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從大班語言畢業了。教學計劃1目標:
1.回顧在幼兒園的生活,多了解同齡人,激發對同齡人、老師、幼兒園的感情。
2.了解畢業詩的內容,引導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模仿詩歌。
準備:
1,完成問卷——我要畢業了。
2.孩子畢業醫生拍的自拍。
3、詩歌錄音磁帶
流程:
壹、我們的畢業照——自畫像:
三年愉快的幼兒園生活即將結束。我們要畢業了!妳知道畢業意味著什麽嗎?
畢業前,我們要去拍畢業照,他戴著壹頂小小的醫生帽,真的讓人印象深刻。我們每個人也畫了壹幅自畫像,不是嗎?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展示自拍)
我們來做個遊戲,請壹個小朋友上來說說他的長相和特點,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她)自己畫的是哪壹幅,是不是像。
(老師註意幫孩子總結,可愛,驕傲,精神,帥氣...)
第二,交換問卷:
前兩天我們還完成了“我要畢業了”的問卷。讓我們壹起來看看調查問卷。
(壹)、我的改變
問卷第壹行和第二行的內容是什麽?誰能大聲給我們大家介紹壹下?(小朋友逐壹介紹3個小朋友)
(2)難忘的事
是的,三年不僅讓我們長高了,也讓我們變得更聰明更懂事了。總會有壹些事情讓我們三年後很容易想起。幼兒園有哪些讓妳難以忘記的事情?
(3)和老師說再見。
難忘的事很多,那麽孩子有什麽話要對老師阿姨說的嗎?
三、欣賞、理解、模仿兒歌:
今天老師帶來了壹首畢業詩。畢業詩裏會說些什麽?讓我們壹起來聽。
(1)完全享受。
畢業詩說了什麽?(小朋友隨口答)
(2)細分升值
妳喜歡這首詩嗎?我們再聽壹遍好嗎?
老師大聲朗讀第壹段。請跟孩子們讀第壹段。
請仔細聽第二段兒歌,先聽小朋友對老師阿姨說什麽,再聽他們說什麽。
在第三段中,孩子們對老師說了什麽?
(3)模仿兒歌
要不要把自己的話編織成童謠,變成自己的畢業詩?
我要從大班語言畢業了。第二課I .活動目標
1.幫助孩子回憶和談論自己在幼兒園的生活經歷,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
2.我願意表達對老師和幼兒園的感情,在生活中體會師生和同伴的感情。
二、活動準備
小班小朋友的照片,雞心(簽名),愛心代碼卡,兒童簽名簿。
三、活動過程
1.壹起看照片,幫助孩子回憶第壹次去幼兒園的情景。
2.說說我之前和之後的表現?我哪裏進步了,哪裏成長了?
3.對於孩子的回答,老師即興做詩,幫助孩子總結。
4.引導孩子說說妳在幼兒園最不願意做的事?
5.在第二個基礎上,引導孩子嘗試和老師對話。
6.老師還會送妳壹份禮物——愛的密碼。
(1)做壹個大雞心給小朋友看,裏面放壹些彩紙(上面有“我愛妳”“祝妳進步”等字樣。).
