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固沙造林

固沙造林

壹.標準條款

1固沙造林規劃設計

1.1林帶規劃設計

設計內容包括林帶的走向、寬度、間距、結構和混交類型。

1.1.1林帶趨勢

1.1.1.1防風阻沙固沙的基本林帶應位於沙丘的前緣和農田林網外流沙邊緣與農田綠洲的交界處,林帶方向應垂直於沙丘流向。

1.1.1.2農田防護林網(含放牧防護林網),主風害區宜采用矩形網格,主風害區可采用方形網格。主林帶的走向應垂直於主風向,或偏離角度不應大於45°。次生林帶與主林帶應垂直;比如,由於地形的限制,主副林帶可以有壹定的偏離角度。低窪地區可以“隨水走”;平坦地區可以“隨路走”;在風蝕丘陵區,主林帶可沿等高線布設,輔助林帶可與上下坡路側綠化和河岸綠化連接,形成林網。

1.1.1.3沿海岸線的防風帶應垂直於主要風害方向設置,也可根據沿海岸線海灘的自然分布趨勢設置。

1.1.2林帶寬度

1.1.2.1防風固沙基本主幹林帶可分別采用單帶或雙帶。多帶可用於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壹般帶寬為50 ~ 100 m,大規模流沙入侵前沿地區帶寬可達200 ~ 1000 m,與綠洲、沙丘接壤地區允許帶寬為30 ~ 50 m。

1.1.2.2農田防護林網,主帶寬應為8 ~ 12m (3 ~ 4排樹),子帶寬可為4 ~ 6m (1 ~ 2排樹)。地少人多的地區,主帶寬可以5 ~ 6m,次帶寬可以3 ~ 4m。

1.1.2.3沿海防風林帶應根據海風強度和海灘條件確定,壹般20 ~ 100~200m寬,最大可達100~200m..

1.1.3林帶間距

1.1.3.1防風固沙主幹林帶,可采用單帶、雙帶或多帶,間距宜為50 ~ 100 m。

1.1.3.2農田防護林網,林帶間距應按主要樹種盛年平均高度的15 ~ 20倍計算。在主林帶和副林帶的交叉處,只在壹側留有20m寬的空隙,方便通行。林網網格面積壹般為15 ~ 20hm2,最大不超過30hm2,重度風沙區控制在15~20hm2以下。

1.1.3.3沿海防護林帶可在近海前沿設置壹條主防護林帶,或在第壹條沿海防護林帶後間隔100 ~ 300m設置第二、三條防護林帶。

1.1.4林帶結構(圖6-1)

1.1.4.1多孔型。林帶間距為10 ~ 15倍樹高,適用於風蝕嚴重地區的農田防護林網和沿海防護林。

1.1.4.2緊湊型。林帶間距為樹高的8 ~ 10倍,適宜風口造林、防風固沙、鐵路和公路幹線兩側林帶。

1.1.4.3通風型。林帶間距為1.5 ~ 20倍樹高,適用於中輕度風蝕地區的農田防護林帶和沿海防風林帶。參見圖6-1。

圖6-1林帶結構圖

1.1.5林帶混合型

1.1.5.1混交林帶:喬木和灌木按比例組合,形成緊密結構或稀疏結構的林帶,適用於幹旱風害嚴重的地區。

1.1.5.2喬木混交林帶:由兩層喬木組成,上層為喜光樹種,下層為耐蔭伴生樹種。也可在林帶兩側布置兩種喜光樹種,形成通風林帶,適用於農業用地或沿海沙帶。

1.1.5.3灌木混交林帶:林帶由灌木組成,作為生物沙障。

1.1.5.4綜合混交林帶:喬灌木混交,喜光、耐陰、伴生樹種混交的綜合林帶。適用於防風固沙、主幹林帶、風口造林。

1.2風口綠化設計

設置垂直於主風向的帶狀沙障,寬度1 ~ 2m,間距20 ~ 30m。沙障內可營造緊湊的喬灌混交林,間距0.5m,行距1.0m,交錯排列;株行混交或塊狀混交,喬灌比為1∶1,迎風面種植灌木,背面種植喬木。

