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

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

1.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

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

誰發明了造紙術?長期以來,人們壹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蔡倫傳》的記載。

書上說:“自古以來,圖書契約多以竹簡為書契,帛書(即根據書寫需要裁制的帛書)為紙契。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

倫就是發明(發明)樹皮、麻頭、布。漁網是紙做的。

元興元年,奏之。皇帝擅長他能做的事,所以在世界上被稱為‘蔡侯紙’。"

因此,國內外後來的壹些著作把東漢蔡倫作為紙的發明者,並把他向漢和獻紙的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但自從1933,已故考古學家黃文璧在新疆羅淖爾發現壹張西漢中期的古紙後,對造紙術的發明有了不同的看法。

5月8日,1957,陜西省Xi市郊區灞橋磚瓦廠古墓內發現88張古紙。這堆古紙放在三面銅鏡下,很厚。雖然已經變成了碎片,但是邊緣還沒有完全腐爛。

這壹發現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認為此墓不會晚於漢武帝元壽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也可以大致確定灞橋紙的年代在公元前118年之前。

這個時間比蔡倫造紙的時間早了200多年。此外,1973年至1974年,甘肅漢居延遺址出土了兩張西漢晚期的麻紙。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在天水馬灘西漢古墓中發掘出壹幅地質圖。這張紙長5.5厘米,寬2.6厘米。這張新發現的西漢紙質地圖是目前最早的街道紙質實物。

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在西漢初年就發明了古代可以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另外,早在蔡倫之前的史書中就有壹些關於紙的記載。

比如《三個古人的老故事》曾經說過:太子劉威鼻子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壹個主意,要他再去見武帝時“用紙捂住鼻子”。

太子聽了江充的話,用紙捂住鼻子,進宮見明成祖。漢武帝大怒。

這幅畫發生在公元前91年。再比如《漢書》中的《趙皇後傳》,記載漢武寵妃趙的妹妹趙,在曹魏死後,想要宮女曹魏能,派人送來毒藥和“和體書”,逼迫曹魏自殺。

據董應韶說,“Hehoof”的意思是“薄紙”(後稱絲棉紙)。再比如後漢的《賈逵傳》。公元76年,皇帝命賈逵挑選20人講授《左傳》,“傳誦竹簡、紙經”。

以上關於紙的文獻都是早於公元105年,也就是蔡倫向漢和帝獻紙的年份。否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同誌認為“是西漢的勞動人民發明了造紙術。

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了西漢的造紙技術後,加以改進、發展和提高。雍皇帝時,方上命蔡倫以充足的人力物力,組織少府方上作坊,制作了壹批上輩子制作的精品紙,在元興元年奏響。推廣之後是‘天下自然用萬物’。"

這是辯論中的壹個觀點。另壹種意見堅持認為蔡倫是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理由是“根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紙的解釋,蔡倫之前的古代文獻中提到的紙都是用絲纖維制成的,實際上並不是紙,而是漂白絲綢的副產品。自古以來,壹張中國式的植物纖維紙都要經過切割、蒸煮、打漿、懸掛。

灞橋紙不是真紙。原因是“從外面看,紙張松散,紙面粗糙,厚薄差別很大。”

通過固體顯微鏡和掃描電鏡觀察,發現大部分纖維和纖維束較長,說明切割不良。它們是由纖維自然堆積而成,沒有經過切割、打漿等基本操作過程,不能算是真正的紙張。可能只是漚制紡織品的下腳料,比如亂七八糟。

由於古墓銅鏡下長期的內襯和鏡體重量的壓力,線頭等纖維的堆積呈片狀。除此之外,其余的西漢所謂古紙也是非常粗糙的,充其量只是紙的雛形。

蔡倫和他的工匠們在前人漂白和制造雛形紙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改進,將紙的生產從書寫用原料和技術轉移到壹個獨立的工業階段。誠然,“蔡倫紙”不會是蔡倫做出來的,但如果沒有他的“用心”,單靠方上工匠是做不出這種植物纖維紙的。

所以,即使在出土了胚胎紙的今天,把蔡倫平作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或代表仍然是正確的,有充分的歷史依據。另外,中國引用的《後漢書》中關於蔡倫造紙的記載,主要取自劉真《東漢歷史》。

