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從黃帝開國算起。孫中山的黃帝陵奏折開篇的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千年,中華軒轅自古流傳,創造南導車,平定蚩尤之亂,使天下文明。只有我是第壹”。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我媽媽的名字叫富寶。據史書記載,農歷二月初二,黃帝出生在曲水河(今黃陵縣曲水河)聚源關龍將峽。從此有了“二月二,龍擡頭”的吉祥說法。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描述黃帝的:“生而為神,弱而能言,幼而不偏,長而敏,功而智。”15歲時被百姓擁戴為軒轅羅文之魁,37歲時成為天帝。黃帝壹生的偉大貢獻在於,經過53次戰爭,打敗了萬宇,投降了顏地,懲罰了萬宇,投降了顏地,從而殺了他,結束了戰爭,統壹了三個部落,告別了野蠻,建立了天下第壹* * *。中華文明開始了。歷史上的唐堯、虞舜、夏、商、周皇帝都是黃帝的後裔,所以後世都尊稱軒轅黃帝為“人類之祖”、“文明之祖”。
黃帝陵,原名“橋陵”,位於陜西省黃陵縣喬杉山。1962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壹座古墓,被譽為“天下第壹陵”。自唐代宗大理五年建寺以來,歷代都是舉行民族節日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後,每年在這裏舉行清明節和重陽節,尤其是清明節公祭,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祭祀儀式。陵前紀念亭的黃帝陵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墓園門口有漢武仙臺。軒轅廟位於喬杉山腳下,是黃帝子孫祭奠黃帝的地方。廟的東側,有57個皇帝的帝王儀式紀念物,現在有新的“回歸紀念碑”在香港和澳門。沿中軸線,寺內建築依次有山門、程心亭、碑亭和“人文始祖”殿,碑亭在東,陳列室在西。院內有16株千年以上古柏,其中“黃帝手植柏”高20余米,DBH 11米,蒼勁挺拔,樹冠光禿禿的。歷經5000年,是中國最古老、最大的柏樹,堪稱世界上最高的柏樹。黃帝陵依山傍水,古樸莊嚴,氣勢非凡。它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是維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有力紐帶。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聖地,海外華人稱之為“東方麥加”。從1992開始,國家、人民和海外同胞投入巨資,對黃帝陵進行修繕,使其更加雄偉、莊嚴、肅穆、古樸,有更多的名勝古跡和文物展示。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中華兒女的“根”成為中國人舉行盛大文化活動的中心之壹。
世界上第壹座陵墓,顏地陵墓
顏地陵,又稱“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西南15公裏處的炎陵山腳下。根據傳說,在古代,中華民族的祖先,皇帝顏地神農,訪問南方,品嘗草藥和收集藥物,並治療人民。可惜他不小心嘗到了毒草而死,葬在了這裏。炎帝是壹位偉人,他發展了中國原始農業,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他創造了木犁,教人們耕種,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他品嘗各種草藥,治療人類疾病,是中草藥的第壹個發現者和使用者。他還用火造福人類,制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在歷史傳說中,炎帝是壹個在農業、工業、商業、醫學、文學等領域都與發明密不可分的神,所以歷代炎黃子孫都非常崇拜他,並供奉他。
顏地陵建於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以後,多次毀於戰火。明清以後又進行了修繕,規模不斷擴大。現存的顏地陵墓於1988年重建,建築仍為前代風格,但規模有所擴大。目前陵墓占地24平方公裏,綠樹青山,古蔭煙雲環繞。陵墓大廳的金壁輝煌。顏地陵的建築分為五個入口:第壹個入口是午門,內有丹丘,左右各有碑室,碑室中有石碑;第二步,向亭子敬禮;第三個入口是位於山頂的重檐正殿;第四個入口是墓碑亭,裏面有壹塊石頭墓碑,上面寫著“顏地神農皇帝之墓”;第五間是顏地陵墓的臥室。陵墓大廳周圍建起了十多尺高的紅色圍欄。周圍還有大型古建築,如盛豐廟、胡貞觀、天使府、崇德廣場、再生亭、石舍府、永豐臺、飛翔閣等。
據史料記載,對顏地陵墓的崇拜始於唐代,在隨後的朝代裏,它受到了極大的祭祀。因此,顏地陵對研究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和藝術等具有重要價值。顏地陵是中國人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研究顏地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勝地。到顏地陵景區祭奠中華始祖顏地神農,心中會有說不完的感慨,也會引發壹種淳樸而濃郁的民族情懷。