(2)旁邊有壹張長長的彩紙,彩紙上有紅、黃、藍點,分別表示三個字、四個字等意思。
7.孩子每人壹本簽名簿,邀請同齡人和老師簽名。
四。推廣活動
引導孩子以後找其他班的哥哥姐姐阿姨簽名。
我是大班語文畢業的。教案3活動目標
1,專心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2.欣賞漂亮的插畫,知道怎麽做。
3.利用各種美術材料創作圖片,發展創造力。
4.引導孩子在故事和遊戲中學習,感悟人生。
5.鼓勵孩子大膽猜、說、動。
重要和困難的活動
仔細聽故事並理解其內容。
要準備的活動
1.《雲和白雲》等關於白雲的故事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
2、各種美術材料,破布、棉花等材料。
活動過程
1,展示故事書,先介紹書名和作者,再講故事。
2.老師講完故事後,和孩子們討論股市的內容:
1)貓哥是誰?請在書中指出它。
2)貓哥給貓媽媽帶回什麽?(雲)
3)貓媽媽對雲做了什麽?(做面包)
4)貓哥吃了雲面包。發生了什麽神奇的事情?(貓哥慢慢飄。)
5)貓哥哥為什麽要給貓爸爸送面包?(因為貓爸爸沒吃早飯。)
6)貓爸爸吃了雲面包後發生了什麽?(爸爸飛到辦公室。)
3.請幼兒欣賞故事書中的插圖,並談論其制作方法。
4.讓孩子們想象如果他們吃了雲面包會發生什麽。
5.讓孩子模仿故事書《雲朵面包》的插圖,利用各種美術材料,畫出自己的想象。
活動反思
雲面包,壹個溫暖芬芳的故事,充滿了魔幻、浪漫和溫暖的愛,並結合鉛筆畫、攝影、布料拼貼等技巧,精彩而生動。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摘下雲朵,不是每個母親都能浪漫到用雲朵做面包,不是每個父親都有機會品嘗到孩子在風雨中飛翔送來的雲朵面包,不是每個家庭都能享受到在陰沈的天氣裏飛翔的美妙感覺。
繪本課的基調是輕松的,閱讀本身就是壹件快樂的事情,語言訓練在閱讀中進行,孩子愛上了閱讀。
我要從大班語言畢業了。第4課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模仿散文,通過說話、畫畫、敲門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發現。
2.體驗模仿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課前準備:熟悉散文。
2、雨傘、塑料盆、鐵桶、沙錘、鈴鐺、三角鐵、園舞板。
3、粉色、綠色、黃色彩紙,若幹繪畫材料。
活動重點:
模仿散文,用多種方式表達。
活動難度:
根據雨滴歌唱句型模仿。
指導要點:
欣賞散文形式的《雨滴歌唱》四句,理解其寫作結構,用生活經驗啟發孩子大膽想象。
活動流程:
1,帶著配音的散文自然而動情地大聲朗讀。
2.欣賞雨滴歌唱四句話。
(1)教師帶領孩子朗讀。
(2)體驗並討論四個句子的特點。(老師幫孩子總結)
老師總結:這四個句子讀起來有節奏有押韻,而且每壹句前面都有擬聲詞,意思是每壹句都重復了小玉。
(3)引導孩子熟悉它的句型。
那是蕭瑜情跟誰幹的。
3.模仿詩歌。
(1)提問
小雨會落在哪裏?會發出什麽聲音?它在做什麽?
引導幼兒聯想講述故事:小雨落在路上會發出撲通、撲通、撲通的聲音:小雨落在池塘上會發出撲通、撲通、撲通的聲音等。)
(2)引導孩子模仿。咚,咚,咚,那是小雨在路上咚咚作響。叮,叮,叮,那是小雨在和小雨玩遊戲。嘿嘿,那是小玉舔小朋友的腳之類的。(根據小朋友對老師即興繪制地圖的回答,會引起小朋友的創作興趣。)
4.分組畫畫和交談。
雨滴會落在哪裏?讓孩子們畫出關於小雨的風景。
播放舒緩的音樂,兒童繪畫,教師巡回指導,註意傾聽兒童的繪畫意圖。
(2)孩子可以分組自由交談。
(3)每個小組選出代表在集體面前談論自己的論文。
(4)欣賞散文中的四句話,找出我們仿散文的不足,看看我們的散文哪壹句可以編得更好,誰找出仿散文可以修改的地方。
(5)師生對仿散文進行補充、修改和美化。
(6)用配樂完成對模仿散文的欣賞,並加入兒童的內容。
老師把孩子們聽過的雨聲編織成這首散文詩。讓我們閉上眼睛,壹起欣賞吧!
5.尋找生活中的雨樂器。
(1)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敲門時能發出小雨般的聲音?