劉真和蔡倫是同時代人,應該可信。從記載中可以看出,蔡侯的紙張不僅可以向皇帝進貢,還可以代替絲綢書寫,紙張質量必須達到壹定的水平。

也有學者認為,灞橋紙是否是西漢的產物值得進壹步研究。他們提出的理由是“在準確查明墓人的生活年代之前,很難對古代紙張的生產年代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學判斷。

更何況該墓擾動了土層,受到了外源擾動,不排除是後人帶入的可能;同樣是漢墓的昌馬王堆,完好無損,仿佛什麽都沒有發生過。墓主人有名字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那麽豐富,除了成千上萬的《簡愛》和絲織的古紙絹畫,卻沒有壹張麻紙。壹些研究者還認為,灞橋紙上有類似楷書的筆跡,這與新疆出土的東晉《三國誌》上的筆跡相似。基於此,灞橋紙可能是晉代的產物。

2.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

相傳造紙術是中國東漢時期(63-121)蔡倫發明的,但也有考古證據表明造紙術早已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開發者。

在中國,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東漢許慎在他的中國第壹部條理清晰、系統的字典《說文解字》中談到了“紙”的起源。

他說:“紙”來自於側部,即來自於絲的側面。" .

當時的紙主要是絹絲,和現在意義上的紙完全不壹樣。紙的發明、發展和傳播也經歷了壹個曲折的過程。

其他書寫載體主項:在紙出現之前,中國古代就有很多不同的書寫載體。甲骨指的是龜甲和獸骨(大多用牛的肩胛骨,大而平,容易雕刻),商代主要用於占蔔。

學者郭沫若認為,甲骨文至少需要65,438+0,500年才能達到成熟,因此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金,即各種金屬器皿,使用最廣泛的是青銅,即銅和錫的合金,也有少量的鐵、金、銀等,流傳於先秦時期。

當時,這些文字大多刻在鐘、鼎等禮器上,因此被稱為金文或。石頭:以石頭為基礎的文獻,包括碑文、石碑和摩崖石刻,從秦朝壹直使用到現代。

竹、木:切成薄片的竹片(木片),稱為竹簡(木簡),可以用來記錄文字,在先秦到三國兩晉時期廣泛使用。此外,還有寬木板作為書寫載體,稱為竹簡。

絲綢,壹種古老的貴族紡織品,由絲綢制成,質輕、柔軟、堅韌,是理想的書寫用品。但是產量小,價格貴,壹般人買不起。

馬王堆漢墓,出土於1972年,距今約公元前193年。裏面收藏了很多卷帛書,有歷史(如《春秋》)、哲學(如《老子》)、醫學(經絡、養生)等等。這是寶貴的人類遺產。【編者】紙的發展史1957安東郊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古紙,稱為灞橋紙。

這是中國古代發明的最早的紙。經鑒定,該紙由大麻和少量苧麻纖維制成。

制作工藝原始,質地粗糙,不好寫。造紙技術的革新者蔡倫,於永平末年入宮,在開國初年任小黃門(下等太監)。

漢和帝即位後,升任中常侍,參與策劃國家機密。蔡倫有真才實學,做官忠於職守。他屢次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並指出朝廷的得失。

後來,蔡倫擔任官令,監督宮廷用品的制作。人們認為,蔡倫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藝,並改進了當時的造紙技術。

據《後漢書·官員傳》記載,從古至今,書籍和文獻都是用竹簡書寫的。後來出現了質地柔軟的帛,但是用帛簡造紙成本很高,竹簡體積大,所以蔡倫想進行技術革新,用樹皮、破布、麻頭、漁網等便宜的東西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成本。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向皇帝報告了改進造紙術的成就。皇帝非常欣賞蔡倫的才能,把改進後的造紙技術推廣到各地。漢元帝興元年(114),朝廷封蔡倫為龍廷侯,所以人們後來稱紙為“蔡侯紙”。

[編者]資料[編者]古資料圖片:蔡侯紙。蔡侯紙【編者】原料采用桑白皮、構樹皮、三葉草、三葉草等植物為原料。【編者】造紙過程中,使用的輔助材料很多,最基本的就是蒸煮和漂白。

