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人教版《王朝之歌》:三皇五帝始,姚舜禹傳。夏商、西周和東周分為兩部分。春秋戰國統壹了秦漢。魏蜀吳被分成三部分,金朝前後延伸。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承。歷經宋、元、明、清,帝制王朝在此終結。
相信很多人都背過這首王朝之歌。大家都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但是妳知道為什麽會這樣分嗎?想知道原因,還得從周朝建立之初說起。
1.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是通過周文王和周武王兩位皇帝的努力建立的。周文王為周朝奠定了基礎,而周武王在姜太公的協助下,摧毀了商朝,殺死了商朝的最後壹位君主商紂王。之後,周武王率軍回到濠江,沒幾年就死了。年輕的周成王得到了周公的幫助。
沒過多久,三監工叛亂就發生了。這是周武王的三個弟弟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共同發起了反對周朝的叛亂,很快被周公平定。周公平定三監國叛亂後,因為周朝都城濠江(今陜西Xi安)距離中原諸侯國較遠,不便控制,就建了今天洛陽的都城洛邑。為了控制中原諸侯國,周公決定建都洛陽並遷都
為了加強統治,周公還設計了壹套管理天下的禮儀制度,簡稱李周。其內容涵蓋了治理國家的方方面面,包括官制、行政制度、禮儀制度、分封制,以及影響後世數千年的周朝長子繼承制。後來,禮樂制度提到了李周。
周朝建立之初,以強大的武力和壹系列禮樂制度成功地穩固了統治,成為周朝的立國之本。從周成王開始,周朝進入全盛時期,隨之而來的是周朝第壹次也是唯壹壹次的統治,即“成康之治”,周朝國力達到頂峰。
周朝之所以分為西周和東周,主要有三個原因:
1,繼續打,使得周朝國力衰弱。
成康統治後,周朝開始衰落,開始不斷地在國內外用兵。周昭王時期,南征荊楚,連他的周六師也在漢水全軍覆沒。趙浩棋本人死在征伐南方的路上,周王室的實力開始急劇下降。周穆王時期也是西征,周穆王西侵昆侖、全榮。壹度西征西王母國,也東征徐、趙。
2.周幽王棄長而立幼,導致了內部的權力鬥爭。
西周最可笑的是周厲王上臺,中國發生暴動。就連周厲王也被中國人民趕走了,再也不敢回來。雖然周宣王已經復興了幾十年,但仍然無法阻止西周的衰弱局面。直到時期,出現了明顯的違周現象,這是壹個棄長揚短的事件。
周幽王原來的長子是季貽久。後來,周幽王得到了壹個美麗的女人。這個美麗的女人名叫康茹,而康茹非常美麗。周幽王非常喜歡叢茹,叢茹給周幽王生了壹個兒子,名叫博福。周幽王受叢儒的影響,廢了長子紀壹九,成了太子。
此事發生後,紀壹九及其母親家人不滿。姬怡久也逃離了西周的都城濠井,回到了他的母親族申國。紀壹九的祖父是沈侯。為了替自己的孫子討回皇位,沈侯聯合茍國、權榮攻打周幽王。周幽王戰敗被殺,姬怡玖繼承了周幽王的位置。他是周平王。
因為周幽王棄老養幼,導致了西周的滅頂之災。周幽王也是西周歷史上唯壹被殺的周皇帝。周平王雖然奪取了皇位,但卻有殺父之嫌,這也造成了周朝首次出現兩王並存的局面。因為有些諸侯不滿引來外敵殺父,就立的弟弟紀為天子,也就是周謝王,導致了周朝的分裂。
10年後,晉文公聯合部分諸侯,攻殺周謝王,使周朝重新回歸壹個天子。在這期間,周平王還做了壹件事,那就是遷都。雖然用狗戎打敗了,但狗戎人不是中國人。他們只知道他們掠奪財產。本身就是靠祖父沈侯的支持才得以成功,而周王室的力量也因為這場內訌而日漸衰弱。與此同時,很擔心狗榮。
3.周平王把狼引誘到房間裏,受到了狗的威脅。
當周平王登上王位時,他曾經和坎瓊人聯合起來攻擊他的父親周幽王。他成功後,坎戎人不願離開,壹直威脅著周平王,所以周平王遷都洛陽,以避免坎戎人的威脅。這就是歷史的東移。
因此,西周和東周的分界線是周平王遷都,濠井在西。因此,周幽王及其之前的所有周朝被稱為西周。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到公元前771年周平王遷都,西周的總* * *歷時275年,是西周和東周的分界和起源。
第二,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自從周平王從濠江遷到洛邑,她的實力進壹步削弱。到這個時候,整個周王室控制的土地、人口、實力,連壹個中等諸侯國都不如。而且周公制定的禮制不斷被破壞,諸侯國開始看不起周天子。
由於周禮延續了數百年,他們最初能夠很好地管理世界事務,所以他們得到了壹些有識之士的支持,如管仲,他協助齊桓公使齊國強大。所以管仲提出了壹個政治名詞,就是霸道。所謂霸權,就是強大的諸侯國依靠強大的國力聯合其他諸侯國代替周行使權力,維護周朝的統治。
管仲提出了“尊王拒洋”的政治口號。說白了就是尊崇周天子,打擊蠻夷。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東周第壹霸主,並聯合天下諸侯代表他行使周天子的權力。即使是周皇帝也只能順應時代的潮流。誰告訴他沒力氣了?
