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風水的幾個關鍵問題談起
作者:張東傑王...文章來源:本站原創點擊量:74更新時間:2005-10-20
建築風水的起源和發展與中國文明發展史有關,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見證和反映。其風水建築依山傍水的結構特點,體現了現代科學的壹些理念,是古人“天地為壹”思想在建築風水中的完美體現。建築風水學的非主流部分被江湖風水師或魔術師任意發揮和誇大,含有很多迷信成分,應該被淘汰。
關鍵詞:建築風水,現代科學,天地合壹,古代文明
1建築風水的起源與發展
1.1建築風水是中國原始文明悠久的歷史標誌之壹。
“風水”的概念壹般認為源於晉代郭璞的《葬經》。《葬經》說:“氣逐風散,界水止。古人聚而為之,行而止之,故謂之風水。”他還說:“風水之法,水為上,藏風次之”,“深度倍增,風水自成”等等。事實上,漢代吳晴子的《吳晴先生藏經》壹書涉及風水的時間更早。書中說:“內氣生發,外氣形成,內外氣倍增,風水自成”。以上說明“風水”早在漢代就出現了。對風水的探討主要來源於對“風聚風散,水止”這壹自然現象的壹般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以及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壹套完整的風水理論。
風水理論的形成是大量經驗和實踐的結果。總的來說,理論的形成,尤其是在古代,遠遠落後於風水實踐。
那麽,建築風水學思想產生的年代還有多遠呢?建築風水理想模式的核心是“四神”或“四靈”,如青龍、白虎、玄武、朱雀。據《三輔黃圖》記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天四靈,為方”。1988年,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青龍、白虎圖案,說明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四神”的概念。在周宗的楓涇窪中,約公元前433年在湖北隨縣擂鼓墩發掘的曾侯乙墓中,“四神”圖案與北鬥七星、二十八夜關系密切。史記中的司馬遷?《天官書》中關於天人相應現象的論述:“星成排,體生於地,精生於天,列錯了位置,各有其位,像物於野,像官於朝,像物於人。”上述建築風水的概念說明中國的文明至少在6000年前,這與下面有關專家的結論是壹致的。
“由於長江流域河姆渡等地的考古發現,世界歷史應該被改寫,有必要重新排列主要古文明的排名。”日前,中國國史研究會會長石獅教授向外界提出了他的新觀點。史教授認為,“我們說中華文明延續了五千年,西方學者壹直不承認。他們只承認有甲骨文記載的歷史,那就是黃河文明只有三千多年。”過去世界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的排列是這樣的:壹是尼羅河文明,距今6000多年;第二,5000多年前的兩河文明;第三,印度河文明,4000多年前;第四,3000多年前的黃河文明。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我國眾多重要考古發現中,1973發現的浙江河姆渡遺址是第壹個,這裏出土了7000年前的栽培稻。1979年,湖南城頭山遺址再次被發現,這裏出現了6000年前的古城、6000年前的祭壇和6500年前的水田。在洞庭湖區,8000年至9000年前也發現了人工水稻。現有的發現表明,長江流域的某些文明因素要早於黃河流域。歷史體例說:“西方學者過去寫的世界史必須重寫,壹切只對西方殖民者有利的歷史理論必須推翻,文明的標準必須重新定義。”“這項工作必須有世界各民族的學者參加,而不是少數學者,全人類的史書都要恢復本來的顏色。”(摘自《生命時報》。
1.2風水與易經
風水源於《易經》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1)概念序列;建築風水中青龍、白虎“四神”的概念由來已久,遠早於易經時代。
2)早期的風水觀念,如晉代郭璞《葬經》說:“氣逐風散,界水止。古人聚而為之,行而止之,故稱風水。”主要講的是氣、風、水的關系,沒有關於《易經》的思想。
3)等級或進化順序的問題。民居與祖先關系密切,排在第壹位;易經是先進智慧和文明發展的產物。因此,我們可以說建築風水有著悠久的歷史,與中華民族五千年甚至更早的文明史相關聯。