1.3圖幅綠化設計

1.3.1風蝕較輕或穩定的低沙丘、半流動沙丘的沙地,可直接成片種植,徹底固沙。

1.3.2對於流動沙丘,應先設置沙障,減緩風速,固定流沙,然後分片造林。在背風坡和丘陵之間的低地種植樹木林帶,防止流沙向前移動;在迎風坡腳下種植灌木,以降低沙丘。

1.3.3片石造林的株距應根據樹種和立地條件確定。植物通常排列成“針”形。

2.固沙造林樹種的選擇

2.1樹種選擇原則

2.1.1選擇適宜當地生長的優良樹種和鄉土樹種。

2.1.2沿海、沿湖造林應選擇耐淹、耐鹽、抗風的樹種。

2.1.3灌木應選擇防風固沙效果好、抗旱性強、不怕沙埋、枝繁葉茂、萌蘗能力強、條(或柴)產量高、品質好的樹種。

2.2北方風沙區主要造林樹種

2.2.1樹木:楊樹、柳樹、榆樹、樟子松等。

2.2.2灌木:沙柳、米沙、沙棘、沙蒿、白花蛇舌草、檸條、紫穗槐、沙拐棗、沙柳、枸杞等。

2.3黃泛區古河道沙地主要造林樹種

2.3.1樹木:楊樹、柳樹、榆樹、臭椿、刺槐、側柏、泡桐等。

2.3.2灌木:紫穗槐、胡枝子、沙柳、黃荊等。

2.4我國東南沿海沙區主要造林樹種

2.4.1喬木:木麻黃、相思、水杉、柳杉、火炬、側柏、楊樹、苦楝、麻櫟、烏桕等。

2.4.2灌木:柳、刺梨、白刺、芙蓉、夾竹桃等。

3固沙造林建設

3.1造林和整地

3.1.1整地時間

3.1.1.1營造喬木林,在北方中輕度風蝕地區,草灘、硬丘間、固定沙丘等。,整地應在前壹年的深秋和初冬進行,造林應在第二年的春季進行。不適宜在流動沙丘和半流動沙丘整地造林,避免風蝕。風蝕嚴重地區可在春季整地種植。南方地區可以在造林前整地。

3.1.1.2種植純灌木時,可配合整地進行造林;營造喬灌混交林和為喬木林整地需要同樣的時間。

3.1.2壹般整地方法

3.1.2.1在坡度完整平緩的大面積荒漠土地上造林,可以帶狀進行,帶寬為1.0 ~ 1.5m,耙平地表後,在上面挖坑種樹,按照設計的株距排列成鋸齒形。有條件時可采用機械開溝作為帶。

3.1.2.2在地形破碎、坡度較陡的荒漠地造林,可采用魚鱗坑整地,坑徑1.0 ~ 1.5m,坑深0.6~0.8m,坑距3 ~ 5m,呈鋸齒形布置。

3.1.2.3洞形整地可用於灌木栽培。根據設計的行距,定點挖坑,孔徑不小於0.6m,坑深0.3~0.6m,視苗木根系而定。

3.1.3特殊土壤制備方法

3.1.3.1翻淤壓沙整地。黃泛區古河道沙地,砂層較淺(0.5~0.6m),下為淤泥。造林前,可用人工或機械將下層淤泥翻起,壓在0.3~0.4m厚的沙土上,然後在淤泥上進行造林。

3.1.3.2異域整地:東南沿海灘塗,夏季地溫高的地方,先按株距挖坑,再用低溫異域土植樹。

3.2植樹造林

3.2.1選擇幼苗。

3.2.1.1裸根苗應符合GB6000的規定;容器苗應符合LY1000—91。

3.2.1.2闊葉樹種應選擇1 ~ 2年生苗,株高1.5m以上,主根長30cm,地徑2.0cm以上,主根長25 ~ 30cm。針葉樹種應為2 ~ 3年生容器苗或頂芽完整的植物苗。灌木苗應為1 ~ 2年生。

3.2.1.3苗木質量要控制好。育苗時不能損傷根和苗,要保持比較完整的毛細根;針葉樹苗養好後,要隨種隨栽。從外地調運苗木時,苗木應當天采摘,當天運至造林地,最多不超過2天。對不能及時栽植的苗木,要打好跟頭,並設置擋光擋風措施,防止暴曬或堆熱。

