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壹歷史考試知識點匯總1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
王位世襲制取代了退位制;
參與決策的湘、清士人,負責祭祀占蔔、記錄朝代大事的占蔔師,掌管軍權的教師。
地點:
侯與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對西周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產生了直接影響。
皇位世襲制保護私有制,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前提:當時生產力水平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鞏固統治,保衛皇室。
封存範圍:皇族、英雄、古代帝王後裔。
被封鎖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跟隨作戰,朝貢朝覲在貴族統治階級內部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皇帝——諸侯——卿大夫——書生。
3.影響:
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當地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了周朝皇族捧月的政治格局。
負面影響:西周晚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
結果:分封制在西周晚期被破壞。春秋崩;從戰國到秦朝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郡縣制(直接原因:諸侯國太強大;根本原因:井場系統的崩潰)
4.西周的宗法制度;
目的:為了強化分封制所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利、財產、土地繼承等方面的矛盾,西周實行了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度,既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
內容:以父系血緣關系維護政治等級制度,鞏固國家政治制度。
特點:長子繼承制
影響: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安定團結。
高壹歷史考試知識點歸納二。
壹、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
東周(公元前770-256年)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東周結束於公元前256年)。
第二,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壹)背景:皇室的衰落
(2)目的:爭奪土地和人口。
③齊桓公的霸權(公元前7世紀中期和早期)
1.條件:(1)真氣充沛。(2)關中改革。(3)尊王抗洋。
2.工藝:北方帝王易帝,南方楚人。
3.標誌:葵湧協會。
④楚謹爭霸(公元前7世紀末至公元前6世紀初)。
1.晉文公主導: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
2.楚莊王的霸權:公元前6世紀初。
(5)吳越爭霸:吳王闔閭(長江下遊),越王勾踐(錢塘江)。
(6)評估
1.自然:不公。
2.影響:進步:有利於統壹;便利地主階級勢力的發展;促進民族融合。
第三,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
(壹)戰國形勢的形成
1.三族(魏)分入晉。
2.田代代(江)齊。
(2)之後
1.齊威爭奪霸權(公元前4世紀中葉)。
經過桂陵之戰和馬嶺之戰,魏國的力量被大大削弱。
2.秦國稱霸。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無力與秦國抗衡。
第四,民族融合
1.民族:華夏,北方:東湖,匈奴;西:榮;南:嶽。
2.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
3.結果:為秦建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高三歷史考試知識點歸納
義和團運動的直接原因是德國占領膠州灣,進壹步壓迫山東人民。
義和團運動的口號:“助清滅洋”
“助清滅洋”的口號是愛國的,反映了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義和團運動針對的是外來侵略。但是,這個口號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於爭取官兵,但容易使群眾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可以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反帝鬥爭,但帶有普遍性和排他性的色彩。
《辛醜條約》的影響;
巨額賠償是列強對中國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勒索;為了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百姓,使百姓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蕭條。
在北京設立的“使館圈”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出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
根據條約規定,清朝官員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進壹步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兇。
外交部的設立使清政府更容易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願實施賣國外交政策。
《辛醜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壹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除了向中國勒索錢財,還重新建立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繼續充當他們在中國的代理人。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辛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高壹歷史考試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高壹歷史知識點歸納百科
★高中歷史考試必備知識點總結
★高壹歷史壹個必修知識點的歸納。
★人教版高中壹年級必修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壹歷史壹個必修知識點的總結。
★高壹歷史必考、常考的知識點。
★高壹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高壹歷史的壹個必修知識點整理總結。
★高壹歷史必修知識點整理。
★高壹歷史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