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是彜族插花節。關於這個節日有壹個感人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楚雄譚華有壹個殘忍放蕩的地方官員,他建造了壹個“仙女花園”,欺騙彜族人說仙女們正在編織和刺繡。強迫村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仙園”供當地官員發生性關系,逼死多名彜族姐妹。有壹個美少女迷上了米易。為了救彜族姐妹,農歷二月初八,她只身闖入“仙園”,摘下頭上有毒的白馬櫻花,用酒浸泡,與當地官員壹起喝下,毒死,自己也犧牲了。為了紀念這位英勇獻身的姑娘,人們把農歷二月初八定為插花節,插花節大到人們采摘。青年男女穿上節日服裝,聚在壹起,載歌載舞。相愛的青年男女,如壹人將杜鵑花戴在對方頭上,表示對對方始終不渝的愛。
服裝節:魏初大姚彜族的服裝節,也被稱為服裝節,在每年農歷3月28日舉行。傳說是為了紀念壹個叫米波龍的彜族姑娘。她為了擺脫惡霸獻出了生命,死後變成了壹只美麗的小鳥。節日期間,當地的彜族女孩穿著幾套花衣服,聚集在三臺區的舞池裏,圍成壹個圓圈,在年輕人的秦越和嗩吶的伴奏下手挽手跳舞。跳壹會兒,退出舞池,換上新西裝,再跳壹次,考驗姑娘的靈巧、富貴和美貌。彜族婦女不僅在帽子、衣服和腰上繡花,還在肩包和鞋墊上繡各種圖案。而且每個人的工藝、構圖、色彩都各不相同,各有千秋。風雨雷電,星辰晝夜,山川河流,木石花草鳥獸,各種人物都可以繡。
虎節:雙柏縣的彜族人,他們生活在麥田裏,從農歷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慶祝虎節,彜語稱為“羅馬”。那壹天,村裏的成年男子在村後拜完地主後,有八個人被巫師選中。這八個人披上有虎紋的毯子,在臉上、腳上、手上塗上虎紋,扮成老虎,在黑虎的帶領下跳著各種模仿生產、生活、繁衍的舞蹈,到村裏為各家各戶驅鬼、驅邪。在彜語中,他們被稱為“羅馬乃邦”。虎舞(又稱虎笙)從正月初八開始,增加到每天15虎(初8虎),即正月十五。在虎舞中,以“東邦”之鐘為龍頭的長老(也叫對席)都伴有虎紋虎皮。如果目前很多虎皮比較少見,那就用毛氈吧。以前村子裏每逢虎節,家家戶戶都要給“虎神”上香,家家戶戶都要從前門到屋裏跳壹場虎舞,以驅邪避邪,尋求虎神的庇護。到了晚上,田野村裏就生起了火,虎笙圍著村子跳起舞來。15老虎全部出現後,男女老少各種各樣。全村人擺酒慶祝未來的繁榮,徹夜狂歡。
評論(7)|103
玉簪瘦|五級采用率26%
擅長:文化/藝術、社會、民生。
默認排序|按時間排序
其他1答案
邁克爾| 16級
彜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彜族年、拜師會、秘枝節、歌舞節等。“火把節”是彜族地區最普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通常在夏歷的6月24日或6月25日。每逢火把節,彜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玩牲畜,獻靈牌,跳舞,唱歌,賽馬,摔跤。晚上,我們舉著火把,繞著房子和田野走,然後聚在壹起點燃篝火,跳舞。
火把節——彜族的狂歡節:“火把節”是彜族的盛大節日,壹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舉行。
夜幕降臨,人們揮舞著火把,蜂擁在村寨周圍,越過山野,在彼此的火把上撒上松香粉,打起火把,山野如白晝。按照彜族的習俗,在火炬上撒上松香粉,會使火炬“砰”的壹聲迸發出華麗的火花,並升起壹股香味,這是壹種美好的祝願:晚輩對老壹輩表示尊敬,祝他們長壽;長輩在愛撫晚輩,祝他們好運;同行互撒,是親密,是友情;青年男女互相撒手,這是愛情的開始。
魯南、桂山等地的彜族,節日期間人們彈大三弦,跳“壹個Xi跳過月亮”,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彜族也舉行傳統的“火祭”儀式。節日之夜,在彜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都是“不眠的火樹銀花”,場面十分壯觀。
穿衣節——彜族姑娘時裝秀:楚雄宜州有兩個地方有穿衣節。壹個是永仁縣支居村的服裝節,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舉行。壹個是大姚縣三臺鄉的賽壯節,每年3月28日舉行。
服裝節為居住在分散的地方,很少有機會聚在壹起互相認識的年輕男女提供了壹個機會。而女生最能展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彜族女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繡,做壹套衣服往往要壹兩年。所以誰衣服多,圖案好,誰就會被認為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
不同於以往的比賽方式,人們不再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換新衣服。有的女生壹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競賽節上又出現了另壹番景象:山筒旁,綠樹下,老人們支起無數的帳篷,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姑娘們守護著衣裝。
服裝節從壹開始就有競賽的性質,是最早的時裝表演。不同的是,彜族姑娘不僅是服裝的設計者和生產者,還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彈歌——全球最流行的民間舞蹈:每逢豐收、婚禮或節日,居住在雲南的彜族人,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圍著壹堆堆熊熊的篝火,以四周靜謐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遮陽棚為背景,伴隨著蘆笙、短笛、秦越、樹葉演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壹圈,按逆時針方向踏足歌唱。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將這種民間自娛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世界十大民間舞蹈”之壹。
“打哥”流行於雲南各地,不僅彜族有,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也有,只是名稱不同,如“打哥”、“左腳舞”、“踏歌”、“舞蘆笙”等。
據考證,“大哥”是“塔哥”的音譯。早在漢唐時期,“踏歌”就是中原和華南地區非常活躍的民間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殼容器上鑄造的“雲南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垂尾銅扣,以及雲南滄源巖畫上固化的舞蹈圖案,都與彜族“大個”的形象相同,可能作為彜族“大個”古老起源的證據。
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潭寺壁畫上至今仍有壹幅清代繪制的《塔格圖》,與今天巍山的戴格極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