3.2.2種植技術

3.2.2.1闊葉樹宜春秋季挖植。

3.2.2.2的灌木苗或針葉喬木苗根系小,壹般在春季或雨季用窄縫栽植。

在3.2.2.3使用容器苗或針葉樹苗造林時,應提前做好整地,在春季含水量較好時造林,或在立秋前雨後栽植。幹旱半幹旱地區的闊葉樹苗木可砍伐造林。

3.2.2.4峰口造林種植深度要超過當年最大風蝕深度,達到沙地濕沙層,種植穴周圍要種植沙埂,增加地面粗糙度,減少風蝕。

在3.2.2.5建設沿海防風林時,應采用外來土壤,適時深植。

3.3插(壓)條造林

3.3.1條形選擇

選擇壹年生新壯條,插(壓)插,備用枝條保持濕潤。壹般條長0.4~0.7m,地徑1 ~ 2cm。高桿長2.5 ~ 4米,粗3 ~ 6厘米。

切割

插條要露出地面3 ~ 4 cm,1 ~ 2芽眼,防止芽眼倒栽;高稈造林宜埋於地下0.8 ~ 1.2m,地上1.5 ~ 3m;水平莖種植時,覆土厚度應為10cm。

3.4飛播造林

3.4.1轉播前調查和規劃

3.4.1.65438+

3.4.1.2根據飛播造林可能產生的效益,確定具體的飛播範圍,測量規劃靠近主風向的飛播區,埋設入航標樁,繪制飛播作業圖(比例尺1/1,000)和播區位置圖(比例尺1/20)

3.4.2廣播寬度和飛行高度設計

3.4.2.1單程或往返的飛行帶長度、播種寬度和飛行高度應根據播種條件確定。大粒種子設計播種寬度為50米,飛行高度為50 ~ 70米;小粒種子如沙蒿,設計播種寬度40m,飛行高度50 ~ 60m。

如果3.4.2.2的廣播寬度較寬,重疊率應在上述寬度的基礎上增加20% ~ 30%。

3.4.2.3飛播時,側風速度不超過5.4m/s,側風角度不超過40℃(小粒種子不超過20℃)。順、逆風飛播風速:大粒種子不超過6 ~ 8m/s,小粒種子不超過6m/s..

3.4.3廣播前的準備

3.4.3.1飛播固沙植物的選擇。流沙地區應選擇抗風蝕、抗沙埋、生長迅速、自然繁殖力強、經濟價值高的植物進行飛播,如蒿、蒲公英、花棒等。每公頃播種量:踏浪12 ~ 18公斤,花棒15 ~ 23公斤,沙蒿7.5 ~ 15公斤。

3.4.3.2的大型種子處理。為了解決小種子和易漂移種子的移位問題,應在種子周圍包裹黃土,制成比種子重2 ~ 3倍的大粒種子丸,以保證種子的均勻分布,提高飛播保苗的面積率。

3.4.3.3種子病蟲害防治。播種前要用對人畜無害的藥液浸泡種子,防治鼠、兔、蟲三害。

3.4.3.4應根據空中廣播的規劃範圍和寬度,在地面設置明顯的標誌。

3.4.3.5的播種期應選在夏秋季雨季,並在有效降雨前7 ~ 15d做好天氣預報。

3.4.4播出後的管理

播種區要有專人管理,禁止人畜進入播種區放牧,以及割草挖根等毀苗毀樹的活動。

4 .固沙造林的撫育管理

固沙造林後,應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及時進行幼林補植、除草、中耕管理和幼林管護。所有管理工作應按照GB/T16453.2第壹部分的相關規定進行..

二、理解和實施

固沙造林是指在風沙區建設防風固沙主幹林帶、農田防護林帶、沿海防風林帶、風口造林和片狀固沙造林。本節主要介紹固沙造林的規劃設計、樹種選擇、施工和管理。固沙造林必須結合水分條件考慮造林密度問題,不能單獨追求大密度。飛播造林是壹種飛機播種的方法,適用於壹些人煙稀少的地區或急需大面積植被、勞動力缺乏的地區。它具有高速、高效、低成本的特點。

