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航行到美洲時,誤以為是印度,於是把這裏的土著稱為“印第安人”(西班牙語:“indios”)。後人發現了哥倫布的錯誤,但由於這壹稱謂的流行,英語等歐洲語言將印第安人稱為“西印度人”,將真正的印第安人稱為“東印度人”,以示區分。
中文直接把“西印度”這個詞翻譯成“印度人”或“印度人”,避免了混淆的麻煩。
但到了20世紀,印第安人在美洲國家的地位明顯提高,壹些政府機構或非政府組織開始“正名”印第安人。例如,印第安人在加拿大通常被稱為“第壹民族”。
印第安人的祖先從亞洲西南部(逃兵)穿越白令海峽,到達美洲。亞洲的蒙古人與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祖先有親緣關系。[3]
白令海峽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北端,白令海峽的另壹端是美洲的西北端。白令海峽平均寬度只有65公裏,最窄處只有35公裏。還有兩個小島(克拉特馬諾夫島和克魯森斯坦島),相距僅4公裏。而且白令海很淺,平均深度42米,最深處只有52米。只要海平面下降40米以上,就可以和陸地相連。據壹些地質研究,在第四紀的某個時間,特別是最後壹次冰期,世界氣候變冷,冰川來了,海平面下降了大約130~160米。水深只有幾十米的白令海峽露出水面,從而露出壹座大陸橋,連接東北亞和美洲西北部,成為亞洲和美國之間的天然通道。另外,這個時候,東北亞冰河時期的氣候非常寒冷,冰川豐富,而美洲大陸沒有冰川,氣候溫和,食物豐富。猛獁象、大象、麝牛、駝鹿、綿羊和許多其他動物生活在這裏。當時,以獵殺猛獁象和鹿為生的東北亞獵人很可能跟隨這些動物穿越白令海峽大陸橋來到美洲,成為美洲古代文明的鼻祖。然後由於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滾滾的海浪再次淹沒了大陸橋,隔絕了兩大洲的聯系,使得這些外來者成為了獨立的美洲大陸的土著。
關於印第安人的祖先移居美洲的時間和路線,還有其他的理論。不管哪種說法是正確的,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移民從來不是壹次到達美國,而是壹批又壹批地到達,然後經過長時間的不斷遷移和推動,最終遍布整個美國。美洲大陸遼闊的領土、豐富的資源和宜人的氣候,使得印第安人的祖先在美洲生活。隨著人類有機體的進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成批遷移的印第安人在整個美洲從北到南建立了各種生活和社會制度,創造了大量的物質和文化財富。然而,美洲印第安人並不是壹個統壹的民族。他們在不同的時間進入美國,有著不同的背景。受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影響,他們逐漸形成了許多語言、習俗和文化各異的部落群體。[1]
蒙古專家認為,以狩獵為生的蒙古人帶著石器,穿過當時還是陸地的白令海峽或阿留申群島,最先到達美洲大陸。
俄羅斯和美國的許多學者認為,亞洲人大約在25000年前首次到達美洲大陸。壹種可能是亞洲獵人從當時還是陸地的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另壹種可能是從海上到達美洲大陸。
蒙古人和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有某種血緣關系。
配送區域
北美洲
盡管環境不同,西部大平原和北美東部的古印度人有著相似的經濟活動。在美國西部——從俄勒岡到墨西哥北部,從太平洋海岸到落基山脈東側——散布著沙漠文化的印第安人以狩獵和采集水果為生,但原始的農業技術已經發展起來。
在太古代晚期,工具技術有了進步,如開槽的石斧和錘子,不同地理區域的部落之間也有了貿易體系。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氣候變暖,於是壹些印第安人跟隨放牧的野牛進入薩斯喀徹溫河和阿爾伯塔省,還有壹些人更往北進入北極苔原。
大約2000年前,美國西南部的印第安人開始種植玉米。200年到700年是寒冷期,阻礙了農業的發展。從700年到1200年,壹種以村莊為基礎的文化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發展起來,其特征是進步的耕作方法和復雜的宗教儀式。這壹時期散居在西南各地的土著,如阿納薩齊、莫戈隆、霍霍卡姆等,都屬於前普韋布洛社會。莫戈隆的農業技術由阿納薩茲改進,利用雨水,引導河水澆灌農作物;亞利桑那州南部的Johokan文化依靠灌溉來維持其農業經濟。公元前1,000年的第壹個時期,普韋布洛文化發展了用石頭建造房間的技術,在制陶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1300 ~ 1700是倒退的普韋布洛時期,由於居民向東部和南部遷移,許多石屋被廢棄。現代普韋布洛時期開始於公元16世紀晚期,當時西班牙人來到這裏定居。普韋布洛文化和耕作方法的壹些特征今天仍然存在。
