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無論什麽時代,人們最關註的既不是星座,也不是血型,而是“自我”。了解自己的強烈內在需求使性格測試流行起來,這催生了占星術、血型鑒定、筆跡學、占星術和算命。舉個例子,如果妳知道對方的血型是A型,說“看到智障的人妳會覺得有點不耐煩”或者“妳在很多問題上是個壹絲不茍的人”,被描述的人會認為他的描述在九種情況下都是準確的,這其實就是著名的巴納姆效應。半個多世紀前,心理學家巴納姆·福勒(barnum Fowler)通過實驗證明,人們傾向於認為壹些模糊籠統的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是隨機選取的。星座、血型和筆跡學等偽科學都利用了這種認知偏差。他們給出的預測和推論都是大尺度的,這就很容易讓人接受這樣的說法。其實,壹個人的人格就像壹個有岔路的花園,有多個維度,或者更極端——它接近於壹團迷霧,遠非膽汁、血液、九種人格類型、四種人格色彩所能概括。但是,為了簡化,為了快速了解他人,我們總是習慣於將人分類,找出相同的特征。分類方法有心理測試、星座、血型。出生時的星座位置和星座運勢對壹個人的影響不大。人之所以在不同月份會有不同的性格,是因為不同月份的氣候決定了母子之間的肌膚親密程度,母子之間的撫摸對於後代性格的形成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性格和星座其實沒有必然聯系。星座更多的是壹種群體文化錯覺。但是這個人壹旦被潛移默化地強加了星座的概念,他的性格就會受到星座理論的影響。因為他會逐漸將這些行為描述或性格特征有意無意地投射到自己的行為中,甚至嚴重地合理化自己的性格缺陷。
星座成了泡妞的必修課。已經有人開始用星座來理解對星座癡迷的人了。這時,占星術無疑成了壹把有用的鑰匙。星座的流行也凸顯了壹個可悲的事實——時間和耐心都成了奢侈品,我們只能通過星座來了解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