蒸煮助劑的作用是去除原料中的雜質,以獲得纖維;漂白助劑的作用是去除其中的色素。【編者】現代造紙材料的纖維來源於麻、棉、藤、桑皮、檀香皮、芙蓉皮、稻草、麥稭、竹子等。

【編輯】流程【編輯】在古代,參考右上圖,主要有五個步驟。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的造紙工業已經相當成熟,各工序專家各司其職,壹些造紙專用設備已經研制出來。

將竹子切碎,放入池塘中漂浮:將竹子切碎,放入池塘中浸泡,使纖維充分吸水。也可以加入樹皮、麻頭、舊漁網等植物原料搗碎。

煮黃夠火:將碎料煮至纖維分散,直至煮成漿。圖中可以看到,大鍋裏的碎料用大石頭壓著,有助於徹底沸騰。

將材料甩入簾中:待紙漿冷卻後,用平竹簾將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這壹步需要嫻熟的技巧,才能撈出厚度適中、分布均勻的紙膜。

蓋簾壓紙:將撈出的紙膜壹張壹張地折疊起來,用木板壓住,上面放上重石頭,把水壓出來。透火烘烤:將半幹紙膜貼在火邊晾幹,揭下即為成品。

[編者]現代科技突飛猛進,造紙過程已經機械化。【編者】磨木漿是利用機械研磨力獲得木質纖維,也稱機械漿,主要可分為普通機械漿、精制機械漿、熱機械漿等。

化學漿是用化學方法將纖維從木質素中分離出來,得到木質纖維,主要分為堿漿、亞硫酸鹽漿、硫酸鹽漿等。半化學漿是機械制漿和化學制漿方法的結合,可進壹步分為中性半化學漿、冷制漿和化學機械漿。

【編者】機械造紙工藝:將國際紙業的造紙廠制造的木材鋸成合適的尺寸後,進行剝皮工藝。圓木被放入壹個大鼓中,當鼓旋轉時,圓木相互摩擦以去除樹皮。掉落的樹皮將被用作鍋爐的燃料。去皮的原木將被切割成厚度為0.25英寸的方形木片、軟木木片和硬木木片。由於物理特性,木材被細小的纖維素纖維稱為木材。

3.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

蔡倫

造紙術早期,造紙的主要原料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以麻纖維為主,品種以苧麻、大麻為主。據說中國的棉花是東漢初與佛教同時從印度傳入的,後來用於紡織。當時用的樹皮主要是檀香和構樹(也就是構樹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年,中國就已經有了紙。最初的紙是用大麻纖維或大麻織物制成的。由於造紙尚處於初級階段,工藝簡單,制成的紙張質地粗糙,松散的纖維束較多,表面不光滑,不適合書寫。壹般只用於包裝。直到東漢和漢武帝時期,經過蔡倫的改進,形成了壹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步驟:第壹是原料的分離,即將原料用浸泡或蒸煮的方法在堿性溶液中脫膠,分散成纖維;二是打漿,即采用切搗的方式切斷纖維,掃成漿;第三種是造紙,即將紙漿通過滲水制成漿料,然後用撈紙機(墊)將紙漿撈起來,使紙漿在撈紙機上交織成薄濕紙;第四種是烘幹,就是把濕紙烘幹或曬幹,拿下來就成了紙。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成熟,但這四步基本保持不變。即使到了現代,在濕法造紙的生產中,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的造紙方法仍然沒有根本的區別。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桑皮、藤皮用於造紙。到了隋代五代,竹子、檀皮、麥稭、稻稭也已作為造紙的原料,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其中,竹子在唐代的用途是

造紙

原料制成的竹紙標誌著造紙技術的重大突破。竹子的纖維質硬、脆、易斷,技術上很難處理。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到了唐代,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各種技術論文的產生奠定了技術基礎。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也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清代,除了普通紙,還有蠟紙、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畫、砑光紙等各種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壁紙、花紙等。使紙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紙的發明和發展也經歷了壹個曲折的過程。

誰發明了造紙術?

