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家裏有很多破舊的書櫃。有《湯之歌》、《康熙字典》、民國時期小學課本等散頁。我非常喜歡閱讀。雖然這些書要麽被老鼠咬了,要麽翻的時候碎紙會掉,但是放學沒事的時候我還是喜歡翻。
古籍和真實的歷史往往會讓我們超越自己的認知局限去閱讀這些書籍。有兩件事特別讓我吃驚。壹個是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其實講過暖氣,暖氣的原理等等。再壹個是康熙字典的月亮部。對於月亮的記載,“月無光,晴則生。半張照片是壹串,整張照片是壹個希望。”
這段話的意思對我們來說很容易理解。簡單來說,月亮不發光,太陽發光才生光。壹半的光是弦月,全部是滿月(滿月)。
壹開始我以為康熙年間,人們已經知道月亮不發光,而是反射太陽光,真的很神奇。後來年齡大了,學了歷史課本,才知道這樣的記載在《左傳》裏,那是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的重要史書。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至少在兩千年前,大概就知道月亮不發光,而是反射太陽光。
雖然,這段話是唐代經學大家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左傳》的註釋和梳理。而且早在《易經》的小動物卦中就有“何日看”的說法。顯然,孔的註釋和梳理並不是他自己的獨創,而是來源於更多的先秦古籍。那麽,在古籍的記載中,人們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知道月亮不發光的呢?如何確認?
先秦古籍中對月光的相關解釋,顯示了古人的智慧。眾所周知,《周髀算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數學專著,也是壹部偉大的天文著作。大約寫於公元前1世紀,書中的壹些內容,比如商高問答的第壹部分,甚至可能寫於公元前1000多年前。
《周誌·suan經》壹書在唐代被用作國子監的算術教材。可以想象,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本書在傳播知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論《周快舒靜》中的月光。
我們小時候學的勾股定理也是出自這本書。書中推導的季度歷法,壹年有365天零壹個季度,應該說適用於迄今為止的歷法,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四年壹閏。更神奇的是,《周易舒靜》中有關於寒熱五帶的知識,說夏天北極還有冰,冬天中恒地區有仙草。
看了這本書,不得不佩服我國早在先秦時期的成就,可謂非常了不起。這些論述和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幾乎壹樣,顯然不是偶然和巧合,而是源於古代知識的積累和觀察。
我們來看看本書第二卷開頭對月光的描述:
太陽是陽的本質,就像火壹樣。月,陰之精,如水光。月中有景,所以月色生於太陽,精神生於太陽。那壹天,陽光明媚。月亮是陽光塑造的,所以雲照在月亮上,月光出來了,就成了明月。
大意是陽光如火,月光如水,月亮上有景(影)。所以月球的光源是從太陽反射過來的,背對太陽的壹面是亮的,背對太陽的壹面是暗的。陽光產生月光,變成壹輪明月。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早在2000年前的先秦時期,人們就觀測到了月亮,面對太陽的壹面是明亮的,這就證實了月光的來源就是太陽。這樣的表述簡潔有力,幾筆帶過就很清楚的論述了這件事情。而且,這只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遙遠的古代,人們可能已經知道月光來自於陽光。
而且,中國古代東漢時期傑出的天文學家張衡基於月光反射太陽光的事實,解釋了月食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