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秦朝的醫生社會地位高嗎?

秦朝的醫生社會地位高嗎?

醫生的社會地位因社會不同而異,受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和制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制度、社會主導意識形態,尤其是統治者對醫學和醫生的態度。醫生社會地位的變化對醫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試圖從以上幾個方面來說明中國古代醫生社會地位的變化,進而探討和分析其對中醫發展的影響,以便我們今天以史為鑒。

壹、夏——西周

在人類階級社會早期,在醫學發展之前,由於生產力發展有限,人們對自然的科學認識不足,反抗手段有限,所以對於各種疾病只能主要向神靈求助,所以這壹時期是巫醫主導、巫術盛行的歷史階段。但巫醫不是專職醫生,仍屬於“巫醫”範疇。

這壹時期巫術盛行,神秘主義的空氣像迷霧壹樣籠罩著整個社會。作為壹名專門從事祈禱和祭祀的女巫,他代表奴隸主的利益行事,通過占蔔、吉祥、祭祀等活動影響國家大事,形成了壹支特殊的政治力量,在社會中具有極其突出的地位。在長期的祈禱和祭祀活動中,有的從民間吸收了壹些醫療經驗和知識,以能與鬼神溝通的態度迷信待人,給醫療活動披上了神秘的外衣,造成了醫巫混雜的假象。這部分女巫就是所謂的巫醫,是早期醫生的先驅。在當時沒有專職醫生的條件下,巫醫在整個社會的醫療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

雖然這壹時期巫醫主要以女巫而非醫生的身份出現在社會上,但他們畢竟是人類社會的早期知識分子。他們憑借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文化知識,能夠集中自己最初的醫療活動和知識,進行神秘的思考,記錄壹些有效的醫療經驗和藥物,並將其系統化,從而使後來的醫學有可能擺脫巫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比如有“古巫書”之稱的《山海經》,是巫術中的經典[1],卻記載了大量的藥學知識,準確描述了壹些藥物的起源、性能和功效。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醫學藥方,書中有許多巫醫治病的藥方。眾所周知,甲骨文中有很多關於疾病的記載。如果沒有巫醫對醫藥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並記錄在《山海經》等相關文獻中,古代醫藥知識能夠流傳後世是不可想象的。在當時的條件下,巫醫的職責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我們壹方面要肯定巫醫對醫學發展的積極影響,但不能全盤否定。

二、春秋時期——西漢初期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經歷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由於生產力的提高,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分工的進壹步擴大,各行各業越來越專業化,醫學開始從巫術中分離出來,社會上出現了壹些專職醫生行醫濟世。《周禮》在春秋時期就把“武主”列為官吏,而醫生則歸“天官諸宰”管轄。從那以後,醫生和女巫就分開了。

與殷(西)周時期披著神秘外衣的巫醫相比,這壹時期的醫生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已不再發揮重要作用,地位下降。但在當時,知識主要被貴族統治階級壟斷,醫學知識分子——醫生的地位自然不同於當時的普通人,但他們屬於“學者”階層,在社會上仍有相當的地位[2],受到社會的重視。比如,大夫扁鵲到了虢國,虢國的國君在宮門迎接他,稱他為“先生”;經過齊國後,齊歡侯爵把他作為貴賓對待。在當時,即使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也更重視醫生這個職業。"壹個沒有毅力的人不可能成為巫醫(醫生)."

雖然醫生的社會地位難以與早期巫醫相比,但畢竟醫學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擺脫了巫術的束縛。醫生可以光明正大的從事醫療活動,總結經驗,完善理論。此外,各諸侯國出於自身統治的需要,積極廣納賢才,廣納各類人才。當時醫生作為壹類學者,也受到各國君主的待遇,活動相對自由。比如扁鵲周遊列國,在齊國、趙國、秦國、周國行醫,根據各地人民的需要,成為不同專科的醫生;醫生的醫療保健和醫療保健分別前往晉國為晉和治病。這壹時期諸侯割據,政治上四分五裂,諸子百家爭鳴,學術民主氛圍濃厚。醫生的自由流動壹方面使各國人民在遭受疾病時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治療,同時由於戰爭和疫情的頻繁,也為各個交戰國的醫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領域,豐富了他們的臨床實踐。另壹方面,醫生的自由流動也有利於醫學的交流和提高。醫生,不論職位高低,尤其是在經濟文化發達的諸侯國,都能吸收當時最先進的思想和技術,應用於醫學領域,從而推動醫學的發展和進步。陰陽五行等中醫哲學在這壹時期被應用於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