伏羲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築群,為紀念古代之壹的,俗稱任祖廟。伏羲廟位於天水市秦城區西關伏羲路。1963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伏羲廟建於弘治三年(1490),嘉靖(1524)重修。據傳說,天水是Xi的故鄉,伏羲廟是伏羲皇帝的聖地。寺廟建在街上,朝南,有兩個門和三個入口。從南到北依次為牌坊、寺廟、平臺、亭臺、大殿、古柏,占地3700畝。寺廟對稱整齊排列,布局嚴謹高遠,有壹股濃濃的明代風格。主樓——獻王殿位於中級人民法院的露天平臺上。獻王殿東南側有壹座六角亭,名為古樂亭,是伏羲父親吟詠的地方。瀨河亭和古樂亭遙遙相望。據說白鶴曾經來這裏居住,聽音樂。中院太極堂有壹尊伏羲彩繪泥塑像,後院的先天堂原是供奉神農的,裏面有壹尊神農像。伏羲廟裏還有蒼勁的古柏。古柏本來是按照伏羲六十四卦排列的,種了六十四株。然而,迄今為止只有37種植物存活下來。
伏羲的歷史功績主要包括:
發起八卦——史記·太史公列傳:“我聽老祖宗說:伏羲純厚,易八卦。”發起八卦,標誌著先民認識水平的突進,對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特殊意義,因此被譽為“人類的始祖”。
發明漁獵工具——傅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學習了蜘蛛的織網方法,教部將用繩索織網,網住動物、魚蝦。漁獵業空前發展,捕獲量大增,取之不盡的漁獵產品被馴化,開始了畜牧業,進而原始農業開始,社會進入了農牧並舉的時代。就這樣,伏羲也成為了畜牧文化的代表。直到近代,伏羲仍作為始祖流行於漁獵業。
結婚儀式——氏族社會初期,人類生活在原始群體中,有男女之分,但沒有家庭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群婚的危害也逐漸顯現出來。伏羲改革婚姻制度,提倡壹夫壹妻制對偶婚。婚姻制度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制書約——易經下說:“上古以結繩之法治,後世聖人易用書約。”這裏所說的“後世聖人”就是伏羲。在原始時代,打結是世界各民族相同的現象,打結也有計數的作用。傅的造書行為是指雕刻符號。如果妳必須記住某樣東西,妳應該先把它刻在或畫在有特定符號的東西上。
造歷——《周髀算經》上說:“伏羲造歷。”所謂歷,就是日歷。日歷是生產實踐的產物。在伏羲時代,原始農業已經開始,伏羲部落已經掌握了壹定的歷法知識,具體來說就是物候學知識。
人工取火——伏羲的“鉆木取火”是對取火方法的改進。秦安大地灣文化遺址及相應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發現灰坑、火爐和火塘,表明伏羲時代火已被廣泛使用。也有人說,燧人鉆取火的歷史背景也應該是伏羲時代。
彈琴而樂——三國喬舟《古史考辨》雲:“伏羲彈琴而琴。”1973青海省樂都縣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舞蹈紋彩陶壺,生動再現了先民歌舞升平的生活場景。伏羲時代,肯定有音樂。當時主要使用打擊樂器,如敲擊陶罐、皮子、石器作為歌舞的節拍。至於弦,應該僅限於丹仙的弓(即弓弦)。所謂伏羲造琴瑟,可以理解為低級音樂弓的理想化。
其他發明——傅的成就,除了上面列舉的,還有很多。嘗百味藥,作九針,造藥;立蔔之法,立蔔;設九部,設六助,分區管理部落事務。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祖先伏羲的禮儀。甘肅、河南、湖北很多地方都建有與他有關的寺廟和墓葬,天水伏羲廟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壹座。
自1988以來,天水市政府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伏羲誕辰(傳說中的龍的生日),都會舉行盛大的公祭儀式,吸引海內外眾多華人前來祭奠。
位於河南省淮陽縣的太昊陵,據說是太昊的都城和長眠之地——伏的“始祖”。陵墓位於淮陽縣北部的蔡河畔。太昊陵,包括太昊的伏羲陵和為祭祀而建的陵廟,是中國三大名陵之壹——太昊陵、黃帝陵和大禹墓。占地875畝,是壹座氣勢單薄、規模宏偉、寺廟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它壹直被稱為“天下第壹皇祖祠”。
古籍將伏羲、女媧、神農稱為“黃三”,將太昊、顏地、黃帝、少昊、顓頊稱為“五帝”。“三皇五帝”都是傳說中的人物。相傳太昊姓馮,作品有米、包、董、傅,又名帝、黃,成為千古壹人(今甘肅天水縣)。中國神話中的人類祖先。有頭(龍)的蛇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傳說人類是他和女媧的弟弟妹妹結婚而誕生的。住在陳迪,據說是“泰豪市場”。文獻上也有“吳泰、傅皆萬秋”之說。“陳”和“萬秋”就是今天的淮陽。如果八卦真的是壹種象征性的語言,據傳說,它來自於太昊和太昊。今天,在方圓有壹個伏羲八卦圖的土臺遺跡,這是伏羲發明八卦圖的紀念。相傳伏羲在蔡水中捕獲了壹只白龜,於是在土臺前挖了壹個池塘餵養它,每天在池塘裏觀察這只龜。久而久之,他從白色龜殼上的紋路中發現了玄機,並由此畫出了八卦。