風水和易經有什麽關系?《易經》產生後,人們用《易經》的思想去思考和發展建築風水,促進了建築風水的多元化發展,但也產生了許多吉兇、長生、死亡等非理性或迷信的東西。
建築風水的演變過程如表1所示:
表1建築風水演變
建築風水的迷信是怎麽產生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建築風水壹些概念的碎片化分解和理解。在風水理論中,“人傑地靈”的概念尤為引人註目。表達了人們寄托在生存環境上的美好願望,正視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有壹定可取之處。但如果無限制地推導這種人地關系,就可能陷入迷信的泥潭。如果說“山厚而肥,山瘦而饑:山清而美,山濁而迷;山寧人駐紮,山民離開;山是勇敢的,山是退縮的;山順人孝,山逆人損”(出自《青囊經·海角經》?如果說《尋龍理氣》壹文還是真理與迷信的混合體,那麽,“龍穴正,富貴由天定;高峰前後,富貴公平;唐明掌,積玉堆金;廳倒,敗得兇;四面飛山,父子為物”(同上),這是迷信。
2)斂財效應:江湖風水師為了斂財,故意選擇壹些可怕的名字,用壹套非理性的方式來解釋,用壹些鬼神之類的手段,壹些破財失官之類的手段來斂財。比如樓後的尖石,因為長期的經歷,感覺對人有害,卻不了解其成因,所以取了可怕的名字,如箭煞或槍煞。其實按照現代科學的觀點,這些結構不規則的“尖石”會產生壹些不適合人體的“亂流”風,尤其是現代社會的“電磁環境汙染”,它們的直接電磁反射對人體是不利的。
3)神秘效應大多數風水師對自己的經歷或經歷保密,或高價出售,使得風水文化發展神秘而緩慢。不能在陽光下發展,也帶來了知識更新的速度慢。
1.3風水的別稱和流派
建築風水學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別稱繁多,主要有風水、地理、形體等。對“堪輿”壹詞的解釋,東漢許慎認為:“如天;宇,地道”,也就是闞宇所謂的“天地之道”。堪輿是漢唐時期風水的兩大派別之壹,他們的宗旨是“使天地象四時”。強調宇宙、自然和人類的和諧統壹。史記中的司馬遷?太史公序曰:“夫春生夏長,秋收冬存。這也是天道大經,富順並不認為世界是壹門學科。所以四季順暢,不可失。”
“地理”壹詞最早出現在《周易》?在系詞中,該書說:“易與天地之準,故能明天地之道,仰觀天文,俯觀地理,故知天機之理。”王充在《論平衡?《編年史》中說:“有曰:日月星辰在天,地有山川谷。“天文與地理對應,即所謂天道,二者有聯系但又有區別。禮記?月令曰:“不可改天道,不可違絕地之理,不可擾人之紀。“天道之間增加了人文,天道與人文的最高境界是天時、地利、人和。以“地理”作為“風水”的別稱,壹直沿用至今。”“仰觀天文,俯觀地理”是風水活動的兩個主要內容,也是現代自然科學中天文地理的根源。社會上流傳的風水流派主要有鸞頭派和理式派,每壹派又包含其分支:
亂頭派:情景派、意象派、形式派。
管理風格:八宅派、命理派、三河派、古阿古阿派、邢飛派、五行派、孔宣大卦派、八卦派、九大行星飛博派、祁門派、陽宅三爻派、二十四山派、蘇星派、金鎖關羽派(行走在陰陽之間)。
2.建築風水學中天人合壹觀的科學基礎
2.1建築風水的結構特征
古人為了達到藏風聚氣的目的,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風水”結構:在建築周圍,形成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結構,四面環繞,層層鋪開,所有的山都要朝向洞中心,即風水建築;四面環水,背後有靠山屏障,左右兩邊是沙山,前面有拱門,從進水口穿過。簡單來說:山環水繞,山美不勝收。青龍、白虎等四神為方位神,各部鎮守城、鎮、宅。凡符合“玄武垂首,朱雀舞,青龍風,白虎馴。”人們可以稱它為“四神之地”或“四靈之地”
建築風水的理想位置如圖1。隋唐時期南京古城和洛陽的建築風水如圖2所示。
圖1建築風水的理想選址
圖2隋唐時期南京古城和洛陽建築風水示意圖。
2.2建築風水的結構決定其性能。
建築風水學從結構決定性能/功能出發,可以體現中國古代天地人合壹的完整思想,即兩種功能:穩定性高的天人合壹和天人合壹。
2.2.1建築風水學“天人合壹”思想中蘊含的科學理念
建築風水的特點是藏風聚氣,山環水繞的格局;單體建築壹般呈正方形長方形建築,整個建築是壹個有對稱中軸線的長方形建築群,穩定性高。這種建築風格更多的考慮了自然環境(土地)對人的影響。具有高穩定性的特點,在現代建築中應予以考慮。圖3為故宮風水建築布局,體現了子午對稱、依山而建的建築風水特色。
圖3故宮風水建築布局風水建築體現了現代科學中的相關原理:
