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範大學近期掀起的國學熱潮,讓弘揚傳統文化再次成為該校的熱門話題。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壹方面贊嘆不已,另壹方面又感到迷茫:傳統文化的未來究竟如何?當代大學生應該用什麽樣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些寶貴財富?以下是江西師範大學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看法的系列調查,或許能給我們壹些收獲和啟示。傳統藝術,路在何方?
任何文化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載體,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它的重要載體是傳統藝術,在問卷中,當我們問到對書法、國畫、民族樂器等傳統藝術的掌握情況時,92%的同學回答學過壹點皮毛或者完全不懂。這時候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在壹定程度上代表國家整體素質的大學生,在面對內涵豐富的傳統藝術時,表現得如此近乎無知?
精致美麗的傳統藝術曾經滿足了老百姓對美的追求,在漫長的歷史中找到了生長的土壤。人們在接受和學習傳統藝術的同時,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臺,也為傳統文化的發展註入了動力。
然而如今,在這個充滿流行和競爭的時代,時尚快感取代了人們對傳統的需求。更多的時候,傳統文化只是在理想層面發揮了壹點點作用,更多的人還在幻想它應該在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現實生活中,傳統離我們漸行漸遠,人們忙於各種娛樂和生存,對傳統藝術關註甚少,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至少有654.38+10萬項,但每天都在減少。
“課程太多,壓力大,沒時間讀書”,成為阻礙大家讀書的重要原因。如果妳占用大量的時間去研究這些作品,必然會影響妳的專業課學習。然而,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適當的閱讀和學習可以開闊我們的思路,促進專業課的學習。
“跟我所學的東西和我未來的發展方向沒有關系。”很多同學認為自己的專業(尤其是工科和理科)與古代經典和歷史的子集在很多方面沒有共同之處,讀古代經典會成為壹種負擔。事實上,經典和歷史的子集是廣泛而深刻的,其中儒家思想和其他精華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意見,或者說觀點,可以指導我們更好地處理矛盾。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需要經典中提出的品格和精神。
“我不太喜歡這些東西。他們太無聊、乏味、沒有創新。”在第壹次閱讀和接受它們的時候,很多人會對它們產生誤解,認為它們是不可改變的、過時的。但那些畢竟都是前人總結出來的,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了風浪的考驗,流傳到今天。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批判和繼承。
現在的人很少主動學習傳統藝術,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傳統藝術本身和普通人還是有壹定差距的。整個社會提供給人們學習傳統藝術的機會越來越少,我們在大學、中小學的校園裏也很少有機會接觸這樣的傳統藝術。在綜合素質比較強的大學生中,傳統藝術還是很欠缺的,預計調查中的數據會出現。
目前,國家已經重視加強對傳統藝術的宣傳。自2008年2月起,“京劇進中小學課程”項目開始實施。到2009年7月,該項目將在北京、天津等10個省市完成。屆時還應開展中國畫、書法、民族樂器等其他傳統藝術的推廣工作。現在,我們校園裏很少有學生能把毛筆字寫得很漂亮,畫出壹幅漂亮的國畫。保護和弘揚傳統藝術刻不容緩。
參與今年兩會提案的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說:“我們的現代化太快了,我們的各種文化、地球的文化都快沒了,轉瞬即逝,讓妳心疼。”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在今年提出了這個提案,旨在呼籲民眾和政府重視傳統文化,不要讓這些黃金藝術消失,要熱情地把我們的文化建設成我們新的長城,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
中國古典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承載著壹個民族的精髓。作為中國人和當代大學生,我們肩負著民族復興的使命,我們必須尊重和借鑒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是僅僅基於自己的愛好。
如何發展傳統文化?
妳眼中的傳統文化應該是什麽樣子:a .陳舊僵化b .過時c .與時俱進d .需要不斷更新變化e .可有可無f .什麽是我們當代發展所必需的是江西師範大學最近發給大學生的問卷中的壹個題目。調查結果顯示,選擇A、B、C、D、E、F的比例依次為3%和65438+。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大約有50%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傳統文化有很多缺點,不那麽完美,所以他們認為傳統文化應該不斷更新和改變。但也有相當壹部分學生(30%)認為傳統文化已經與時俱進。他們認為今天的傳統文化緊跟時代潮流,在不斷完善和發展。另外,18%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是我們當今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是我們不應該孤立的壹部分。
總體調查結果顯示,傳統文化在當代發展中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對我國大學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甚至到了現在,很多人認為學習傳統文化沒有用,積極追求西方、韓國等外國的潮流文化,有的甚至逐漸對其漠不關心。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多。雖然他們認為它對我們有很大的作用,但由於自身的局限性,他們仍然不能像學習英語壹樣學習它。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麽辦?