(2)展示(沙錘、雨傘、塑料盆、鐵桶等。)老師:聽!誰會學這種聲音!好像哪裏下了小雨。(引導孩子找到匹配的樂器並演奏)
6.結束。
小雨音樂會的小朋友分為四組(分別手持沙錘、鈴鐺、三角、圓舞板)。
老師總結:其實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可以作為小樂器,發出小雨、沙沙沙、滴答、吱嘎、叮叮當當的聲音,小雨唱的是多麽有趣又好聽的壹首歌啊!
評估要素:
能否結合生活經驗想象模仿,積極參與說話、畫畫、敲門等活動。
活動建議:
1,在課堂上用自己的畫和詩與同齡人交流。
2、景畫:聽雨。老師給孩子們提供畫紙和彩筆,讓他們畫出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下雨場景,並與同伴交流。
3.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在區域活動中擺放各種樂器和道具,讓孩子自由地敲打出各種聲音的音效。
我要從大班畢業了。第五課語言活動:春天。
活動目標:
1.可以大膽地用言語和行動表達對春天美景的感受,進壹步把握春天的季節特征。
2.了解詩歌的內容,欣賞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學會帶著感情背誦詩歌。
3.初步學會模仿,知道模仿的方法,體會模仿成功的喜悅。
活動重點:
讓孩子理解詩歌的內容,大膽表達對春天美景的感受。
活動難度:
初學模仿,讓孩子體驗模仿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我已經和小朋友交流過對春天的感受了。
2.春天的三大名著。
3.歌曲《春天在哪裏?課件。
活動流程:
1,導入。
(引導幼兒大膽地用語言和動作描述春天的美好景色,讓幼兒進壹步把握春天的季節性特征):寒冷的冬天過去了,我們迎來了溫暖的春天。春天有很多秘密。妳發現了什麽?(兒童自由表達)
2.逐壹展示春書,引導幼兒用言語和行動表達對春天美景的感受,理解詩歌內容,學會帶著感情背誦詩歌。
(1)老師:我很喜歡春天,所以我把春天最美的風景寫在了三本書裏。我們壹起來看看吧。
展示壹本彩色的書:(引導幼兒用優美的語言描述春天的五彩繽紛的景色)看封面:春天為什麽是彩色的書?(兒童自由想象描述)觀看內容:書中有哪些內容是兒童自己說的?有哪些孩子不知道的內容?(盡量用詩的語言表達,為模仿打下基礎)師生* * *深情朗誦第壹首詩。老師提供幫助(圖片、動作、聲音、嘴巴)制作會笑的書:為什麽春天是會笑的書?誰笑了?妳是怎麽笑出來的?
師生* * *帶著感情背誦第二首詩。
引導孩子討論:這兩本書的頁數有什麽不同?第壹本書每頁說了多少個單詞?第二本書每頁說了幾個句子?幫助孩子理解詩歌前兩段的不同表達方式,為模仿打下基礎。展示壹本會唱歌的書:春天為什麽是壹本會唱歌的書?誰在唱歌?怎麽唱呢?
師生* * *帶著感情背誦第三首詩。
(2)借助老師的圖、動、聲、口,引導孩子完整地看春書、背詩。
(3)遊戲:缺少哪些畫面?(引導孩子無圖背詩等等)。
3.引導孩子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模仿兒歌。
(1)老師:春天可以是什麽樣的書?孩子們可以用詩歌般優美的文字做出精美的春書。
(2)孩子們自由討論,通過模仿詩歌中的語言來描繪春天。鼓勵孩子大膽模仿詩歌。
(3)交流分享:請幾個孩子背誦自己的詩。
4.欣賞歌曲:春天在哪裏?鼓勵孩子以後繼續用其他方式表達對春天的感受,並與其他孩子分享。
我要從大班語言畢業了。第6課I .活動目標:
1.理解點擊的主要內容,感受重復和節奏的語言特點,掌握閱讀前的閱讀能力。
2.學習口語和書面語的對應關系,手眼協調用手指閱讀。
3、喜歡看繪本,願意模仿閱讀器裏的句型進行創作活動。
4.理解故事情節和故事中語言的重復特征。
5.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孩子說出圖片的內容。
二、活動準備:
1,繪本PPT。
2.有壹本“點擊”的繪本。
3.主圖卡壹套,剪刀學習工具壹把,白紙四套,各種反編卡。
三、活動過程:
1,展示剪刀,引出活動主題。
問:這是什麽?看到剪刀妳會想到什麽?剪刀剪東西的聲音是什麽?
