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表示尊敬的方式多種多樣,大概如下。
1.以“品德高尚”稱呼對方,如“子、主人、先生”等。
2.按輩分互相尊重,如“父親、父親、公公、母親、妻子、老人”等。
3、根據對方的字,號。
4.稱呼對方身份時加上“賢惠、恭敬、高”等字眼。如“好外甥”“好老公”。
5.用對方的部門稱呼對方,說明出於尊重,不敢直指對方。
古代的第壹人稱代詞除了“我”之外,還包括“虞、吳、虞、我、臺、毛”。但古人對長輩或同輩說話時,並不使用,而是無壹例外地使用謙虛。例如:
1.稱自己“不道德”或“不聰明”。如自稱“我,小人,愚人,愚兄”。
2.稱自己“資歷低”。比如自稱“小哥哥,小侄子”之類的。
3.稱之為“卑微”。比如自稱“臣、仆、下、牛馬,自己下去”等等。
4、表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有時還要加上“卑微、渺小、可憐”等字眼。比如他們自稱“弟子、學生、小學生、窮僧、卑官、卑職”。
5.直呼自己的名字。比如孔子自稱“秋”。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在:在談論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事、物時,大多數人要使用恭敬委婉的表達方式,如:
稱呼別人的姓、名、字為“妳的姓、名、尊諱、尊字”等等。
稱別人的年齡為“高貴、恭敬、年輕、長壽”。
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宓尚、尊寓、華居”等等。
把別人的風度和外貌稱為“風度翩翩”等等。
把別人親人的去世稱為“故人壹場,謝客壹場,遊仙壹場”。
同樣,當涉及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時,我們總是用謙虛。例如:
叫妳的孩子“狗”。
稱呼妳的朋友為“我們的朋友”。
稱妳的觀點為“愚蠢,愚蠢。”
問壹個人叫“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