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殷商時期(約公元前13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商朝初期,由於黃河水患,多次遷都。盤庚在位時,定於殷,定之。從此,商朝也被稱為殷朝或商朝。著名的甲骨文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商朝建立後,從鐘鼎到盤庚的壹百多年間,商朝統治階級之間存在著長期的皇位之爭。商朝歷史進入中期衰落期。為了擺脫政治動亂和災難,王上五次遷都。
盤庚遷殷是商朝歷史上的壹個重大轉折,扭轉了商朝的衰敗,走上了中興之路,出現了“寧民興殷,道民興”的政治局面。從此,商朝結束了屢次遷都的動蕩歲月,直到商朝滅亡,再也沒有遷都,迎來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時期。
二、西周(約1046-771年前)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後,周武王滅商朝,建立周朝,史稱西周。吳王征服商朝後,基本控制了原來的統治地區,並征服了周圍的許多小國。然而,如何牢牢控制東部的廣大領土,成了武王面臨的嚴峻問題。
於是,他采取“封建親族,靠諸侯篩周”的政策,分封同姓族人和功勛謀士,建立諸侯國。壹個又壹個諸侯國成為統治壹方土地的據點,它們也起到了保衛周王室的作用。
西周在成康統治後進壹步加強,而周朝的實力在趙穆時代有所削弱。這壹時期,狗軍的影響逐漸強大,阻礙了周朝與西北各國的交流。
到周厲王時期,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李王勒索虐待百姓,不讓百姓談國事。多年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後來導致了“華人暴動”。781年前,周幽王繼承了王位,壹個有利可圖的石國的父親被任命為掌權者。朝政上的腐敗引起了國人的反感,西周被狗軍所滅。
三、東周(公元前770-256年)
西周滅亡後,諸侯國建立了以前廢棄的太子伊久為王,史稱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前半段諸侯爭霸,稱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族聯手滅支後,三族分晉,諸侯互相征伐,史稱戰國。
周平王東移後,管轄範圍大大縮小,成為壹個小國,春秋時期有140多個諸侯國。面對諸侯之間的相互攻訐和兼並,天子承擔不了主的責任,往往會向壹些勢力強大的諸侯求助。
在這種情況下,強大的諸侯就會以霸主自居,中原諸侯就會“尊王拒洋”,團結自衛。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東周為秦國所滅。同年,周赧王病死,東周滅亡?。
擴展數據
殷商時期的經濟發展
壹、殷商
殷商從壹開始就是壹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商湯也曾經派過幾千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蔔辭多次出現“其年代”(能收獲嗎?)反映了商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方面,商代除了六獸遺骸之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北方有馴象。並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人工飼養淡水魚。
手工業都是政府管理,分工精細,規模龐大,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尤其是青銅器的鑄造技術達到了頂峰。在殷商時期成為文明的象征。
而且商代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相當有水平,造型逼真,精雕細刻的玉石石器,顯示了商代玉器工人的高超技藝。絲織品有平紋萬、絞紗結構的紗羅、千種花紋的縐等,提花技術已經掌握。
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用牛車和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人。到了商朝晚期,杜毅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魯商過去在朝戈殺牛,在金夢賣米。
第二,周朝
周朝時期,耦合農耕盛行,即兩人壹組壹起勞動。這樣既省力又快捷,是壹種耕作方式的進步。金屬農具的應用和耦合耕作的普及,使開墾荒地的規模越來越大。《千人耦合》這首詩,大規模地反映了千人耦合農耕的景象。
那時候,人們不僅可以犁地,還可以使用綠肥,制作堆肥。“茶稀,黍茂”,就是把地裏的茶葉和雜草漚成綠肥,讓黍等作物長得更茂盛。火葬、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肥料。此外,非常重視蟲害控制。
由於農耕技術的進步,西周時期農作物的品種和產量都有所增加,如水稻、高粱、谷子、小麥、黍桑、麻、瓜果等。《詩經》裏有壹些歌頌豐收的詩句。
周朝不僅農業大發展,商業也很繁榮。西周時期,商業發達,有專門從事貿易活動的商人。蔔筮用的貝類、蚌類、龜甲,往往是從很遠的地方貢獻和交換的。海貝當時也是作為貨幣,以友為單位計算。船和馬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百度百科-殷商
百度百科-西周(中國歷史朝代)
百度百科-東周(中國歷史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