由於本節是防止風蝕的關鍵,與原標準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

(1)刪除原標準5中“固沙造林”的介紹,包括防風固沙主幹林帶、農田防護林帶、沿海防風林帶、風口造林、片狀固沙造林。

(2)在原有防風固沙標準的基礎上,改為防風固沙。突出其擋沙固沙的雙重作用。

(3)按原標準5.1.1.1.2“農田防護林網(含放牧防護林網),主林帶方向應垂直於主風向,或偏離角度不應大於30° ~ 45°。次生林帶與原生林帶應當垂直,原生林帶和次生林帶由於地形、地貌的限制,可以有壹定的偏離角度。低窪地區可以“隨水走”;平坦地區可以“隨路走”;在風蝕丘陵區,可沿等高線布設主林帶,輔助林帶可與上、下坡的路邊綠化、河岸綠化相連接,形成林網。改為“農田防護林網(含放牧防護林網),主風害區宜采用矩形網格,主風害區可采用方形網格。主林帶的走向應垂直於主風向,或偏離角度不應大於45°。次生林帶與原生林帶應當垂直,原生林帶和次生林帶由於地形、地貌的限制,可以有壹定的偏離角度。低窪地區可以“隨水走”;平坦地區可以“隨路走”;在風蝕丘陵區,主林帶可沿等高線布設,輔助林帶可與上下坡路側綠化和河岸綠化連接,形成林網。即“主風災地區宜用矩形網格,無主風災地區可用方形網格”,並區分了矩形網格和方形網格的使用。由於風向是林帶、林網或防護林體系設計中的主要配置參數,主林帶方向與主風向的偏離程度由“不大於30° ~ 45°”改為“不大於45°”。當方形林網與風向形成45°左右的夾角時,具有防護作用的截面積最大。原因是當風向與林帶斜交時,由於相鄰兩條林帶的相互作用,風穿過林網的截面積增大。林網壹般是方形的,但不壹定是方形的(多為長方形)。當風向與林網斜交時,防護效率不遜於風向與單條林帶正交時,相鄰兩條林帶長度相差不遠時,防護效率不變。因此,可以認為風向垂直於林網時林網的防護作用顯著,風向斜於林網時也顯著,使標準更加準確。

(4)原標準5.1.1.1.3“沿海防風林應根據海灘和海岸線的自然分布趨勢設置”修改為“沿海防風林應垂直於主要風害方向設置,或可根據海灘和海岸線的自然分布趨勢設置”。增加了應垂直於主要風害方向的防風林設計。

(5)原標準5.1.1.2.1“防風固沙主幹林帶”可分別采用單帶或雙帶。多帶可用於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壹般帶寬為50 ~ 100 m”而不是“防風固沙和基本主幹林帶”,可分別采用單帶或雙帶。多帶可用於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壹般帶寬為50 ~ 100 m,大規模流沙入侵前沿地區帶寬可達200 ~ 1000 m,與綠洲、沙丘接壤地區允許帶寬為30 ~ 50 m”。新標準大大增加了防風林帶的寬度,增強了防沙固沙的效果。

(6)原標準5.1.1.2.2“農田防護林網”主帶寬應為8 ~ 12m,子帶寬應為4 ~ 6m。在人煙稀少的地區,主帶寬5 ~ 6m,次帶寬3 ~ 4m的可改為“農田防護林網”,主帶寬應為8 ~ 4m。

(7)原標準5.1.1.2.3“沿海防風林帶”應根據海風強度和海灘條件確定,壹般寬度為10 ~ 20m,最大為100 ~ 200m”,改為“沿海防風林帶”,應根據海風強度和海灘條件確定。

(8)在原標準5.1.1.3.2的基礎上,“林網網格面積壹般為15 ~ 20hm2,最大不超過30hm2,重度沙塵暴面積控制在15~20hm2以下”。

(9)原標準(5.1.1.4.1)在疏林帶結構的適用類型中增加了沿海防護林。

(10)原標準5.1.1.5中刪除了“四種混交類型為喬灌混交、喬木混交、灌木混交、綜合混交”,因為下面介紹。

(11)刪除原標準5.2.1中的“有利於發展農林牧副生產”。

(12)刪除原標準5.1.1.2“喬木樹種應具有耐瘠薄、耐旱、耐風蝕、耐切沙、耐沙埋、生長快、根系發達、分枝多、冠幅大、易繁殖、抗病蟲害、改良沙地見效快、經濟價值高等優點。北方選用的樹種必須耐寒,南方選用的樹種必須耐高溫”改為“沿海、沿湖造林應選用耐澇、耐鹽堿、抗風的樹種”,簡化了新標準的語言。