1)建築結構體現了物理學中能量最低的原理:建築風水要求建在平地上,不能建在山頂和斜坡上,動能和勢能低;建築物不能建在變形的地質上,彈性低;其蓄風聚氣的結構特點,依山傍水,外部環境能有效對風形成阻隔作用,因此風水建築風速較小,受風的影響較小;建築風水可以通過避開水或風的正弓或反弓來避開水或風的正力;
2)美麗的風景和水的擁抱反映了利用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循環。風是如何影響建築物的?對建築物的理想化處理,即只考慮建築物的形狀和大小而不考慮變形的剛體。為了與建築物在同壹平面上轉動的壹般考慮相比較,主要考慮風作用下的轉動。在樓層高度相同的情況下,考慮轉動動能。在建築轉動過程中,轉動慣量J越大,越穩定。
圖4矩形平板、軸繞中心旋轉的垂直板、實心圓形薄板和軸沿直徑旋轉的示意圖。
從抗風沖擊的慣性矩來看,單體建築中的方形結構和圓形結構慣性矩大,所以穩定性高,但圓形結構少見,方形結構非常符合我國的傳統習慣,備受推崇。整個建築群呈正方形或長方形,對稱分布,因此能量較低。三角形或不規則結構因其高能量和不穩定性而罕見。大多數建築背後都有靠山,相互依存,形成穩定的整體。模擬計算了風系數與高寬比的關系。其中b是迎風面的長度;d是順風面的長度,風向垂直於矩形平面的壹邊。順風向、橫風向和扭轉方向的平均層風系數分別記為CD (z)、CL (z)和CM (z),脈動值分別記為C′d(z)、C′l(z)和C′m(z)。計算結果表明,長寬比D/B為65。高層建築風特性的試驗研究,振動工程學報,2003,16 (4): 409-414)
模擬結果如圖5所示。
圖5方形建築風系數與高寬比的關系曲線從上面的分析,很容易理解古人的以下兩個結論:
1)徐來最理想的居住環境應該是微風徐徐吹來,微風涼涼的,符合居住方式。按照現在的解釋,風應該在平流層,不宜有產生湍流或渦旋的強風。我們應該確定壹個風速對人體長期健康影響的標準,這也是我們現代人為了自己的健康應該考慮的,因為強風和攜帶的灰塵會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古人認為地勢平坦的房子相對穩定,而斜坡則相當危險。按照現代的觀點,斜坡上的東西總有向下運動或變形的勢能。也可能對人的心理產生壹定的潛在影響。如果現在的建築建在地基流變性不同的地形上,或者潛在流變性的地形上,也是不穩定的。2.2.2建築布局的特點是先氣後流。人或儀器能感覺到的氣體主要包括:
1)人體必需氣體:空氣(O2、CO2、H2O、N2等。),水和水分(直接水和植物水)。與建築生態學有關,是建築風水的有機組成部分。用現代的話說,它有壹定的負離子和適宜的濕度,非常有利於人體健康的需要。另壹方面,有利於實現“天人合壹”的思想。
氣之濁:山清水秀即氣之清;山是幹的,水是臟的。氣濁是建築風水的大忌,對人體健康有害無益。生態環境的惡化迫使許多古老文明消失。
2)人氣——財富效應的壹般過程是:通過人氣流量帶動商機,進而形成財富。比如從地鐵的開通和知名度的提高來看,附近的房價都在飆升。在建築風水中,地鐵可以被認為是財富。其實鐵路只是實現財富的直接或間接載體,人氣才是財富的直接來源。繁華鬧市商業百貨的興建,山地旅遊景點的開發,都可以說明人氣是財富的直接來源。而壹般的江湖風水師很少講人氣,直接把水,包括城市中的道路、街道、人財聯系起來,有失偏頗。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創造財富在於了解潛在的氣和將要消失的氣。凡是能帶來人氣的潛在或公共因素,都可以稱為潛在氣,比如規劃建設中的地鐵、高速公路、政策影響;壹切能降低人氣的潛在或公共因素,稱為會消失之氣;資源短缺造成人氣暴漲,導致礦產品和石油價格上漲;廣告、宣傳等方法刺激人氣,從這個意義上說,薄利多銷的銷售策略是贏得人氣的有效方法。
但也有例外,比如大佛和道廟院,屬於純粹的氛圍。即使知名度再強,也和商機關系不大,這可能是建築風水壹直強調遠離這些地方的原因。
3)與天溝通的大氣,主要是微波,是古人實現天人合壹的主要物質基礎。
4)感官之氣,如光、溫度,非主流。
那麽傳統風水學中的“氣”是什麽概念呢?“氣”論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壹是“氣”的含義,通常表述為“雲、山川也是氣”(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山水滿陰陽》(清囊海角經);“食為味,味為氣”(《大笠?四代)。二是“氣”的性質,如表述:“負陰陽之氣為風,升至雲,落至雨,行於地為氣,萬物而生。" ; "四角,八個方位中,各有其氣。為氣之陽者行於風,為氣之陰者行於水。”(高劍南《香齋?經文”);”是氣,且力最大,直養無害,故塞於天地之間”(《孟子?公孫醜》)。三是關於“氣”的功能和作用,如:“凡地而氣,從人之影,力重而緩;天氣好育人,勁飄快。所以陽宅傳承了土地的吉祥氣息,尤其是對於天空的繁榮。”(香齋?編碼);”內氣生,外氣形,內外乘,風水自成”(吳晴先生葬經);”天地和合,萬物自生”(《論衡?自然”)。