秦朝時,秦始皇為追求長生不老,寵信方士(包括此時的醫生),焚書坑儒,“凡敢藏詩、藏書、藏百種語言者,必知之,焚之;...《醫書·占蔔種樹》,醫書不被燒毀,避免了這場文化浩劫中不必要的損失,使醫學得以持續健康發展。

西漢初期,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的影響,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的破壞。為了恢復社會生產的發展,統治者不得不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了穩定社會穩定,政府非常重視育嬰、養老、穩定民生,醫生的社會地位也相應提高。朝廷經常召見私人醫生,咨詢藥物和療效。漢文帝有壹次召見當時的名醫淳於髡,詳細詢問了他的醫學學習、疾病診治以及帶徒弟的具體細節。淳於易壹壹回答了他們。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些內容?《扁鵲·臧宮列傳》留下了我國現存最早的病歷——《診斷書》。

三、西漢中期——唐五代

西漢中期是封建社會的鞏固和發展時期。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和統治者前所未有的經濟政治政策,特別是漢武帝時期,封建社會的“士農工商”秩序也已經定型。自孔子倡導私學以來,學術文化開始走向民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學在官”的壟斷被徹底打破,普通人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醫生因為醫學知識的技術性,已經完全被視為“工作”,醫術也被歸為季芳之類(韓曙?藝術和文學”)。醫生的地位從原來的學者階層下降到了“工人”階層。這壹時期更重要的是,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被打破,儒學獲得了主導地位。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以儒家大壹統的思想指導政治,將《詩》、《書》、《禮》、《易經》、《春秋》等五經作為儒家經典,是封建士人的必讀之作。選官主要來自儒生,儒家思想逐漸發展,儒家思想成為此後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儒家重視人文倫理知識,輕視科學技術。儒家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治國平天下”是知識分子最重要的,所以要“學官”,必須讀完書出來當官。對於知識分子來說,做官是唯壹的正道,其他的則被視為離經叛道,所學的壹切都統壹在儒家經典的範圍內。“治民”是基礎,“治事”是目的;“重道輕器”忽視自然科學技術,醫學等具有科學認識價值的知識被認為是“小技”“方術”。醫生作為壹種職業,和其他勞動性質的職業壹樣,受到歧視,醫生的社會地位比以前大大下降。

這樣做的後果是,人們羞於行醫,甚至以行醫為恥,使得許多知識分子在可能的時候,因為社會壓力和心理影響而對行醫望而卻步,這必然使醫學在傳承和發展中失去許多優秀人才;另外,很容易讓很多統治者歧視醫學,甚至破壞醫學,從而在壹定程度上影響醫學的正常發展。比如東漢名醫華佗,即使在醫術絕倫、名揚天下的情況下,也後悔為自己行醫。“他也懂幾部經典”,“但是,作為壹個學者,他常常因看病而後悔自己。”後來因為不想當曹操的大夫,得罪了政客,被關進了監獄。當於迅以“技實用,人命攸關,宜遏制之”為華佗求情時,誰知這位歷史上有“任人唯賢”之名、重視人才的統治者竟然說:“妳放心,天下不會有這種鼠輩!”最終壹代名醫慘遭殺害,使其著作流傳天下,外科名方——“麻沸散”從此失傳,令後世醫家深感遺憾。同時,另壹位名醫張仲景對中醫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那時候所謂的正史壹個字都沒有。“論者推之為中醫聖人,而葉凡《後漢書》未作仲景傳,故君子有遺憾。”[4]我們也可以想象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

