句話說,男人不拜月,女人不祭竈。吳有走月習俗,女子盛裝出門,相歸,直至雞啼曉月猶舞。最近,蘇州民俗博物館有壹組大型雕塑,生動地描繪了吳在月球上行走的場景。女子拜月習俗的形成,可能與遠古時期月亮是生育之主的民間信仰有關,壹些地方的拜月活動與尋子儀式相結合就是明證。福建南部和臺灣省的婦女有中秋節聽香的習俗。聽人燒香祭拜後,站著不動或出門,註意偷聽別人的語言,預測吉兇。

我想特別指出的是,中秋節過去是孩子們的節日。這壹天,孩子們的民俗活動非常豐富。在壹些地方,孩子們過去常常舉行拜月儀式。北方的孩子,每到中秋之夜,就捧著大蛋糕邊吃邊唱:唱月亮,唱月亮,來年會更好;唱歌,讀月餅。明年將是壹個好年景。在安徽的中秋節,孩子們有摸秋的習俗。孩子們舉著火把,成群結隊地到田野裏去摘水果和豆子,這叫觸秋。在江西、安徽的壹些地方,中秋節還有小孩子堆寶塔的習俗:在野外撿舊磚,堆成七層寶塔。塔前有壹張小桌子,放水果蛋糕誘餌。晚上,塔內外都點上了燈和蠟燭。記錄下這壹習俗後,胡普安先生稱贊:壹片皎潔輝煌,與天上明月爭輝。孩子們坐在塔前賞月,做各種娛樂,以示歡愉。真的是兒童劇和音樂的無邪畫面,但是沒人畫。(《中國民族風俗誌》下冊第七卷)廣東的孩子們在中秋之夜舉著燈籠,興高采烈地沿街遊行、唱歌。廣西中秋節的兒童燈會比較有特色。孩子們把竹簽紮成蜻蜓、蝴蝶、小蝦、兔子等。,上色插蠟燭,提著燈籠上街,比誰都好看。燈與丁諧音。這些關於中秋節燈的習俗傳達了人們對家庭繁衍和繁榮的祝願。非常遺憾的是,許多兒童在中秋節的習俗沒有流傳下來。在當今這個越來越重視傳統的時代,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如何讓孩子在傳統節日中享受旅行的樂趣並得到有益的影響,無疑是壹個值得我們關註的問題。

最後說壹個關於月餅的民間傳說:元末,統治集團為了維持其搖搖欲墜的腐朽統治,禁止私人擁有鐵器,規定十戶壹把菜刀,百姓怨聲載道。中秋節前,張士誠在每個月餅裏放壹張紙條,號召人民起義。中秋之夜,人們打碎月餅,看到傳單,紛紛揭竿而起。明清時期吃月餅的興起,是為了紀念反袁人民起義。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不得而知,但它讓月餅和中秋節包含了反壓迫反暴政,當然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