在齊桓公之後,相繼出現了幾個霸主,如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這壹時期東周開始進入亂世,各諸侯國之間開始發生殘酷的亡國戰爭,但多為小國。要知道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有八百個,到了春秋末期,只有幾十個。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混亂時期,也是思想動蕩最劇烈的時期。每個諸侯國都在尋求改革和加強國家,以便在激烈的亡國戰爭中生存下來。與此同時,在壹些附庸國中仍保留著殘余的李周教,如以李周為基礎進行戰鬥的宋襄公。因此,春秋末期發生了兩件大事:
壹個是公元前386年,田七取代了姜奇。
另壹個是公元前403年,韓、趙、魏分晉。
田忌取代姜忌所指的齊國大夫篡奪姜的齊國君主地位,是因為齊國是後裔建立的諸侯國,而這三位大夫本來就是晉國當權的六大夫中的三位。後來經過壹系列的戰爭和政治鬥爭,其他大夫都被淘汰了,只有韓、趙、魏幸存下來,瓜分了晉國君主的所有權力。
這兩件大事都是諸侯國內部的問題,即內部的卿大夫通過政治鬥爭取代了諸侯國國王。這種事件違背了當時社會的基本道德和周的禮法。整個周朝,社會等級制度非常嚴格,階級不允許變動。貴族也是世襲的。諸侯的後代是諸侯和卿大夫,卿大夫的後代是卿大夫和士人。現在卿大夫通過政治鬥爭成為諸侯,直接成就了當時。
春秋後期,壹方面,諸侯國越來越少,亡國之戰越來越殘酷。另壹方面,禮之禮完全無用,整個社會禮儀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壹系列制度被各種手段所取代。強大的國力成為生存的唯壹理由,整個中國變成了弱肉強食盛行的叢林社會。
如果說春秋時期還有周禮作為制度的痕跡,有強大的諸侯國,其目的是維護周朝的禮儀制度,那麽戰國時期就完全是壹個叢林社會。戰國沒有禮儀制度,勾心鬥角是唯壹目的。這是春秋區別於戰國的壹個原因。
其實,春秋壹詞是根據魯國歷史學家所編的史書《春秋》而得名的。《春秋》記述了從魯寅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2年的歷史。為了區分這段歷史,後來的名臣借用春秋之名,人為地在公元前771年將周平王遷到了洛陽。
有人說春秋結束於公元前476年周元王登基,有人說春秋結束於《左傳》記載的公元前468年,有人說春秋結束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亡,有人說春秋結束於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韓、趙、魏分家,因此春秋結束時間不確定。春秋本身就是壹個籠統的說法,沒有準確的起止時間。
春秋之後是戰國。因為春秋的最後期限不固定,戰國的起始時間也不固定,戰國的結束時間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天下。戰國和春秋有壹個顯著的不同:戰國的諸侯國越來越少。後期強大的諸侯國只有七個,中國離統壹越來越近。但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還是很多的。春秋前期有幾百個諸侯國,後期有幾十個諸侯國。
周朝之所以分為西周和東周,是基於都城的變化,而東周則是基於歷史發展的趨勢分為春秋和戰國。不管怎麽分,都是後人為了方便自己研究歷史而分的,並不代表當時的古人這麽叫。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的825年裏,其實只有壹個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