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從漢字的形狀來看。中國文化在五千年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漢字的形狀來看。中國文化在五千年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人類社會中,語言是信息傳遞的第壹載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依賴於語言,但語言有壹個弊端,就是即時性。曾經說過的話,就像大雁壹樣消失的無影無蹤,於是文字出現了。文字作為信息傳遞的第二載體,比語言更“耐用”,文字的出現為長時間、遠距離的信息傳遞提供了可能。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漢字歷史悠久,從甲骨文和初具雛形的金文,到統壹的篆書,再到風格多樣、形態各異的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那麽,漢字的字形是隨著什麽變化的呢?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和社會習俗有什麽聯系?

第壹,寫實的象形文字,風格多變的古代先秦文字

我們的祖先和世界各民族的祖先壹樣,最初沒有文字,只靠口頭語言。後來隨著語言系統的不斷完善,需要記憶的信息越來越多,文字也壹步步進化。

1.在課文出現之前,做壹個系繩子的筆記。

起初人類的智慧不足以發明文字,但生活中的壹些事情還是需要記錄的,於是率先發明了語言和文字之間的“打結法”。

(《古代結繩筆記》)

所謂“結繩筆記”,在《易經》中有記載:“古之結繩為規矩,後世聖人易用書。”簡單來說,在繩子上打個結,幫助記憶。在古代,祖先以采集和狩獵為生,生活方式非常簡單,但還是需要記錄壹些事情。例如,人的記憶受到天氣和獵物數量變化規律的限制。借助外物記憶重大事件,無疑是壹個質的飛躍。

當然,這裏的繩結不僅僅是簡單的在繩子上打結,它要復雜得多,甚至比我們現代的文字還要復雜。繩結的顏色、材質、粗細、經緯都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動物毛、樹皮、草繩、麻繩等幾十種材質。《左傳春秋》雲:“古人無言,而有誓,事有大小...這足以善待對方。”

(繩結法記)

比如這個部落獵殺30只羊,先把繩子塗成紅色表示成功,然後用羊毛辮打結,三個結表示“三”,最後壹個大結表示“十”。這種簡單的記錄方式契合了當時原始的生活方式。

2.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圖畫和文字。

後來,中國進入了奴隸社會。在奴隸社會,大生產和勞動合作的模式節省了大量的生產力,而這些節省下來的生產力可以用來做其他的事情,比如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為了保存現有的生產資料,以前的結繩筆記已經不夠用了,於是出現了壹種新的信息載體——圖片和文字。

《漢書·藝文誌》記載:“王毀孔府...並獲得了古文...幾十篇都是古字。“這些都是傳說中的古代漢字,包括董寫的《龍書》、神農寫的《八耳書》、黃帝寫的《舒雲》和寫的《夫妻書》。這些字的筆畫因筆畫粗、字體細如蝌蚪而被稱為“蝌蚪”。但這些文字只出現在史書的幾筆中,已經失傳很久了,也沒有相關文字可考。

中國最早可識別的文字是“骨刻”,是壹種刻在動物骨頭上的圖畫文字。我們祖先最早的文字不是由筆畫組成的,而是壹些相對生動的圖畫。比如《山》就簡單的畫了山的形象,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也簡單的畫了壹下,可謂“書畫同源”。

在早期,甲骨文大多記錄社會生活,例如,表達人和動物的各種行動,記錄人物,植物和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這種圖片文字比較簡單,更像壹張簡單的圖片,沒有復雜的深層含義,大多是直接反映人的社會活動。那時候的社會生活沒有現在豐富多彩,畫面也比較簡單,壹般表現采摘、狩獵、自然現象等等。

當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的時候,單純的圖畫已經不足以表達現有的生產資料和思想文化,於是在後來的甲骨文中出現了很多認識的文字。

所謂會意字,壹般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特的漢字組合而成,如畫壹個人手中拿著武器,表示“進攻”。這壹時期的甲骨文開始在圖像上弱化,在符號上增強,更像是壹些簡單的符號,為下壹個成熟文字的出現做鋪墊。

3.殷商崇拜鬼神,為占蔔而寫作,甲骨文的出現。

光緒年間,有壹個叫王的墓誌銘家。壹天,他來河南安陽求醫問藥。有壹種藥叫“龍骨”,可以治百病。當王看到這種藥時,他敏銳地發現這是壹種刻有古代文字的遺物,而且這種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還能再見到。這是“甲骨文”。

(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記載了商代晚期的占蔔筆記。在奴隸制的鼎盛時期,商朝有三個特點,即相信歷史、飲酒和崇拜鬼神。在殷商時期,對自然事物的崇拜仍然流行,如山川、河流、太陽、月亮和星星。此時人們對自然的探索還不足以了解萬物的規律,於是這些永恒的東西就成了商人的“帝王”信仰。

“皇帝”是商人信仰中的最高權威。它超越萬物,俯視人類,主宰世間壹切社會秩序,統治自然之神,所以人類需要對它絕對尊重。

有信仰的商人熱衷於問蔔。他們占蔔的對象包括神、塵世和鬼魂。總的來說,是自然氣候的控制,是天下的禍福,是戰爭的勝敗和政權的衰落。正是由於商人對占蔔的熱衷,甲骨文作為占蔔的人物應運而生。

這些刻在加工過的龜甲、獸骨上用於占蔔的符號,就是“筆記、銘文”,也是甲骨文的主要部分。因為甲骨文是用刀刻在硬骨上的,其筆畫多為粗細均勻的直線,字體挺拔、堅實有力,字體以長方形為主,便於雕刻。

甲骨文作為早期的文字,仍然帶有壹些象形的痕跡,字體也略顯稚嫩簡單,但仍然是先民智慧的結晶。

(甲骨文對照表)

4.寫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以及因祭祀而產生的青銅器銘文。

繼甲骨文之後,又出現了青銅器銘文。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為了烹飪和祭祀,當時的工匠制作了壹種容器——鼎。作為壹種祭祀用具,鼎已經成為新文字的載體,所以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

商代金文數量較少,壹般只有幾個字。到了西周,字數明顯增加。後來周宣王時期出土的《毛丁公》字數高達497字,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祭祀等各個方面。

其中,商代的青銅器銘文多為代表家徽的圖形文字,所以具有圖形性,筆畫各異,看起來古樸自然,更像是壹種圖案。到了商代末期,已經有了很長的銘文,而且這個時候銘文的壹些字體已經規範了,比如“之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