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其實可以說壹部此後的中國思想史,在壹定程度上也是壹部《周易》的解釋史。漢代經學中,“易學”極為繁榮;董仲舒的哲學,特別是從《周易》的概念。接下來是魏晉玄學,如上所述。漢唐佛教也與《周易》有關。我們只需要指出,般若波羅蜜多源於玄學,這是眾所周知的。至於宋明理學,易學更是海量,理學大家都擋不住易經。理學家往往也是易學家。直到近代所謂的“新學”,周易仍然起著壹種基本思維方式的作用。比如現代新儒家創始人熊十力先生,就聲稱他的“新認識論”是“歸宗大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了解“李逸”就不可能了解中國的思想和文化。那麽,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周易呢?我覺得首先要有壹個正確的態度。所謂正確的態度,我覺得最迫切的是破除迷信。自上世紀80年代“易經熱”以來,人們對易經表現出幾種常見的迷信:壹是“應用”迷信。考慮到《周易》的“占蔔”特性,這壹點尤為重要。學習周易,首先要避免求神占蔔、占蔔吉兇的想法。
二是“科學”迷信。當今學術界壹些人的頭腦中有壹種很大的迷信,就是認為古人比今天聰明得多。在他們眼裏,似乎不是猴子變成人,而是人變得越來越像猴子。在《周易》研究中,這種迷信的壹個重要表現就是《周易》比今天的科學更科學。周易是科學嗎?我的答案是絕對沒有,我們今天可以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它,但它本身不是科學。我們科學地研究它,它就成了科學的對象。就像我們科學地研究毛毛蟲壹樣,毛毛蟲也成為了科學的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