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大多數人文學科的主要功能是啟迪人類精神。以歷史為例,它面向過去,解釋已經發生的事情,不預測沒有發生的事情。
即使它解釋了已經發生的事情,也很難說歷史能做多少。對於大事件及其“意義”,歷史的解讀就更不壹樣了。即使是專門研究這方面的學者,也只能選擇壹個,就信仰。
“中國近代史是什麽時候開始的?”這是壹種難題。
當然,在中國學術界,最流行的現代開端論是鴉片戰爭,即中國的現代始於鴉片戰爭。這種說法的實質是“沖擊-反應”論,即中國被動進入近代,被迫卷入西方發起的現代化浪潮。
有學者把明朝中後期視為中國近代的萌芽,但這個萌芽並沒有開花結果,所以很難講什麽是萌芽。
此外,海外漢學家最流行的理論是“宋代近代論”,這壹理論源於唐宋變革論。其要點是:“唐朝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朝是中國近代的開始。”它的發起人是日本京都學派的創始人湖南內藤。
這個理論被很多歐美漢學家所信服。比如法國漢學家白樂日認為,宋朝實際上比西方更早成為“現代黎明時刻”;另壹位法國漢學家謝赫奈也認為:“13世紀中國的現代化程度是驚人的:其獨特的貨幣經濟、紙幣和有價證券、高度發達的茶鹽企業、對外貿易(絲綢和瓷器)的重要性、當地生產的專業化等等。國家掌握了很多商品的買賣,通過專賣制度和間接稅獲得國庫的主要收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方面,在藝術、娛樂、制度、技術方面,中國都是當時世界領先的國家,驕傲得足以認為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外國。”
美國孟菲斯大學教授孫隆基在其長文《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千年》中寫道:“市場經濟和貨幣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政治的平民化,科學技術的新突破,思想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國際化,等等。這壹套因素在宋代的中國似乎是完備的,而且比西方早了500年。”
其他理論就不用引用了,從上面的引用就可以看出這個觀點的流行程度。但是,這個理論最大的問題是,宋朝是現代化的開端。之後發生了什麽?
正如《劍橋中國史》的作者(慕尼黑大學名譽教授傅海波和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崔瑞德主編)提出的壹系列問題:“這些征服的朝代真的代表了中國社會、中國經濟、中國政治制度和中國文化‘自然’發展的大倒退嗎?如果沒有這些征服的朝代,11世紀宋朝代表中國特色的快速發展形式和合理的組織結構還能繼續嗎?他們是不是把壹些學者所說的出現在宋代的‘近代’搞死了?.....為什麽到了明朝,他們最終把蒙古人驅逐出中原的時候,還是無法恢復宋朝提供的更先進的政府模式?反而繼續保留了金元時期制度發展的那麽多方面?”
這個反駁還是很難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