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許多精通醫學的士大夫和壹些醫家,但他們中有相當壹部分人只是把醫學知識當作自己生存的工具,大多數人並不想用它來治療普通病人。比如東晉士大夫殷浩,他是當時的談資領袖,精於經學和經典。但是,他拒絕為初級職員看病。有壹次,壹個初級職員的母親病了,找他看病,直到磕頭流血。等病人治好了,就把自己的藥方燒了,免得人家又把它當醫生了。這說明當時士大夫學醫是為了自己,拒絕為人。同時也反映出當時醫生的地位並不是很高[5]。

更值得壹提的是唐朝。壹方面,唐朝完善了隋朝的科舉制度,大開仕途之門,令士子趨之若鶩,焚香繼位,以求壹職;另壹方面,唐代最高統治者大多喜歡詩歌,這進壹步影響了儒生和文人階層,唐代文學藝術的極度繁榮也與此不無關系。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重視醫學,甚至鄙視它。“每壹步,占蔔,相面,醫術,機巧,都是本事,而且……小人也能做到……所以前聖人不思教。”[6]當時的文學大師韓愈說得更直白,“巫醫是音樂家,努力的人是君子所不齒的。”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以文學聞名,才華橫溢。學醫後,史書將他歸為“季芳”,但他並沒有進入儒林。朱對此感到非常遺憾,他說:“繆斯是唐朝的壹位著名學者,因為他懂醫學,所以被貶為壹個技能流。太可惜了!”[7]僅博士進入“另壹本書”這壹項,就足以讓很多原本願意成為博士的儒生望而卻步。難怪宋代醫學家高寶衡感嘆:“我惜唐靈烈所列之藥,而付之,惟薦昆先生不言”[8]。正是由於統治階級的歧視態度,導致了醫生的社會地位低下,以至於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以朝野中以醫術為恥的學者之名,為求生育之道、治病之術,而要教子女背短文、作小策,卻是不合格的”[9]。這也導致了這壹時期的醫學人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學術造詣上,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上,都無法與當代科學文化其他領域的空前繁榮相提並論。當天,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第四,宋元時期

宋代重要的政治變革是文官統治的發展,重視對士人的培養和選拔,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較前朝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壹時期,最高統治者對醫學感興趣,非常重視。比如北宋的九個皇帝中,至少有五個通曉醫學。宋太祖本人學醫,親自用艾灸治療弟弟趙光義的背部[10];宋太宗·趙光義在登基前就註重自己的醫術,收集了壹千多個名方。他稱帝後,動員醫官編纂了壹部100卷的方書,名為《太平盛慧芳》,並做了禦序[11]。宋真宗、宋徽宗等。還親自為醫書作序,宋徽宗還以自己的名義(實際是醫官)撰寫出版了《生肌經》[12]。北宋167年的歷史上,有10部中央雕琢的大型醫書,每次都有壹部或幾部重要的醫學專著在世界上出版,成為優秀的醫書。宋代在通過科舉選官的同時,也重視醫官的選拔和任用,導致了壹段時期醫官俸祿過高。後人從這壹時期開始稱醫生為“大夫”、“博士”。現代醫學史家謝觀說:“中國沒有壹個人比宋更重視醫學。”