(13)刪除原標準5.2.2.1中的幾種楊樹,即“(青楊、胡楊、小葉楊、河北楊、河北楊、合作楊、大關楊)”。

(14)原標準5.3.2.1.1“要求選用壹、二級苗木,但不得選用外來苗木”修改為“裸根苗應符合GB6000容器苗應符合LY1000—91”的規定。其中GB6000指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LY1000—91指容器育苗技術。

(15)刪除原標準5.3.3“包括扡插、壓條、高稈、臥稈等種植方式”中的扡插(壓)造林技術分類。

第三,例子

農田防護林網是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生態系統工程,是農業和水利的生態屏障,也是實現田、林、溝、路、渠綜合治理,維護平原生態平衡的根本措施。搞好農田林網是建立生態農業區的需要,也是為農區糧棉穩產高產提供保障的基礎性工作。

鄂爾多斯市黃河南岸農田防護林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1.自然條件

鄂爾多斯市黃河南岸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大陸化程度達75%。年平均降水量300mm,降水多集中在6-9月,約占年降水量的70%,年蒸發量2160 mm,年平均日照時數3194h,年平均氣溫6.5℃,最高極端溫度40.2℃,最低-32℃。年平均風速大於2.7m/s的大風日數為180多,沙塵暴日數為27天,最長達38天,多發生在165438+10月至次年4月,以西北風為主。無霜期120 ~ 140天,晝夜溫差大。沿河主要分布草甸土、鹽漬土、沼澤土、風積沙土。

2.固沙造林規劃設計

(1)農田防護林結構選擇。根據透光孔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風特性,林帶的結構通常分為稀疏型、通風型和緊密型三種。

1)稀疏結構類型:高大喬木和灌木,灌木多排列在林緣壹側或兩側。其縱向截面具有相對均勻分布的透光孔。在沒有合適的灌木種類的地方,可以用在邊上種樹的方法來代替。多孔結構林帶可以降低慢風速,林帶內和林緣附近不會有風蝕,適合在風沙嚴重的地區建設。最小弱風區出現在下風側3-5h,風速減弱53%-56%,相對有效防風距離25H(H為林帶寬度,單位m,下同)。

2)通風結構類型:在單壹高大樹種的純林帶中,冠層嚴密不透氣,下部透光。風能順利通過下部樹幹之間的大孔隙,形成許多通風管道。窄林帶可按株或行混交,寬林帶可按帶或行混交。最小弱風區出現在下風側3-5h,隨距離增加逐漸增大。相對有效防風距離為30H,平均風速下降24.7%。通風結構的防護林帶防護範圍最大,特別是在主風不垂直的情況下(偏角不大於30° ~ 45°),非常適合農作物種植。

3)緊密結構型:選擇三兩種喬灌木進行混交林帶,林帶寬闊,上中下緊密,不透光,不擋風。可采用行間、地帶性、帶狀混交,植物間或行間可混交喬木和灌木,或在林帶旁布置灌木。最小弱風區出現在1 ~ 3h的下風側,風速下降59.6% ~ 68.1%。當相對有效防風距離為10H時,30H內平均風速下降30.16%。對於農田防護林來說,結構緊湊不適合農作物種植,防風距離最小,壹般不采用。

經過以上比較,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區的實際情況,確定本區采用通風結構林帶。

(2)農田防護林配置模式的選擇。

1)引黃灌區農田防護林配置模式。引黃灌區農田防護林采用林隨路、林隨渠的配置模式,盡量少占土地。樹木通常沿著灌溉渠、道路和山脊種植。在機耕道和幹支渠兩側種植1 ~ 3行樹木,形成與主風向垂直或偏向角不大於30° ~ 45°的主林帶;在小貓運河邊和田埂上種植1行樹木,間距1.5m,形成次生林帶。主林帶垂直於次林帶,防護林網格面積250 ~ 400畝。

