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媽武丁,體重832kg,用了至少1000kg的原料。需要兩三百個工匠的配合才能完成。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鼎。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知名的鼎器如四陽方尊、毛公鼎等,但著名的青銅器大多出自商朝,周朝的青銅器似乎沒有那麽輝煌。按道理,青銅文化應該是壹代比壹代好,但事實並非如此。青銅文化的全盛時期只有商朝,周朝遠不如商朝。為什麽?
其實這和周代實行的分封制有很大的關系。更確切地說,周朝的分封制帶來了等級之分、親疏之別,引起了許多非宗族諸侯的強烈不滿,其中以楚為代表。
能夠躋身周王室上層的人,基本都是族人和皇子。這樣的制度基本上切斷了平民子弟的上升通道,與夏商時期有很大不同。夏朝雖然沒有功名,但並不妨礙平民從制度上翻身。商朝的功名很多來自奴隸和平民,比如伊尹、易、等。而到了周代,除了姜太公是外族,朝中權力和地方權力基本都被皇族子弟壟斷,而且是世襲的,是典型的“出身和血緣決定壹個人的壹生”。
而楚國的第壹任國君,第壹任國君,繼文王、,但最後因為疆域遠離王姬,又不是姬姓成員,最後被視為蠻族,封了子爵。楚國國君地位低,國家地位更低。諸侯開會,楚王無權參加。即使將來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因為周分封制的制約而得不到提拔。
所以自周以來,楚國壹直在生中央政府的氣。
西周初年,周公和召公輔佐朝政,周朝進入“成康之治”的盛世。此時的楚國是南疆小國,無力抵抗周。但是到了周昭王時代,北方容帝造反,趙浩棋大規模討伐容帝,楚國也借此機會繼續發展壯大自己,最終大到不能倒。楚甚至控制了銅綠山銅礦基地,這無疑是青銅時代周朝的命脈。
銅綠山基地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銅礦開采和冶煉場所,商人之所以在煉銅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個銅基地。銅綠山對周朝也很重要。它不僅與青銅器的制造有關,還與武器、馬車等戰備物資的制造有關。
鑒於桐廬山的重要性,周昭王前後三次南征楚越,單論軍事實力。與楚相比,周似乎太強大了。所以前兩次遠征都以失敗告終,趙浩棋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桐廬山,獲得了大量的銅原料,然後帶回濠江鑄造。
但桐廬山離周都較遠,軍隊無法長期駐紮。於是每次占領此地獲取銅材後,就撤兵回朝。周軍壹走,楚人立刻又占領了桐廬山。王召幾次開始他的職業生涯,但都是徒勞。反而失去了主人的土地,最後失去了對桐廬山的控制。王召本人淹死在第三次伐楚的路上,這也標誌著西周的衰落。
銅綠山的喪失,代表了周代最重要的銅材生產基地的喪失。沒有銅材,西周的青銅文化也是繁榮衰落的。
相反,楚國的青銅文化越來越繁榮。後來出現在楚國的鼎和楚大鼎,可能都與楚國控制了銅生產基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