引導點:鼓勵孩子大膽回答問題。
2.孩子獨立閱讀,初步感知故事的主要內容。
問題:誰在這本書裏?您說什麽?
引導點:引導孩子學會壹頁壹頁地翻頁,培養正確的閱讀姿勢。
3、老師和孩子* * *配合閱讀,掌握正確的圖片和文字語言信息。
分步提問:妳最喜歡哪壹頁?為什麽?
引導點:分段閱讀,加深孩子對繪本的理解,引導孩子掌握閱讀的重要內容,感受語言的重復性和節奏性特點。
4、再次集體閱讀,引導孩子全面掌握繪本內容。
指導要點:學會充分感知繪本中的畫面和文字語言信息。
5、孩子成群,模仿繪本。
引導點:鼓勵孩子大膽模仿繪本中的句型。
活動擴展:
1.把孩子做的“小書”放在科學區,鼓勵孩子在課間休息時繼續大膽抄寫,激發孩子講故事的欲望。
2.在語言區提供圖片素材,鼓勵孩子利用各種圖片按照壹定的句型進行大膽模仿,嘗試獨立制作繪本,與同伴合作分享創作書籍的樂趣。
活動反思在本次早期分享閱讀活動《卡卡》中,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融合了插圖和文字的魅力,以動態誇張的卡卡夫人的切割繩子為主線,展現了生活中幼兒熟悉的各種繩子與主人的碰撞,誘發了幼兒對各種繩子使用的好奇心,運用生動的語言和比喻,啟發幼兒生動地講述故事。通過幼兒自主閱讀、師生* *共讀、總結閱讀內容,為幼兒營造壹個規範、完整、自然、有意義的閱讀學習環境,既豐富了幼兒的口語體驗,使其感受到書面語的特點及其獨特的語言節奏風格,又形成了與書籍對話的體驗,養成了獨立運用口語體驗和思考書面語閱讀內容的習慣,幫助幼兒將閱讀內容與口語聯系起來,有效提高閱讀能力。這次活動培養了孩子和同齡人相互傾聽、取長補短的合作學習能力。還樹立了以孩子為學習主體的意識,給孩子壹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閱讀相同內容時,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圖片與同伴交流,並以自己的經驗解讀圖片,表現出孩子理解圖片和想法的天賦以及對書籍的熱愛。
附:故事《點擊》
“看看我的大剪刀。今天該剪什麽?”“這繩子真好,哢嚓壹聲就割斷了!”“不,不!妳不能割斷秋千上的繩子,Click太太,別開玩笑了!”“這繩子真好,哢嚓壹聲就割斷了!”“不,不!我不能剪辮子。Click太太,別逗了!”“這繩子真好,哢嚓壹聲就割斷了!”“不,不!妳不能割斷拴牛的繩子。Click太太,別逗了!”“這繩子真好,哢嚓壹聲就割斷了!”“不,不!妳不能割斷拴狗的繩子。別開玩笑了,哢嚓夫人!”“這繩子真好,哢嚓壹聲就割斷了!”“不,不!妳不能割斷綁船的纜繩。Click太太,別逗了!”“這繩子真好,哢嚓壹聲就割斷了!”“正好,正好!剪斷網繩,讓我逃走!”……
活動反映:
在這次早期的分享閱讀活動《卡卡》中,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融合了插圖和文字的魅力,以動態誇張的卡卡夫人剪繩為主線,展現了生活中幼兒熟悉的各種繩子與主人的碰撞,誘發幼兒對各種繩子使用的好奇心,啟發幼兒運用生動的語言和比喻生動地講述故事。