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觀任何壹個城市或文化遺址時,建築風格都是首先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從遠處看,中國文學博物館就像壹個象形文字“易”。主體建築采用殷商浮雕金頂,體現了殷商宮殿“四重樓”的特點。它不僅展示了中國文字的文化內涵,也顯示了文字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果說博物館外的氛圍是壯麗的,那麽進入博物館就是驚艷的。印象最深的是巨大的半透明穹頂和四面浮雕。在陽光的照射下,四周的浮雕是色彩斑斕的美麗圖像,仿佛時間和空間都是痕跡,又仿佛是壹個星座。隨著陽光的轉移,時間倒流的場景出現在大廳裏。
北方展示了中國書寫載體的發展歷史。頂部是史前的陶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緊隨其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寫在紙的最下面。它反映了漢字從陶器雕刻,甲骨文雕刻,到銅和石頭鑄造,最後到紙張書寫的過程。
南面的浮雕代表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安陽是甲骨文之鄉;四幅浮雕的內容濃縮了中國文字的概況,展示了中國文字的豐富性和悠久的歷史。
如果妳仔細看浮雕,浮雕旁邊的天然石頭有垂直的凹槽。遠看像古代竹簡,黑白灰的配色也象征著中國的水墨書法。壹樓除了宏偉的穹頂和四面觸目驚心的浮雕外,還有壹個專門的展廳——壹塊塊甲骨震天。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谷的篆書和中國的甲骨文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只有中國的甲骨文穿越了時空,還在使用,充滿了生命力。
甲骨最重要的發現發生在1936年。第十三次發掘時,發現壹個甲骨文坑,編號YH127。這是殷墟考古遺址中出土甲骨最多的壹個坑,出土甲骨17096片。在第62屆IFLA大會上,它被專家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中國最早的檔案館”。
自1950以來,中國科學院(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已進行了30多次重要發掘。其中甲骨有兩大發現:壹是1973小屯南的甲骨,出土了13650件刻有甲骨的甲骨文,是建國以來發現甲骨數量最多的壹次。
甲骨文最早實行占蔔。當時,人們無法抵禦自然災害,所以他們不得不向神靈求助。所以商王的占蔔活動特別頻繁,幾乎每天都有。
首先,占蔔壹般由專門的神職人員進行,他們被稱為“貞節人”。他們在挑選出來的龜甲或牛肩胛骨的背面切割出壹排排整齊的長槽,然後在長槽的邊緣鉆壹些小圓孔,再在圓孔附近燒上燃燒的木炭。
甲骨受熱後,正面會出現裂紋,發出“蔔、蔔”的聲音。占蔔師根據裂縫的方向判斷好壞。最後,任真負責將占蔔的過程和內容刻在骨片上,從而形成甲骨文。
到了周代,甲骨文已經是壹種比較成熟的字體,有象形、會意、形聲字、指示事物、轉註、用字假借六種構詞規則,但最常用的是象形、會意、形聲字。
這座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圍繞“文字”展示甲骨文、金文、陶文、玉器、簡帛、古代碑刻、漢字信息印刷、漢字信息處理、少數民族語言等諸多內容,宛如壹場山水式的書寫儀式,領略中華文明,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這裏,妳可以獲得很多知識。當世界沈浸在對速度和變化的追求中,博物館仿佛是時間和文明的邊界,以藝術的方式留下了哲學的壹席之地。博物館不僅裝載著人類文明的故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壹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