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學習它首先要註意的是“走”。用五行推斷吉兇的行為叫算命,但走路不是走路。打開易經,做“天行健”占蔔。這個“線”就是運動的意思,也就是“動能”,宇宙中的物質之間最大的關系就在於這個動能。這個“動能”有五行,用金、木、水、火、土來代表。和卦壹樣,是傳統符號,不要太當真。
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黃老和道家的學說中,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和轉化關系。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物質構成學說,類似於西方古代的土、水、火、風四大元素學說。是集哲學、占蔔、歷法、中醫、社會學於壹體的理論。
五行是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分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東西,稱之為“五行”,早在《尚書·洪範》記載:“五行:水、火、木、金、土。水為潤澤,火為炎,木為直(彎腰松馳),金為革(金戈,寒),土愛莊稼(指莊稼)。潤則鹹,炎則苦,直則酸,革則辣,耕則甜。”這裏不僅對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還定義了每壹類的性質和特征。後人基於對五行的認識,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主要體現在“五行生威”的規律上。
相互發展是指兩種不同屬性的事物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關系;具體來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制,則相反,是指屬於五行的兩個不同事物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克制的;具體來說:穆、圖克水、水、霍、金克穆。
五行學說最初是由中國古代漢族人民創造的,其光輝的哲學思想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科學的發展。五行學說的精髓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特性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代人仰望天文,俯視地理,以物近而遠。根據太陽和月亮對地球在十二月寒暑之間周期性往復運動的相互作用,發展出壹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幹支年、年、月歷法,並影響至今。
木,具有生發、順滑的特點,屬於東方。凡是具有生長、上升、光滑的功能或性質的,都屬於木;
火,具有火熱向上的特點,屬於南方。凡是有溫升之效或性質的機制,都屬於火;
土,具有長期耕種和化學教育的特點,屬於中央政府。所有具有承載、生化和接受功能的機制都屬於土壤;
黃金,具有靜、殺的特性,屬於西方。凡是具有清理、下降、收斂功能的機制都屬於金;
水,寒而下,屬北。所有冷、濕、向下運行的機制都屬於水。
五行學說采用的是象類比較的方法,簡單地把世間萬物分為五類。它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用生克關系來解釋和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變化。五行之間就像陰陽壹樣,有壹個互生互抗的規律。相互繁榮和相互制約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相互的發展,就沒有任何事物的發展,沒有相互的制約,就沒有事物發展的協調和平衡。相互發展保證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可能性,相互制約保證了事物發展的控制和協調。這種因克而生、因克而生、相輔相成、相互服務的事物關系,促進和維持著事物的不斷生長、變化和發展。《論語》雲:“造自然之機,不可無之,不可無之。沒有生命就沒有發展的理由,沒有控制就會有害。生生不息,天地之道不盡。”
利用五行的特性,以木、火、土、水為重點,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特征、形態、功能、表現形式,都類似於五行中壹條線的特征,因此可以將其歸為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總結,針對各種復雜現象,梳理出五行的規律,從而解釋各種類型之間的關系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