通過幼兒自主閱讀、師生* *共讀、總結閱讀內容,為幼兒營造壹個規範、完整、自然、有意義的閱讀學習環境,既豐富了幼兒的口語體驗,使其感受到書面語的特點及其獨特的語言節奏風格,又形成了與書籍對話的體驗,養成了獨立運用口語體驗和思考書面語閱讀內容的習慣,幫助幼兒將閱讀內容與口語聯系起來,有效提高閱讀能力。這次活動培養了孩子和同齡人相互傾聽、取長補短的合作學習能力。還樹立了以孩子為學習主體的意識,給孩子壹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閱讀相同內容時,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圖片與同伴交流,並以自己的經驗解讀圖片,表現出孩子理解圖片和想法的天賦以及對書籍的熱愛。
我是大班語文畢業的。教案7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圖片,大膽說出妳想象中的搖籃和寶寶。
2.了解詩歌的內容,學習詩歌。
3.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
活動準備:
1.《搖籃》圖片、多媒體課件、輕音樂。
2.與詩的內容相匹配的圖片。
活動流程:
壹、開頭部分:圖片導入活動,激發興趣。
顯示搖籃的圖片
孩子們,妳們知道這是什麽嗎?這是幹什麽用的?
誰的床是搖籃?睡在裏面是什麽感覺?
二、基礎部分:學習詩歌,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
1,完整觀看課件圖片內容(無聲音),找出圖片中的搖籃。
睡在搖籃裏又軟又舒服。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像搖籃壹樣的東西。讓我們來看看。
妳認為什麽像搖籃?(孩子說老師貼了相應的“搖籃”)
2.完整欣賞這首詩(加上配音),驗證找到的搖籃是否正確。
3.四個搖籃裏的嬰兒是誰?(粘貼對應的“寶寶”)然後單頁或分段觀看視頻,老師和孩子壹起說童謠。
4.壹頁壹頁地聽視頻,然後說說寶寶是怎麽睡著的。
5.完全享受兒歌。
-這首兒歌叫什麽?
6.要求孩子動情地、完整地背誦兒歌。
——星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寶寶寶寶都睡著了,叫不醒。我們應該用什麽樣的聲音來背誦它們?(聲音好聽)
7.這首兒歌有哪些相似之處?
他們都有搖籃。和最後壹句壹樣,都睡著了。
第三,結語部分
看電子資源的圖片,嘗試寫詩。
我要從大班語言畢業了。第8課活動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感受優美的語言,掌握詩中的動詞:搖曳、歌唱、睡眠。
2.感受世界,理解詩歌內容,繼續作曲。
活動準備:
掛圖,頭飾
活動流程:
首先,開始部分
今天,老師給孩子們帶來了壹些美麗的圖片。妳想看看他們嗎?
請仔細觀察圖片都畫了什麽!
二、基礎部分
1.展示掛圖“第壹張圖”,引導孩子觀察,啟發他們想象“藍天很大,像搖籃,而星星很小,像嬰兒”
欣賞這首詩的第壹段。
2.依次看下面三張圖,依次欣賞詩的第二、三、四段。
3.完整欣賞這首詩,並說明如何欣賞。孩子們可以張開嘴壹起說。
讓孩子根據自己理解的詩歌內容創造自己的動作。
問孩子:“這首詩好聽嗎?妳喜歡嗎?妳聽了這麽美的詩有什麽感受?”
