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有個叫王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負責人。有壹次,他看到壹種叫龍骨的中藥,覺得很奇怪,就翻看了渣滓。沒想到上面還有看似字面的圖案。於是他買了所有的龍骨,發現每個龍骨都有相似的花紋。他確信這是壹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發現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這裏出土了大量的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和哺乳動物的甲骨文,所以人們把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們的學科叫做“甲骨”。在總共* * * 65,438+百萬塊甲骨中,有4,000多個不同的字符和圖形,其中大約2,500個字符已經被識別。甲骨文中約有27%的形聲字,說明甲骨文是壹個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古老文字,被視為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被視為漢字的壹種文字,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文琪、龜甲或龜甲獸骨。甲骨文是非常重要的古文字材料。大多數甲骨文是在殷墟發現的。殷墟是著名的殷商遺址,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的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這裏曾是殷商晚期中央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故稱殷墟。這些甲骨文基本上是商朝統治者的占蔔記錄。商統治者迷信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會不會下雨,莊稼會不會有好收成,戰爭會不會有勝利,要給鬼神祭祀什麽,以生育、疾病、做夢等事情來占蔔,了解鬼神的意誌和事情的好壞。占蔔用的材料主要是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在甲骨背面挖或鉆壹些小坑,用來占蔔。這種小坑被甲骨文專家稱為“鉆”。在占蔔過程中,熱量被施加到這些凹坑上,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紋。這種裂縫被稱為“預兆”。甲骨文中的“蔔”字就像壹個符號。從事占蔔的人根據占蔔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根據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可以完整記錄漢語的書寫體系。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中,字數已達4000字左右。其中有大量的能指、象形字、會意字,還有很多象形字。這些文字在外觀上與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但從構詞法來看,兩者基本相同。
目前已發現甲骨約654.38+0.5萬塊。
4500多字。這些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極其豐富,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習俗,還包括天文、歷法、醫學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中識別的約1500個字來看,已經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物、轉註、借字”的方法,顯示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年~公元前10年)以龜甲和獸骨為基礎的文獻。這是已知中文文獻的最早形式。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以前被稱為文琪、甲骨文、甲骨文、龜版、殷墟等。現在它們通常被稱為甲骨文。由於迷信,商周帝王用龜甲(常見於龜甲)或獸骨(常見於牛肩胛骨)占蔔,然後雕刻占蔔的相關事項(如占蔔時間、占蔔者、占蔔內容、占蔔結果、驗證等。)在甲骨文上,並由皇家歷史學家作為檔案材料保存下來(見甲骨文檔案)。除了蔔辭以外,甲骨文的供品中也有壹些令人難忘的銘文。甲骨文的貢獻涵蓋了天文、歷法、氣象、地理、國家、世系、家族、人物、官員、征服、監禁、農業、畜牧業、狩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出生和災難等。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的社會歷史、文化和語言,是極其珍貴的第壹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