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

多年來,中國使用的教科書告訴人們,蔡倫在東漢時期就開始造紙了。但20世紀以來的幾項考古發現表明,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紙”,這兩種觀點引起了學術界40多年的爭論。日前,敦煌出土的大量古代紙張提供了壹個有力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紙。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依據來自後漢書。由於《後漢書》的作者對這壹事件記錄得非常清楚,而且《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地位,在沒有其他歷史文獻作為佐證的情況下,後人認定蔡倫在東漢發明了造紙術。

1957陜西出土西漢晚期灞橋紙,1974甘肅居延漢代亭子舊址出土金冠紙,1978陜西扶風中煙村西漢窯出土中煙紙。這些考古發現使得學術界對蔡倫的造紙術觀點提出異議。有專家認為,經過考證,這些紙都是早於東漢時期的,所以可以說在蔡倫之前中國就有紙了,蔡倫應該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另壹組專家質疑這些紙張出土的墓葬或遺址的年代,以及它們是否是真紙。他們認為,我國雖然在西漢就已經制造出植物纖維紙,但紙張粗糙,結構松散,造紙技術處於初級階段。蔡倫在造紙方面進行了重大創新,大大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成為今天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紙。因此,有專家指出,蔡倫為中國和世界紙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即使他不是造紙第壹人,也可以算是造紙術的發明者。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西漢古紙。與以往考古發現不同的是,此次出土的古紙質量上乘,紙張平整光滑,質地輕薄柔軟,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均用細墨線繪制。據專家考證,古代紙張的這個“生日”是在西漢初年,比東漢蔡倫的造紙歷史早了300多年。因此,這張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成為中國在西漢初期擁有優秀紙張的唯壹實物證據。

近日,甘肅敦煌玄泉家遺址考古研究又有重要發現。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雙全告訴記者,該遺址共出土紙質文獻和麻紙200余件,是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代紙張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竹簡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的漢武帝、昭帝和宣帝、元、成壹直到東漢初年到西晉。古紙的顏色和質地也有很多種,有黑粗、黑細、棕粗、白細、黃粗。從留在紙上的殘留物來看,這些古代的紙主要是用麻織物和細絲織品制成的,用來書寫文件、信件和包裹。何雙全說,敦煌出土的古紙數量之多、品種之多、時間跨度之大,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這些古代紙的發現不僅有力地證明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而且為中國研究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證據。

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當時在做什麽?

永平末年(75),入宮為宦官。先後任小黃門、中仆、尚芳齡、長樂仆。元元年(114),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陜西省洋縣龍亭鋪鎮),美食城三百座。蔡倫為人正直謹慎,關心國家利益。他曾經“嚴懲幾個違法者”,改變了時局。勤奮好學,專心做事。

永元四年(92),蔡倫利用為官之便,經常到鄉村作坊視察。當他看到蠶女繅絲後,竹竿上還留有壹層短毛絲,可以用來寫字,從而受到啟發。他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漁網等原材料。元興元年(105),他把造紙的過程和方法寫成奏章,連同植物纖維紙壹起上報漢和皇帝,受到他的極大贊揚,蔡倫的造紙技術很快就傳開了。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全國上下“無所不用其極”。

6.造紙術的發明者和發明時間

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

誰發明了造紙術?長期以來,人們壹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蔡倫傳》的記載。

書上說:“自古以來,圖書契約多以竹簡為書契,帛書(即根據書寫需要裁制的帛書)為紙契。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

倫就是發明(發明)樹皮、麻頭、布。漁網是紙做的。

元興元年,奏之。皇帝擅長他能做的事,所以在世界上被稱為‘蔡侯紙’。"

因此,國內外後來的壹些著作把東漢蔡倫作為紙的發明者,並把他向漢和獻紙的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但自從1933,已故考古學家黃文璧在新疆羅淖爾發現壹張西漢中期的古紙後,對造紙術的發明有了不同的看法。

5月8日,1957,陜西省Xi市郊區灞橋磚瓦廠古墓內發現88張古紙。這堆古紙放在三面銅鏡下,很厚。雖然已經變成了碎片,但是邊緣還沒有完全腐爛。

這壹發現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認為此墓不會晚於漢武帝元壽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也可以大致確定灞橋紙的年代在公元前118年之前。

