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辯是指故意說真理是錯的,錯誤就是真理的論證方法。看似正確,實則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世故是壹種旨在引出錯誤論點的論點。詭辯是壹個論證的過程,詭辯的結果是謊言。詭辯的反義詞是洞察力。
詭辯的根本特征是扭曲的論點。世故總是想出壹大堆理由,做出壹些虛假的或者片面的論點,做出歪曲的論點,為自己錯誤的論點辯護。
在詭辯中,論證看似肯定是錯的,其實是對的,這就叫悖論。論點看似肯定是對的,其實是錯的,這叫似是而非。
為了達到詭辯的目的,詭辯家采用各種方法。列表如下:
1,無解。直接提出無法解釋和證明的論點。
比如“電荷理論”。電荷理論認為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收費”的本質是什麽?正負電荷的本質區別是什麽?正負電荷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電荷與什麽物理量有關?質子的質量是電子的1840倍。為什麽它們的電荷相等?這些問題太不可思議了。
比如重力。萬有引力定律最早是由英國的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壹書中提出的。牛頓認為,任何物體之間都存在相互吸引,這種力的大小與每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當時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理論,但未能得到萬有引力公式F = GMM/R2,因為公式中的G太小,所以他提出:F∝mM/r2。直到1798,英國卡文迪什用扭秤測得G = 6.67×10-11 nm2/kg2。牛頓無法解釋引力的形成機制。
比如“質能轉換”。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認為“質量隨著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當速度接近光速時,質量趨於無窮大。”“物質的質量是慣性的量度,能量是運動的量度;能量和質量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物體質量的變化會相應改變能量;物體能量的變化也會相應改變質量。”提出了質能轉換公式:
E=mc?
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質量,c代表光速(近似值為3×108m/s)。
比如:“時空彎曲”。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因為物質的存在,空間和時間會被彎曲,引力場其實就是壹個彎曲的時空”。
2.錯誤的論點。用錯誤的例子和錯誤的原理作為論據來論證錯誤的論點。
比如:A:“上帝存在”。乙:“我沒見過上帝。上帝不存在”。答:“我們沒見過上帝是因為我們沒機會見到上帝,這並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
比如用“電荷理論”證明“電子組態定律”。電子組態定律主要包括泡利不相容原理、最小能量原理和亨特法則。
(1)泡利不相容原理:每個軌道最多只能容納兩個自旋相反的電子。
(2)能量最低原則:電子盡可能占據能量最低的軌道。
(3)亨特法則:在能量相同的軌道上,電子排列時先進入空軌道,每個軌道上的單個電子得到相同的自旋。
比如用“電荷論”證明“電子決定論”。電子決定論認為,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決定了元素的類別。因為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 4為金屬,>或= 4為非金屬,= 8(第壹層為最外層時= 2)為稀有氣體元素。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因為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 4為電子損失,>或= 4為電子增益,= 8(第壹層為最外層時= 2)穩定。
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被用來證明“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是科學家根據萬有引力公式計算出來的物質。通過計算天體之間的引力,科學家發現天體質量產生的引力遠不足以維持壹個完整的星系,於是用暗物質來彌補星系的引力。
比如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證明“時空穿越”、“四維空間”、“大爆炸”。
1932年,比利時天主教神父喬治·勒邁特首先提出了“大爆炸”理論。人們認為,整個宇宙最初聚集在壹個“原始原子”中,然後發生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落,形成了宇宙。
美籍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加莫夫最早將廣義相對論融入宇宙理論,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宇宙學模型。他認為宇宙是從高溫、高密度的原始物質開始的,初始溫度超過了幾十億度。隨著溫度持續下降,宇宙開始膨脹。
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了宇宙背景輻射。後來他們認為宇宙背景輻射是大爆炸留下的遺跡,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們還獲得了1978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霍金對宇宙起源後10-43秒以來的宇宙演化做出了明確的解釋。他說:宇宙的起源本來是壹個比原子還小的奇點,然後就是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壹些基本粒子,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漸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種物質。
比如:“勞動價值論”。1672年,英國的威廉·配第首先提出了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花費的勞動時間決定的,並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
比如剩余價值理論就是用勞動價值論來證明的。1867年,德國馬克思出版了《資本論》。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壹種特殊的商品,他在壹天內創造的價值與他的日常消費完全不同。雇傭勞動者除了補償自己的勞動價值外,還必須每天加班加點,馬克思稱之為“剩余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創造的價值稱為“剩余價值”。工人賺企業的錢,企業賺消費者的錢。產品價格越高,他們賺得越多。剩余價值理論既不符合邏輯,也不實用。
比如:效用價值論。英國的尼古拉斯·巴本(1640-1698)是最早明確表達功利價值觀點的思想家之壹。他指出,萬物的價值來自於它們的效用;無用之物,無價值;商品的效用在於滿足需求;所有的東西都能滿足人類自然的生理和精神欲望,進而成為有用的東西,從而具有價值。意大利的F·加利亞尼(1728-1787)指出,價值是商品與需求的比率,價值取決於交換雙方對商品效用的評價,或者說價值是由商品的效用和稀缺性決定的。
比如邊際效用理論就是用效用理論來證明的。從65438年到70年代,奧地利人孟了、英國人傑文斯和法國人瓦爾拉斯幾乎同時但獨立地提出了邊際效用理論。認為商品滿足人們最後1單位需求的能力是邊際效用,邊際效用是商品價值的衡量標準。
比如“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自然形成的。提倡聽天由命,順其自然。歷史發展的不同步證明了人在歷史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3.含糊的話。在論證過程中,他故意違背論證要清晰的原則,論證模糊似是而非,企圖在不同的情況下做出不同的解釋,為自己的目的辯護。
比如所有的算命先生,相士,算命先生都盡量說些含糊的話,雙關語,兩邊都擋,把自己圍起來。直接說可以,反過來說也可以,所以他們會隨機應變,讓妳相信他的話無論如何都是有效的。這純粹是詭辯。
比如對壹個“因緣”的詭辯,壹旦妳舉出壹個因緣的反例,他馬上說:“不是時候未到。”
6.循環論證。論證的真理性取決於論證,論證的真理性取決於論證。原因就是結果,結果就是原因,循環無窮。
比如“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無限循環。
比如“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朋友的敵人就是我的敵人”。其實不壹定。
比如“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命周期。
7.曖昧。
比如:辯證唯物主義。唯物和非唯物都有,模棱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