“這需要學校和我們自己多加重視。對於那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學校要創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條件,培養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要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了解傳統文化的內容,全民行動起來,把學習傳統文化作為壹種習慣。媒體也要加強宣傳,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以全新的面貌呈現給我們。這樣,傳統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才能發揚我們的優秀傳統和民族精華。”調查過程中,壹位同學建議。
根據問卷調查,75%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在當前的中國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另外25%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具有壹些功能。96%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古代哲學家的思想,他們會主動學習。可見,人們普遍認同傳統文化,基本認可傳統文化中促進國家建設和個人發展的積極因素。當被問及對經典和歷史子集的態度時,答案並沒有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那麽集中。相對而言,“偶爾閱讀”是選擇最多的,其次是“敬而遠之”。
很多人在采訪中聽到經史子集的時候,就把它等同於“死板、過時、落伍”之類的詞匯,甚至說“沒聽說過”。
在這裏,同學們也為學校在傳統文化的推廣和普及方面提供了很多思路和建議,主要是兩個方面:壹是要將傳統文化與當下社會相結合,在傳統文化中去粗取精後,將現代元素和新的價值觀融入當下的日常生活中。二是加強宣傳。具體來說,可以多開設這方面的課程和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知識競賽,也可以多舉辦讀書會和交流會。學校廣播站和校報也可以增加關於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多同學表示,《百家講壇》這種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講述方式,值得在大眾的宣傳普及中學習。以下是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三門課程:
第壹場
魏壹大廈W4208,65438+3月6日下午09。
得知周六晚上國學課有課,記者來到現場體驗采訪。晚上七點開始上課,六點半學生壹個接壹個走進教室。讓記者感到十分不解的是,除了這本教科書《易經》之外,他們每個人手裏都拿著許多未開封的牙簽!
剛到七點,壹個出乎意料的年輕男老師拎著黑色公文包進來了。他就是當年的班主任許闖。
這節課講的是第九章《大衍之數》。首先,老師拿著它,然後學生們齊聲朗讀。“大燕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之九。分兩個,壹個像兩個,壹個像三個,壹個像四個。像閏才奇怪,五歲就像閏……”讀書聲響起,學生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看書了,興奮不已。
然後,徐老師對文章進行講解,乍壹看沒有意義的句子在老師的簡單講解、典故和各種比喻下變得很有意思。本文古人利用乾坤數與四季的相關性計算出五千年前壹年有360天,計算出的世界物質數與今天的科學結論相當接近,讓同學們大吃壹驚。
終於,我等到了牙簽“出場”。原來牙簽是用來代替蓍草占蔔的。學生們熱情高漲,在老師的示範下開始工作。雖然“六爻合壹爻”的程序很復雜,但大家都非常認真、準確地完成了。接著,徐老師詳細講解了微積分中的規律和占蔔的方法。徐老師告訴我們,他小的時候喜歡“玩棍子和棍子”,所以對它非常感興趣。後來他慢慢發現,其實很多人對國學有誤解。以《易經》為例。易經被稱為六經(詩、書、禮、樂、易經、春秋)之首,它不僅僅是壹個“蔔”。易經可以看作是所有學科的基本理論模型,是所有後續哲學思想的源頭。通過易經,各門科學,無論是數學、天文、地理、文學、醫學等。,能從易經中找到相應的地方,也能根據易經的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在我們當代的社會環境中,易經仍然具有學習價值。
最後,徐老師送給同學們壹句話:“天健康,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德載物。”希望年輕壹代發揚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剛毅不屈、兼容並蓄的優良品德。
場景2
魏壹大廈W7208,2008年3月8日上午8點
08級傳播學院傳播課上,同學們做了“從傳播過程看傳統文化的傳播”的案例分析。全班分成幾個小組,每組5到6人,進行討論。大家都問“妳覺得誰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根據媒體的特點分析傳統文化的傳播”等壹系列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後每個小組寫壹份討論記錄,通過壹周的整理得出小組的總結。今天這節課是讓每個小組展示自己的討論結果,同學們各抒己見。“傳統文化包括民間手工藝,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在傳統文化的範圍之內。”“文學成就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那些名著就是最好的證明”...通過大家的意見,可以看到傳統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不僅僅是壹兩個方面。
本課還設計了“根據媒體分析傳統文化傳播”的問題。學生們都積極發言。“媒體傳播通常不深入、不全面,有些東西會帶來很多誤解,所以傳播效果會大打折扣。”“媒體往往傳播的是同樣的信息,對於傳統文化來說也是壹樣的,所以不會有很好的傳播效果。”“缺乏教育意義,娛樂性太強,所以傳統文化的傳播會很低俗。”
在“接受者接受傳統文化的心理及相應對策”問題上,有同學提出“接受者缺乏主動性,被動的交流可能是壹遍又壹遍的強行灌輸,所以要引導大家,提高大家接受傳統文化的興趣。”“中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太膚淺,認為是自己的就不會珍惜,所以這種自滿情緒必須克服。”
討論到最後,大家都認為這樣的活動“既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又結合了專業知識,收獲是雙重的。”
課後,袁老師說:“在課堂上學習傳統文化,是為了激發大家學習和靈活運用的熱情,同時達到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的目的。中國,韓國等國家都很熱衷於中國文化,日本人卻對這種現象有些冷漠,就是為了讓大家改變態度,看看其他國家是怎麽做的,再看看自己,才發現我們有很多不足!"