風水中氣的構成可分為元氣、死氣、殷琦、楊琪、土氣、土氣、騎乘氣、聚氣、受氣、氣脈、氣母等。認為只要生者和死者都生氣,就能有吉兆。所以風水的目的是治氣,也就是找氣。古代風水理論中的氣,帶有壹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色彩。人們認為氣是構成世界起源的元素。它變化無窮,變成山,變成水,繞著天空流動,在地下運行,孕育萬物。2.2.3生態思想建築風水學生態學是研究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當前,面對環境惡化、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等諸多嚴重問題,生態學被認為是壹門能夠為這些重大問題提供具體解決方案的科學。生態學的許多原理和原則已經廣泛應用於人類生產活動的許多方面。“建築風水”的生態內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自然環境與人的和諧關系;二是如何在實踐中認識和利用環境,並為建築風水服務,獲得最佳的居住環境,達到“天人合壹”的最高境界。
在我國的建築風水中,需要用綠色植物覆蓋山體,否則荒山或石山會有“窒息感”,破壞風水和美景的自然生態觀是建築風水的有機組成部分。綠色植物在建築風水學中的主要作用是:維持生命,調節環境的需要(氧氣和濕度);擋煞功能有風煞、電磁煞等。阻擋風的作用會降低風速。
在這方面,建築風水學與現代生活質量、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理念是壹致的,以實現其自身的設計理念和保持美麗的風景。
水也是建築風的必要條件之壹,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利於保持空氣的新鮮和壹定的濕度,有利於人的健康,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和新陳代謝;水要幹凈,要環繞;相反,直水和臟水對人和植物都不好;潔凈環繞的水,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也有人提出,圍水有利於灌溉和滅火。江湖風水總認為治水就是財富,這合理嗎?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並不直接。在古代是變現金錢的有利載體。從治水財富觀的形成過程來看,在古代,水是作為交通工具,或者直接從江河湖泊中獲取食物或交換物品,有利於獲得金錢和財產。所以古代人直接認為水是財富;後來基於以上的認識,延伸到路上也是財富。現在幾乎所有的傳世和現代風水書籍都持這種觀點。反映了人們迷信和崇拜程度。其實,水和路是古人實現財產交換的有效載體,是實現金錢的途徑。現代人實現財產交換的載體或手段擴大了很多,廣告、鐵路、地鐵、項目投資等。都可以看作是產權交易的載體。水需要轉化為財富,只有通過人類的活動才能獲得財富。2.2.4建築風水學中“天人合壹”思想所蘊含的科學理念與世界古代文明相比,中國的建築風水學更能體現天人合壹的思想,具有中國特色的宇宙觀。具體表現為在建築中固化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天人合壹的思想早在易經時代就已產生,這與崇天的形成過程有關。需要強調的是,天人合壹指的是太陽等外太空的信息交換,而不是人類自身產生的電磁信息傳播和交換。
太陽不斷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能量。從頻譜上看,來自太陽的電磁波幾乎覆蓋了所有的電磁頻譜,從波長小於10-9m的高能伽馬射線到波長大於104m的低頻射電長波。其中可見光和紅外部分給地球帶來光和熱,這些輻射相當穩定。而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短波成分能量份額較小,但其量級隨太陽活動變化劇烈,對人類產生嚴重影響。