這個時間比蔡倫造紙的時間早了200多年。此外,1973年至1974年,甘肅漢居延遺址出土了兩張西漢晚期的麻紙。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在天水馬灘西漢古墓中發掘出壹幅地質圖。這張紙長5.5厘米,寬2.6厘米。這張新發現的西漢紙質地圖是目前最早的街道紙質實物。

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在西漢初年就發明了古代可以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另外,早在蔡倫之前的史書中就有壹些關於紙的記載。

比如《三個古人的老故事》曾經說過:太子劉威鼻子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壹個主意,要他再去見武帝時“用紙捂住鼻子”。

太子聽了江充的話,用紙捂住鼻子,進宮見明成祖。漢武帝大怒。

這幅畫發生在公元前91年。再比如《漢書》中的《趙皇後傳》,記載漢武寵妃趙的妹妹趙,在曹魏死後,想要宮女曹魏能,派人送來毒藥和“和體書”,逼迫曹魏自殺。

據董應韶說,“Hehoof”的意思是“薄紙”(後稱絲棉紙)。再比如後漢的《賈逵傳》。公元76年,皇帝命賈逵挑選20人講授《左傳》,“傳誦竹簡、紙經”。

以上關於紙的文獻都是早於公元105年,也就是蔡倫向漢和帝獻紙的年份。否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同誌認為“是西漢的勞動人民發明了造紙術。

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了西漢的造紙技術後,加以改進、發展和提高。雍皇帝時,方上命蔡倫以充足的人力物力,組織少府方上作坊,制作了壹批上輩子制作的精品紙,在元興元年奏響。推廣之後是‘天下自然用萬物’。"

這是辯論中的壹個觀點。另壹種意見堅持認為蔡倫是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理由是“根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紙的解釋,蔡倫之前的古代文獻中提到的紙都是用絲纖維制成的,實際上並不是紙,而是漂白絲綢的副產品。自古以來,壹張中國式的植物纖維紙都要經過切割、蒸煮、打漿、懸掛。

灞橋紙不是真紙。原因是“從外面看,紙張松散,紙面粗糙,厚薄差別很大。”

通過固體顯微鏡和掃描電鏡觀察,發現大部分纖維和纖維束較長,說明切割不良。它們是由纖維自然堆積而成,沒有經過切割、打漿等基本操作過程,不能算是真正的紙張。可能只是漚制紡織品的下腳料,比如亂七八糟。

由於古墓銅鏡下長期的內襯和鏡體重量的壓力,線頭等纖維的堆積呈片狀。除此之外,其余的西漢所謂古紙也是非常粗糙的,充其量只是紙的雛形。

蔡倫和他的工匠們在前人漂白和制造雛形紙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改進,將紙的生產從書寫用原料和技術轉移到壹個獨立的工業階段。誠然,“蔡倫紙”不會是蔡倫做出來的,但如果沒有他的“用心”,單靠方上工匠是做不出這種植物纖維紙的。

所以,即使在出土了胚胎紙的今天,把蔡倫平作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或代表仍然是正確的,有充分的歷史依據。另外,中國引用的《後漢書》中關於蔡倫造紙的記載,主要取自劉真《東漢歷史》。

劉真和蔡倫是同時代人,應該可信。從記載中可以看出,蔡侯的紙張不僅可以向皇帝進貢,還可以代替絲綢書寫,紙張質量必須達到壹定的水平。

也有學者認為,灞橋紙是否是西漢的產物值得進壹步研究。他們提出的理由是“在準確查明墓人的生活年代之前,很難對古代紙張的生產年代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學判斷。

更何況該墓擾動了土層,受到了外源擾動,不排除是後人帶入的可能;同樣是漢墓的昌馬王堆,完好無損,仿佛什麽都沒有發生過。墓主人有名字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那麽豐富,除了成千上萬的《簡愛》和絲織的古紙絹畫,卻沒有壹張麻紙。壹些研究者還認為,灞橋紙上有類似楷書的筆跡,這與新疆出土的東晉《三國誌》上的筆跡相似。基於此,灞橋紙可能是晉代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