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為什麽過生日要送紅雞蛋?

為什麽過生日要送紅雞蛋?

不同意見的紅利蛋

向親戚朋友分發用顏料染成紅色的雞蛋是全國各地流行的表達幸福的方式。常用於結婚、生育、做“圓月”、慶祝老人生日等各種喜慶場合,以示慶賀和吉祥。

民間有很多關於分紅彩蛋的傳說,最流行的是“劉備結婚”的故事。相傳三國時期,東吳統帥周瑜試圖用假結婚、真拘禁的招數,奪取劉備,認領荊州。諸葛亮識破了這個計劃,命令趙雲帶著大量染紅的雞蛋,護送主公劉備到江東結婚。當婚禮賓客抵達東吳時,他們向每個人贈送了紅雞蛋,說劉皇叔娶了妳的孫尚香公主,吃了紅雞蛋,享受了同樣的幸福,這讓吳國太明年有了壹個小孫子。東吳沒有這種風,人們覺得新鮮,孫劉連結婚的消息就從壹家傳到另壹家。消息傳到宮裏,吳國太喜出望外,命令孫權立即為劉備和孫尚香舉行婚禮。孫權無奈,假戲真做,於是有了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局。此後,婚姻中分享紅蛋的習俗開始在江南地區流行。

事實上,分享紅蛋的習俗在許多少數民族中也有,而且不僅僅流行於江南。相反,在清代以前的風俗資料中,鮮有關於紅蛋的記載。這樣,紅蛋習俗的起源和演變就成了壹個懸案。

有人認為紅蛋的習俗是下蛋神話的產物。我們的祖先在幻想中追溯天地的開天辟地、神靈的誕生、人類的起源時,總是把它歸功於“蛋”。比如三國時期,徐崢的《三五歷》講了始祖盤古創世的故事:“天下亂如雞,盤古生於其中。八千歲,天地開,晴為天,陰為地。盤古在其中,壹日九變,神在天上,聖在地上……”再如《史記》中描述的商賈起源:瓦家的女兒朱蝶,“見壹只神秘的鳥掉了蛋,朱蝶拿去吞了,因其懷孕生了約”,是商賈的始祖;秦人的起源也有描述:顓頊的孫女女修是織帛的,“玄鳥落卵,吞之而生子”,是秦人的祖先。此外,貴州苗族古歌中也有仙聰“下了十二個蛋,其中壹個變成了人”的傳說。正是這種對“蛋”的推崇,讓蛋演變成了吉祥物,有著興旺發達的寓意。

從吉祥物的角度審視紅蛋習俗,可以發現這壹社會文化現象在習俗資料的記載中並非空白。如南朝梁宗谷在《荊楚歲時物語》壹書中記載了“雕雞生蛋”的習俗,註曰:“壹古代貴族家庭,食之謂畫蛋。時至今日,我依然染著蘭辭的雜彩,依然加雕,交接遺風,或者設置。”同時引用《管子》:“刻壹個雞蛋,用湯煮。”由此可知,“雕雞蛋”或畫雞蛋,是將雞蛋染色後,作為做飯的禮物送給對方。這種風情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其意義就像《管子》裏說的:“所以積而隱之,萬物散之。”楊玄之《洛陽伽藍記》載北魏河間王元臣。他對人說:“石崇,進士,普通姓氏。他還能撓頭畫個蛋,刻工資。更何況我是偉大的魏王,不枉此行”;《中野集》中也有記載,引自宋陳《歲時廣集》卷十五,可見這壹習俗在民間壹直保留下來,並逐漸演變為最能渲染喜慶之意的單壹紅色。雕蛋畫蛋至今仍是民間手工藝,也能為紅蛋脫胎於下蛋神話這壹普遍吉祥之事提供佐證。

也有人認為,產卵神話不足以解釋為什麽壹般的“卵”概念會落實到具體的卵上,所以從圖騰崇拜的角度來分析。本文通過對河姆渡、良渚、馬家窯文化中鳥紋的考察,指出古人所謂的“神鳥”,包括後來成為中華民族代表圖騰之壹的鳳凰,都是以未經馴化的原始雞為基礎的。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壹直將長尾雉視為圖騰,其分支三苗也因崇拜“雉”而聞名。同樣,在《史記·秦本紀》中,吞蛋女弟子是“真鳥俗家”大廉的後裔,司馬遷寫道“大廉的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偉大因此可知秦人也把雉雞當作圖騰。在《東漢列傳》中,玄鳥或者鳳鳥的圖騰直接變成了雞和蛋。比如北伊索裏王出行,回來發現石姬懷孕了。石姬說:“前幾天我看見天上有壹朵雲,大如雞蛋,向我走來,所以我懷孕了。”然後她生了壹個男孩。還有《山海經·野南經》寫道:“有蛋人之國,其人皆下蛋。”這壹切都揭示了紅蛋習俗其實是先民圖騰觀念的遺留的歷史信息。