天空的信息是如何影響人的?20世紀80年代,人們明確提出了低強度毫米波生物效應的“信息效應”概念(1982)。90年代中期,俄羅斯學者提出了毫米波生物功能的分子肽調控理論(1995)。目前,低強度毫米波生物效應的“信息效應”概念已被廣泛接受,因為有充分的論據從整體上分析這壹理論觀點。水對毫米波能量的吸收最強。毫米波輻射不僅可以選擇性地給自由水分子帶去能量,還可以改變水環境的隨機狀況,從而導致生化系統反應中的相變。毫米波輻射可以通過對水分子的作用導致蛋白質結構的改變,進而影響酶的活性和能量(ATP)的合成。毫米波輻射可以通過作用於水分子影響細胞內外介質的性質,從而導致膜的功能變化。這壹重要環節對毫米波輻射進壹步引起的生物和治療效應具有重要意義。外太空的毫米波信息功能對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影響嗎?答案是有條件的。
已知自然界中的毫米波輻射來自太陽、行星和雲層,但由於大氣中氧分子層、霧、雨、雪、冰雹的分散和吸收,無法到達地面,所以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受其影響很小。人體和其他生物系統中的生命活動都存在固有的振蕩和波動過程,包括毫米波波段的電磁振蕩。作為壹種信息,它對保證正常的生命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大氣吸收最小的波段稱為大氣傳播窗口,那麽在100GHz以下的波段有三個窗口波段,分別是19GHz、35GHz和90GHz,都在微波波段。
建築物的風水地形結構類似於拋物面天線。反射面由四神組成,為拋物線導體面或界面。風水建築放置在拋物線等焦點或準焦點上(根據接收信號的方向而變化)。利用拋物面的幾何特性,拋物面天線可以將指向性較弱的信息(人體活動信號)反射成指向性較強的信息;同樣,來自外太空的信號被青山綠水中的植物吸收後,剩余的信息也能有效地反射到風水建築區域。因此,建築風水學的結構特點可以使人與外界溝通,實現拋物面天線的如下性質:平行於拋物面軸的微波經拋物面反射後,所有反射線會聚於焦點或任意平行微波經拋物面反射後,所有反射線會聚於軸上的壹點;反之,焦點發出的光經拋物面反射後,所有反射線都平行於拋物面的軸線。
裸露的巖石對30kHz以上的電磁波有很強的反射作用,對作用點的人有害無益。
雖然濕地或綠色植物形成的地球對300MHz以上的電磁波也有很強的反射作用,但周圍的水和綠色植物吸收電磁波後,大氣傳播窗口內主要有19GHz、35GHz、90GHz等微波頻段,有效降低了微波強度。雖然很微弱,但微波在某個建築區域大面積的反射,具有壹定的信息功能和生物效應。
建築風水如何體現天人合壹的理念?中國的傳統思想要求天地人合壹,天人合壹體現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上。我國古建築風水也體現了這壹思想,表達了對天的崇拜和追求。其具體表現如下:
1)環山抱水狀建築的風水地形特征類似拋物面天線,風水建築位於焦點或中心,最大限度地與外界交換物質波(微波)信息;
2)綠植和水對外界物質波的吸收和反射,減少了物質波的直接輻射,交換的微波更適合人體的信息效應和生物效應。
3)建築風水對於荒山或石山是非常忌諱的,即外界的物質波經過荒山或石山反射後直接作用於人體,對人體造成傷害,這是很忌諱的。
所以建築風水是以人為本,“天地人合壹”的完美建築。當代傑出的科學史家、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說:“當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了機械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發展了有機的宇宙哲學。”“沒有其他地方像中國人民那樣熱情地展示他們的偉大思想:人們不能離開自然,更不用說宮殿和寺廟等主要建築,無論是集中還是分散在農村,它們也經常呈現出方向、季節、風和星星等‘宇宙模式’和象征意義”(《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337-338)。
3結論
建築風水的起源和發展與中國文明發展史有關,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見證和反映。其風水建築依山傍水的結構特點,體現了現代科學的壹些理念,是古人“天地為壹”思想在建築風水中的完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