由於統治者重視和提倡醫學,學者認識和了解醫學成為壹種時尚,“儒醫”之名就出現在這壹時期。醫生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了。人們並不認為懂得行醫是可恥的,而是認為醫學是仁者之術,是儒家之事。“對待壹個國家和壹個人的原則是壹樣的”,“如果不是好醫生,就是好醫生”。大批儒生滲透到醫學領域,湧現出壹代又壹代儒生,明顯提高了醫療隊伍的素質,促進了醫療從業人員知識結構的更新和醫學研究的效率,對醫學理論的發展和臨床經驗的總結與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蒙元統治者出於統治的需要,非常重視醫學。憲宗(孟戈)登基,英明神武。皇帝居然問儒學像什麽藥[13]。這從壹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醫學的地位。"其他人因他們的言行和藥物而受到光的青睞."[14]在統壹全國的過程中,蒙古士兵攻城掠地,屠殺得很慘,但並沒有殺死工匠,而是將其俘虜為奴,醫生視其為工匠,以免死亡。元世祖致遠十三年二月,江南被平定。在聖旨中,下令搜羅“貴族儒、醫、僧、道、蔔、隱居山林的名士”[15],以為統治階級服役,醫生也用。袁統壹全國後,實行殘酷的種族歧視和階級壓迫,將各族人民分為四等,漢人和南方人居於後兩等。在社會上,人們按職業分為十等,即壹官二官三僧四道士五博士六工七獵人八工匠九儒者十乞丐[16]。醫生在第五位,在儒家之上。“但是,當時官位差異很多,官位沒有定制。學校出身者,有國子監學,……有醫學”[17],隨時可以選拔醫生為官,由此可見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另壹方面也反映了元代知識分子地位的壹落千丈。元初,科舉制度壹度被廢棄,延續了近80年。因為社會地位的變化,他們中有相當壹部分人轉而投身於醫學,這就是所謂的“仁”。專門從事醫學的知識分子的增加,使儒家醫學更加發展和鞏固,並影響了後世。

五、明清(鴉片戰爭前)

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兩個朝代,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腐朽的統治地位,空前加強了政治、思想、文化的專制,走向極端。為了加強意識形態控制,在文化和學術上采取壹系列措施約束人們的言行。這壹時期的科舉制度更加完備,選士有八股文,考試以四書五經為主,士也在此基礎上研究經典。這種僵化的學術傳統吸收了當時無數最優秀的學者,浪費了他們的才華和精力;而“離經叛道”,思想有點“順聖學義”,即統治者給予其個人乃至家庭的嚴厲懲罰,輕則肉體,重則種族滅絕。“夫為藝人術士,匪可攀道德道”(明史)如醫學科技,皆被視為“奇技淫巧”、“小路”而加以限制和打擊。

明朝繼承了元朝的工匠制度。元朝時,醫生受到統治者的寵愛,所以免於打雜,每年只交三兩銀子醫藥費[18]。明代醫生除了壹些雜職外,不能免官稅[19]。再比如太原醫院的醫職,元朝最高官階是正二品;明代太醫院最高等級在建國初降為正三品,後降為正五品[20]。清朝基本沿襲了明朝的禦院制度,對醫學的歧視態度比明朝更甚。比如下令“永遠停止帝國醫院針灸”,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針灸療法的發展;清代江西巡撫裴曾說,“...醫生經常偽造他們的技術來迷惑人們。雖然不是邪教,但在適當的時候應該嚴懲。”當時雍正帝是“深為景仰”的,可見他對醫學博士的態度[21]。

這壹時期,很多醫生原本並不是主動或自願從醫,而是因為學經走仕途之路受挫而被迫投身醫學,就連明代最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也不例外。他的父親李顏穩是當地的名醫,但由於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較低,他不希望李時珍再以行醫為業,想讓李時珍走科舉之路進入仕途。李時珍14歲進士,後三次進士未果。23歲後,他不得不放棄再次參加科舉考試,決定跟隨父親學醫。

當時社會上壹些達官顯貴“驕奢淫逸,以官服醫,而漠視醫者為工,家中有病人,故促其調治,使之與生俱來的權力與責任”[22],使醫者的社會地位得不到尊重,進而使醫者本人及其家屬在行醫中自卑,甚至對自己的醫術諱莫如深。如清代名醫薛雪,擅長治療濕熱,著有《辨濕熱》等醫書,為溫病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他死後,孫子為他寫了墓誌銘,總結了乃祖的壹生,卻“只字未提醫學”,反而把他放在了理學之流。當時著名作家袁枚看後義憤填膺。他認為這是“舍魔去臭”,寫了壹篇文章反駁。試想,在這樣壹個鉆經學、走仕途思想占主導地位,醫生社會地位低下、受人鄙視的環境下,有多少優秀的知識分子主動從事醫學?即使妳是搞醫學的,人們也大多把它當成壹種養家糊口,靠自己生存的技能,很少把它當成壹門科學。這些無疑對醫學的發展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