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感受,比如安靜、舒適、溫暖。
4.讓孩子閉上眼睛。老師背詩。是讓孩子邊聽邊想象的場景。
5.問題解釋:(1)解釋詩歌。把自然界中相關的事物比作搖籃,把小的比作嬰兒。
(2)“藍天真的會晃動嗎?花園真的會晃動嗎?但是,詩歌讓他們說他們可以像我們壹樣行動,所以聽起來特別自覺。”(滲透類比)
6.給這首詩起個好聽的名字。
第三,結語部分
組織孩子分組討論,思考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相關的東西,壹大壹小,可以比作搖籃和嬰兒。
(老師分組指導,用圖片啟發孩子,如:河流是搖籃,蝌蚪是嬰兒。樹是搖籃,樹葉是嬰兒,等等。
我是大班語文畢業的。教案9活動目標:
1,能大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發展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體驗交流的樂趣。
3.了解雨傘的用途和用法,拓展孩子對雨傘的想象和體驗。
活動準備:
1.在活動室整理各種雨傘。
2、下雨的音效;課件。
活動流程:
1,營造對話情境。
引導孩子聽雨的聲音,談論下雨時該做什麽。
2.感知雨傘的多樣性。
(1)妳見過什麽樣的傘?
引導孩子在生活體驗中談論雨傘的大小、顏色、功能和用途。
(2)讓孩子在活動室觀察雨傘,找壹把喜歡的雨傘打開,和朋友對話:妳是怎麽打開雨傘的?妳想用雨傘做什麽?
(3)孩子可以暢所欲言。
3.通過課件拓展孩子的話題。
(1)邊看課件邊聊:還有哪些新奇的雨傘?妳喜歡哪把傘?為什麽?鼓勵孩子大膽說話。
(2)老師簡要總結:雨傘很漂亮,顏色和圖案很多,還有很多可愛的造型傘、折疊傘、自動傘。雨傘可以防曬、防雨、防風。
(3)拓展孩子對傘的想象:如果森林裏的小動物也有壹把傘,那會是什麽樣的傘?
4.遊戲:快樂太陽傘。結束活動。
我是大班語文畢業的。教學計劃10活動目標:
1.喜歡看圖講故事,在群體面前可以大膽的表達自己。
2.學會用適當的詞描述不同的表達和對話。
3.能夠完整、連貫、清晰地講述圖片內容。
活動準備:4張教學掛圖,7次兒童小組陳述。
活動流程:
壹、引入問題,激發孩子講圖的興趣。
簡介:有壹天,天氣很好。兔子和小動物們約好壹起在森林裏玩耍。走著走著,出事了。
二、展示前三張圖,老師會引導孩子整體觀察。
(1)引導幼兒帶著問題觀察圖片,學習動詞:蹬、跳、跳等。
提問:
1,誰先告訴我妳看到了什麽?
2.這是什麽地方?照片上是誰?發生了什麽事?
(2)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圖2和圖3,根據兔子神態的變化,引導幼兒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
1.兔子此時此刻是什麽表情?為什麽會有這種表情?
2.為什麽過不去?這個時候它會在想什麽?
(3)引導孩子根據圖片大膽猜測和表達,傳播孩子的思維。
老師:看,兔子這時是什麽表情?為什麽這麽開心?
老師:誰能猜出兔子想到了什麽?
(4)展示圖4,引導幼兒觀察細節,嘗試描述角色的表情和對話。
提問:
1.兔子想到了什麽?它看起來像什麽?妳在哪裏看到的?
2.兔子、長頸鹿、袋鼠現在是什麽表情?猜猜他們會說什麽?
第三,引導孩子完整連貫地說出四幅圖。
老師:現在,誰想先完整連貫地談談這四幅畫?
四、幼兒分組對話,自己編對話,與同伴分享。
老師:剛才,所有的孩子都仔細觀察,講得很好。現在請大家在群裏完整的說說這四張圖,和大家分享壹下故事,好嗎?在發言時,歐先生有三個要求:
(1)大家依次發言,其他人要認真聽。
(2)大聲地、完整地、連貫地說話,讓別人聽得懂。
(3)說話的時候也要用剛學過的好聽的詞,小動物的心智思維和它們的對話。
第五,註重分享故事。
老師:“誰願意和妳分享妳的故事?”
活動反映: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是口語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要給孩子創造壹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流環境,鼓勵和支持孩子與大人、同齡人交流,讓孩子想說話、敢說話、喜歡說話並得到積極的回應。兒童語言學習要引導兒童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自然發展對詞語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