2)純井灌區農田防護林配置模式。

A.林-路-林結構。機耕道兩側種植1 ~ 2行樹木,主幹道寬6m,輔道寬4m,主林帶間距300~400m,副林帶間距500m,主林帶與副林帶垂直。

優點:施工方便,占地少,樹木生長快,護路效果好。

缺點:壹是林帶對土地威脅嚴重,林農矛盾大;二是林牧矛盾大,管理難度大;第三,不利於機械化作業。這種配置模式保存率低,壹般不使用。

B.林道結構。森林帶寬占地2.5 ~ 4m,主幹道寬6m,輔道寬4m。開溝造林。樹溝深度以地平線為基準為60 ~ 70 cm,溝底寬度為2 ~ 3 m,上口寬度為2.5 ~ 4 m..農田壹側的山脊。主林帶間距300 ~ 400米,次生林帶間距500米,主林帶與次生林帶垂直。

優點:壹是易於撫育管理,特別是灌溉方便,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可以減少林帶的威脅;第三,樹溝還能起到排水的作用。

缺點:有森林的壹面,稍微影響機械耕作。

C.路-林-路結構。路、林、路面積分別為4.5m、2.5 ~ 4m、4.5m,均為開溝種植。樹溝深度以地平線為基準為60 ~ 80厘米,底寬2 ~ 3米,頂寬2.5 ~ 4米。樹溝內種植2 ~ 3排樹木。林帶間距為500米

優點:壹是易於培育和管理,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有效降低林帶威脅,樹木與農作物爭水、爭肥、爭榮的矛盾不突出;三是緩解了林牧矛盾;第四,有效避免農民耕作過程中對樹木的損害;第五,便於機械化耕作;第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便捷暢通。

缺點:規劃道路占地較多。

根據造林效果分析,農田防護林配置模式宜采用方案二和方案三。

3.農田防護林樹種選擇

(1)樹種選擇:通常選擇高大、根深、經濟價值高的樹木。如新疆楊、旱柳、樟子松。蒙古櫟和油松。

(2)苗木規格:喬木苗木規格為高3.5m以上(種植時地上部分2.5m),DBH 3 ~ 5cm,無凍害、病蟲害、機械損傷等優質苗木。在同壹條樹溝中,苗木的DBH應該相同。

(3)整地:引黃灌區與農田土地平整、修渠、修路等工程同時進行,壹般在秋季完成,次年春季隨挖隨造林。秋季井灌區結合道路施工開挖樹溝,溝底疏松土壤平整,坡度整齊。第二年春季(4月初造林),掛線畫線挖種植坑,線挖種植坑。規格壹般為60cm×60cm×60cm,株距2 m× 2 m,壹邊挖坑,壹邊種樹。

(4)造林:出苗前給苗圃澆水壹次,運至項目區後用水浸泡3-5天。種植時,在樹苗上用油漆畫出種植深度(60cm)線,然後將地上部分的高度定為2.5m,並將切口塗上油漆,防止水分流失,以便隨種植帶走。

(5)補植:如果壹條林帶缺樹、折斷,肯定會影響林帶的預期結構,降低防護效果,所以必須及時進行補植。缺什麽苗,補什麽苗,缺多少,補多少。

4.農田防護林撫育管理措施

(1)及時落實林權。農田防護林工程建成後,堅持“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將農田防護林拍賣或承包給單位或個人。林木產權歸購買者,林權證由林業部門發放,保護防護林承包方的利益。防護林更新利用時,防護林的承包方(或購買方)和防護林旁的土地承包方按7: 3的比例分享林木收益,讓農民也能得到壹些利益,但更新利用必須經有關部門批準後才能實施。

(2)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幼樹必須及時護理,以保證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撫育管理包括澆水、松土除草、修剪、萌芽、管護、病蟲害防治等。每年L ~ 3次,1年3次,冬季結冰時澆水,第2 ~ 3年每年2次,第3年修剪只剪去畸形枝和組合枝。樹枝下的高度是65438+樹高的0/3。

(3)加強管理和保護措施。通過開溝造林,基本解決了林農矛盾。但隨著農區畜牧業的發展,林牧矛盾更加突出,牲畜毀林事件時有發生,需要加強管護措施。壹是加強護林隊伍建設,派出責任心強、勤於夜間看護的護林員;二是及時查處毀林案件,加大處罰力度;三是對管理好的項目區進行獎勵,充分調動項目區幹部群眾熱愛護林的積極性;四是用柳樹枝等材料捆綁樹幹或塗白刷藥,防止牲畜啃食。2004-2007年,在達拉特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用石棉網布捆綁樹幹,成本低,防護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