場景3
魏壹大廈W2202,19 pm,2008年4月6日
這是壹個不尋常的班級。有大二大三的學生,有大壹的學生,有專業課的學生,有國外專業課的學生。什麽課吸引大家?它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每周四晚上有來自文旅、美術、音樂、傳播等三個年級的80名學生激情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史...
本課程的老師是呂雯學院的曹克平先生。他對歷史有很多研究,尤其是考古學。今天,他要講的是中國詩歌發展史。曹老師給大家看了西班牙文化遺產的照片,講了古代西方文明,用壹首西班牙民歌引起大家的思考,讓我們發現其實很多時候中西文化是相通的,比如詩歌,甚至整個文學領域。
在《青花瓷》的背景音樂中,我們還隨著幻燈片欣賞了古代青瓷的代表,了解歌詞中的意境。關於詩歌的意象和意境,曹先生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是畫圖構成意象,意象的疊加就成了詩歌的意境。”
課上我們分析了《詩經》中的壹些片段,包括大家熟悉的賈簡。曹老師給出了不同人做的不同翻譯,並進行對比。大家聽了《蘭花》、《十送紅軍》、《牽手》等歌曲的歌詞,都采用了賦、比、興的方法,讓大家對《詩經》的語言有了更生動的理解。
“風雨”壹直是中國詩歌的關鍵詞。曹老師通過舉例說明了不同時期人物描寫的不同特點,同時得出壹個感覺“現在的人只能借鑒那些古詩,很難創造出新的特點。”
這門課通常會把音樂和畫面通過講解,同時通過很多比較,比如古代和現代,中國和西方,現實和理想等等。這也迎合了不同年級和專業的興趣和口味。
曹老師說:“掌握中國的傳統文化,要以豐富的知識內涵為基礎,因為只有有了知識背景,才能理解和思考。為什麽人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忽視?那是因為他們對人文不夠重視,甚至可能存在誤解。我們只有尊重前人,認識世界,延續優秀的精髓。同時要避免浮躁情緒,克服文言文障礙,讓主流精華延續,謙虛謹慎,同時遵循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論經典與歷史的子集
《經史子集》是中國古代學者對經典的分類。
“經”是指古代社會的政教教條、倫理道德規範,主要是儒家經典,包括十三部儒家經典:《周易》、《尚書》、《周立》、《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亮傳》。
《史》是壹部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分為正史、編年史、編年史背景與結局、他史雜史、詔書、傳記、史話、實錄、時令、地理、官職、政書、目錄、史評等15類。
《子》是壹部諸子百家、佛教的宗教著作,分為儒家、軍事家、法家、農民、醫生、天文算法、星象、藝術、各種記錄、雜書、小說家、佛教徒、道教徒十四類。
《集》是歷代壹位或多位作家的散文、駢文、詩歌、詞、散曲等作品的集合,分為楚辭、別集、詩評、詩詞五類。
註:以上分類依據清代《四Ku全書》。
關於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合稱四書五經,是中國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詩、書、禮、變、春秋”。在此之前,有壹部《樂記》,合稱《詩、書、禮、樂、變、春秋》。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是儒家學生的必讀之書。
經典書目推薦
朱自清的《說文解字》是壹部小而精的經學史,它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五經、四書,還包括歷史經典、哲人經典和詩歌經典。他的目的是讓年輕壹代了解整個傳統文化,培養通才。更重要的是,書中的語言極其通俗流暢,條理清晰,淺顯易懂,見解深刻,是壹本入門的好書。
聞壹多寫了許多論唐詩的文章。聞壹多先生不僅是壹位嚴謹的學者,也是壹位詩人。他在以詩人的眼光讀詩、研究詩人方面有很多傑出的想法。盡管有這些學術成就,但文章本身就是美文,尤其是初唐四傑,賈島,書籍,初唐李世民。他們的文字輕盈流暢,表情引人入勝,真的很精彩。
《詩詞鑒賞》、《曲阜》主編葉樹發、杜華平以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韻的鑒賞為主要內容,全面論述和介紹其人文精神、其分裂簡史、形式、表現方法、藝術風格、鑒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