伏羲創立的龍圖騰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傅在這裏“結網、改姓、征婚、畫八卦、彈琴”,創造了中華文明和燦爛文化。也正因為如此,淮陽有著悠久的神話傳說歷史、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濃郁的文化氛圍。這裏有十幾處名勝古跡,以太昊“國寶”伏羲陵為首,規模宏大,殿堂雄偉,金碧輝煌。
相傳,6000多年前,首領傅在豫東宛丘(今淮陽)建都。他被稱為龍的主人。伏羲死後,後人建墓建廟,所以淮陽也被稱為“龍都”。
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這裏建有伏羲陵,漢代在陵前建有神龕。宋太祖時期,又進行了擴建。明、清兩代也曾多次重修。整個陵墓分為內外兩城,以陵墓為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有五毛門、戴宇橋、易道門、先天門、太極門、田童堂、任賢堂、太師門等建築。太極門兩側有鐘鼓樓。內外城之間,有女媧觀、真武觀、太清觀、三仙觀、玉帝觀。花園裏,柏樹參天,碑文很多。寢殿後的伏羲陵高20余米,周長150米。墓前有壹塊巨大的石碑,上面刻著“太昊伏羲之墓”。
每年農歷2月2日至3月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和香客聚集在太昊陵前,參加盛大的祭祖活動。
舜帝陵位於舜陵景區,是九嶷山景區和九嶷山景區的目標文化景觀。這是中國最古老的陵墓。舜帝陵的陵區由靈山(順元峰)、順靈寺、神道和陵園組成,占地600多畝。靈山順源山峰上小下大,呈鬥狀,海拔600多畝,氣勢磅礴。北麓有壹座陵廟,坐南向北,規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它分為兩個庭院和五個建築。陵廟內有莊嚴的山門、午門、朝拜殿、正殿、寢殿、廂房。陵廟外有壹條200米長的神道。
舜,堯姓,鐘華,名於氏,史稱於帝。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練皇三十九年,首航南歸,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邑,是為零陵。”舜帝陵是中華民族傑出的祖先、“五帝”之壹舜帝的陵墓。是中國墓葬史料中記載的“最古老的陵墓”。據《九嶷山誌》記載,順陵始於三朝夏朝。
順陵是中國五大古墓之壹,也是中國唯壹的舜帝陵。靈寺牌位側面保存有歷代牌位36塊,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歷史見證。在古樹參天的陵區,陵廟建築上的石雕、對聯、壁畫栩栩如生,令人難忘。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達峰、雞冠峰、順峰(三分石)、小韶峰、斑竹巖、順池、順溪等,都與舜帝奏九韶曲、二妃子哭斑竹的傳說有關。
世界上第壹座陵墓,顏地陵墓
顏地陵,又稱“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西南15公裏處的炎陵山腳下。根據傳說,在古代,中華民族的祖先,皇帝顏地神農,訪問南方,品嘗草藥和收集藥物,並治療人民。可惜他不小心嘗到了毒草而死,葬在了這裏。炎帝是壹位偉人,他發展了中國原始農業,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他創造了木犁,教人們耕種,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他品嘗各種草藥,治療人類疾病,是中草藥的第壹個發現者和使用者。他還用火造福人類,制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在歷史傳說中,炎帝是壹個在農業、工業、商業、醫學、文學等領域都與發明密不可分的神,所以歷代炎黃子孫都非常崇拜他,並供奉他。
顏地陵建於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以後,多次毀於戰火。明清以後又進行了修繕,規模不斷擴大。現存的顏地陵墓於1988年重建,建築仍為前代風格,但規模有所擴大。目前陵墓占地24平方公裏,綠樹青山,古蔭煙雲環繞。陵墓大廳的金壁輝煌。顏地陵的建築分為五個入口:第壹個入口是午門,內有丹丘,左右各有碑室,碑室中有石碑;第二步,向亭子敬禮;第三個入口是位於山頂的重檐正殿;第四個入口是墓碑亭,裏面有壹塊石頭墓碑,上面寫著“顏地神農皇帝之墓”;第五間是顏地陵墓的臥室。陵墓大廳周圍建起了十多尺高的紅色圍欄。周圍還有大型古建築,如盛豐廟、胡貞觀、天使府、崇德廣場、再生亭、石舍府、永豐臺、飛翔閣等。
據史料記載,對顏地陵墓的崇拜始於唐代,在隨後的朝代裏,它受到了極大的祭祀。因此,顏地陵對研究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和藝術等具有重要價值。顏地陵是中國人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研究顏地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勝地。到顏地陵景區祭奠中華始祖顏地神農,心中會有說不完的感慨,也會引發壹種淳樸而濃郁的民族情懷。
還有其他三皇名勝,不問就不答了。如果妳想詳細解釋它們,請看這裏。
/wiki/Wiki.jsp?page = % E5 % af % bb % E6 % A0 % B9 % E4 % B9 % 8b % E6 % 97%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