在殖民時代,歐洲各國對北美印第安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西班牙人將土著居民吸收為基督徒,並讓他們生活在指定的地區。法國人與印第安人建立了貿易關系。1763年,英國宣布將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地區劃給原住民,有效期至英國統治結束,之後被美國采用。1848年加州發現黃金後,許多白人西遷,歐洲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爆發了長期的土地戰爭,包括1876年蘇人和夏延人的卡斯特大屠殺。1887年,大部分印第安人搬進了保留地。正是那壹年的道斯總分配法案使印第安人失去了近348100平方公裏(134400平方英裏)的土地。1934號《印第安人重組法》實施了改善土著人民生活的措施。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新政策和社會對民權的關註,印度人成立了許多組織,引起了全國對他們問題的關註。
印第安中美洲
壹萬多年前,印第安人進入尼加拉瓜和墨西哥北部之間的中美洲。農業技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農業技術的穩步發展導致了大約2000年前農業社會的建立。由於食物的穩定供應,小定居點演變成了大市,刺激了陶器和其他藝術品的增長。公元後的第壹個1000年被稱為古典時期,瑪雅文明崛起,當時人們被僧侶階級統治。他們最重要的神是特拉洛克,他的象征是美洲虎,這是現存雕塑中常見的主題。在後來的文化中,美洲虎被傳統的更具戰鬥性的鷹所取代,同時,犧牲人類成為壹種常見的宗教行為。公元1000年左右,托爾特克和阿茲特克帝國取代了這些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形態,直到16世紀西班牙入侵。在鼎盛時期,阿茲特克帝國幾乎控制了整個中美洲。
最早的移民可以根據他們居住的地區分成幾個不同的文化分支。其中壹個在墨西哥西北部的沿海、沙漠和山區謀生。另壹個塔拉斯科人定居在米卻肯州的山區。瑪雅人占據了危地馬拉、尤卡坦半島和墨西哥恰帕斯州的壹部分。阿茲特克人集中在今天墨西哥中部和墨西哥城的高地。第五個分支在墨西哥南部海岸和高地。中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特點是以小社區定居,以個體家庭為基本單位,男性和長輩占主導地位。社區活動以市場為中心,另壹個中心是政府機構,政府官員也主持宗教儀式。雖然西班牙人傳入的天主教是主要的崇拜方式,但精靈崇拜、迷信和占蔔仍然存在。
歐洲工業的技術和工具隨著天主教和西班牙人的征服傳入中美洲,後來礦藏、農場和牛成為殖民社會的經濟中心。1821的革命使出生在墨西哥和危地馬拉的西班牙人以及其他混血後裔脫離了歐洲人的控制,組成了新的共和政府。1910年,墨西哥再次發生革命,壹掃排外的社會經濟政策,開始承認印第安人在政治、文化、經濟上的貢獻。20世紀後期,墨西哥城鄉社會對印第安人有了更加完整的無差別待遇。
印度南美洲
根據考古記錄,南美文明始於公元前10000年,當時來自北美和中美洲的第壹批移民到達。他們定居在阿根廷火地島、智利南部、大峽谷地區的中南部平原和安第斯山脈中部的部分地區。他們的群體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他們的階級是由性別和年齡決定的。這些遊牧群體後來被高度農業社會所取代。農耕社會位於巴西和安的列斯群島的阿拉瓦克海岸和內陸林區。因為他們有豐富的食物,他們可以維持壹個龐大而穩定的社會單位。定居在加勒比海沿岸和安第斯山脈北部的其他民族,以軍事和宗教儀式為基礎,以農業技術為支撐,發展出更加復雜的社會組織。南美的土著文明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在安第斯山脈中部生根發芽,此後進步神速,在農業和科技方面發展了數千年。大約在公元1000年,出現了Chimu和Tiwanaku王國,以及後來的印加帝國。直到16世紀西班牙入侵,印加的繁榮才開始衰落。它的領土從秘魯延伸到智利北部,它發展了有效的灌溉系統和控制谷物生產、儲存和分配的復雜系統。人口在最高峰時達到了350萬。其社會階層分為世襲王室、貴族、手工業者和農民。印加文明最顯著的創新是法律代替習俗來制定社會組織和高水平藝術產品的造詣。16世紀,歐洲人征服了南美洲,用西班牙的方式徹底取代了印加帝國的農業和政治習慣,天主教也取代了印加宗教。印加貴族和工匠被納入殖民階級體系,而農民則成為勞動者。在不發達地區,印加人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壹些文化傳統,保持著與現代工業中心的經濟往來。其他南美印第安人,如阿勞卡尼亞人,壹直成功地反抗西班牙人的統治,直到19世紀晚期,他們被鎮壓、同化或被送到保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