有人認為紅蛋習俗是原始社會人類生殖崇拜文化的遺留。雞蛋可以孵出小雞,所以人們可以通過吃雞蛋來生孩子。所以古人每次用“雞”來代替雞蛋時,很少用“子”來指代鴨蛋、鳥蛋或蛇蛋。這種基於對雞蛋功能認識的思考,可以從壹系列具體的行為模式中推導出來。比如,舊時廣東富陽有個姑娘出嫁,家裏要給新娘十二個蛋。新娘祭拜完祖先後,司儀把雞蛋放在腰帶裏,從褲腿裏滾出來。這種行為的象征意義和表達意義不言而喻。再如壯族青年男女,在“格位”訂婚後,都捧著紅煮雞蛋,互相撫摸。比如男方的蛋先裂了就給女方,否則男方先吃。這種動作也有母雞孵蛋、蛋破殼而出的模擬性質。另壹個例子是雲南鶴慶的白族女青年。春耕前,他們經常去梅朵鄉的江河熱水池求教。乞丐們手裏拿著兩個煮好的紅雞蛋,在熱水池塘裏洗澡,用它們摩擦身體,回家後與丈夫分享。類似的夫妻分紅蛋的民俗也存在於其他民族的社會生活中。從目前紅蛋習俗的應用場合來看,大多與為孩子祈福或慶祝生日有關。從祖先生殖崇拜的角度來解釋它們是最合理的。此外,如果“雞”字與“後代”的“子”字相同,則蛋的“蛋”字與生辰的“誕”字相諧調,甚至“蛋”也成了男性* *的通稱,既揭示了其生殖崇拜的內涵,又完全符合中國人“乞恩”的語言習俗。

那麽,為什麽有孵化孩子功能的雞蛋還要再染紅呢?對此,“生殖崇拜論”也作出了與“產卵神話論”不同的解釋,認為紅色是喜慶的顏色,認為這是對早期人經血崇拜觀念的繼承。如前所述,洗澡乞討教育的習俗據說來源於這樣壹個傳說:

在古代,人類不能生育。隨著時間的流逝,地球上只剩下壹個女人——Uezu。她知道自己死了,地球上的人類就滅絕了,想起來就難過哭了。

哭聲引來了王公和王婆。他們讓Uezu光著身子躺在褲襠裏。熱水從王公和王婆的髖關節滴下。祖祖在溫水中睡著了。當她醒來時,她發現手裏有兩個紅色的雞蛋。她吃紅雞蛋,因為她懷孕了。此後,人們紛紛模仿祖先崇拜的方式來討孩子(張洪宇《生殖崇拜及其文化》,載《國風》第二卷第三期)。

這個傳說,顯然有臀縫裏的熱水暗示女人的經血,兩個雞蛋暗示男人的雙* *的意思。經血染成紅色* *,大概是原始人對繁衍原因的認識。“據了解,在近代仍處於原始社會階段的壹些氏族、部落中,有的認為紅色代表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靈魂的寄生之地”(《中國歷史草稿》,郭沫若主編,第壹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版,31頁)。這符合崇拜經血的思維。

此外,也有人認為紅蛋的習俗起源於巫醫辟邪避禍的應用。古人視雞為百鳥之長,有降妖咒的作用。如《春秋樞》中的雲“玉恒星本為雞”,《春秋註》中的雲“雞為陽之產物,南方之象,故陽啼”都反映了古人對雞的神性的認識。雞由蛋而來,蛋由雞而生,所以蛋自然也有神性。金周《地方風俗》載“鄭丹,壹雞生吞,謂之精形”;正月初壹,《荊楚紀年》記載“飲桃湯...服用‘雀歸丸’,每粒含壹個雞蛋”;《煉化篇》中說“正月初壹,吞七枚雞蛋,七枚紅豆,以除瘟疫”。桃湯、紅豆、“鵲橋丸”這些習俗,都是古人避禍迎祥的法寶。巫醫同源,所以古人的方子裏經常加雞蛋。比如漢代的張仲景寫道:“人有邪氣,死得不幸。取黃豆、雞蛋、白麻籽二十七枚,以酒吞服。”很明顯,雞蛋具有殺邪驅邪的神奇功效。

舊時民間還流行用雞蛋占蔔,比如在蛋殼上寫壹些字,把雞蛋燒爆,看蛋白質流出後粘在哪個字上;在盛有清水的碗裏打雞蛋,看看蛋黃上代表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小氣泡是否位置均勻;刺破雞蛋,觀察其液體散落在地上的形狀;雞蛋煮了壹半,去掉蛋黃,可以看到蛋白上留下的陰影和黑點...此外,雞蛋是讓袖手旁觀誦經或提問,雞蛋在鍋裏煮熟之前在病人頭上來回滾動,以便占蔔師檢查。這種占蔔方法被稱為“雞蔔”和“雞蛋蔔”(番禺雜記)。

這壹切都是古代人認為雞蛋是神的觀念的寫照。古人還認為,但凡有喜慶之事,必有妖魔鬼怪相擾;或者某些節氣和時辰,會有瘟疫侵襲人。因此,防止吃雞蛋是壹個必不可少的習俗。我們可以看到,紅雞蛋的習俗實際上是源於雞蛋辟邪的巫術,從《晉周風土誌》、《荊楚紀年》、《煉化工誌》等古籍中的鄭丹吃雞蛋,到至今在中原和西南壹些地區流行的“三月三吃雞蛋”的習俗,以及南北各地讓新人在新婚之夜分享紅雞蛋的傳統。

嚴格來說,上述所有觀點都缺乏直接的歷史證據。因此,分享紅雞蛋的習俗是如何形成的,就像雞和蛋壹樣難以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