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古人講過星宿和地域的統壹,提出了分割線的概念。具體是怎麽分的?

古人講過星宿和地域的統壹,提出了分割線的概念。具體是怎麽分的?

古代恒星與區域對應關系的科學考證

劉峻楠

農業考古2008,(1)

摘要:古代二十八宿與地區的對應同時符合以下兩條規律:壹是緯度對應規律,即古代中國靠近南方的地區對應南方附近的星,靠近北方的地區對應北方附近的星;二是經度對應法則,即每月觀測相應的從東方地平線升起的星星,無論冬夏晝夜長短的變化,在古代“中央時”的5點30分左右就可以觀測到,但根據經度位置要改變的觀測區域只有12,也就是說不同的區域對應不同的星星。這部傳記的十二劃分起源於商代晚期和周初,其劃分原則是科學的。

關鍵詞:二十八宿;十二師;天地對應

二十八宿十二時對應地域是中國古代史書的壹大傳統。司早期的記載是《國語周瑜下》,其中說:“昔吳王伐殷,鶉火之時,我有周之司。”直到清代地方誌編纂時,關於他留在多少度仍有說法。可見,分野在中國古代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古人沒有繪制地圖的精密儀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天文學來表達地理,所以他們把星星和地域壹壹對應起來。了解這壹原理對我們研究古代史極其重要,因為地名往往會發生變化甚至消失,利用星象考察古代地球觀是壹種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研究傳說歷史中的地名,很難從古代地理書籍中找到答案,比如黃帝生的壽丘,虞舜在南河之南避朱丹,這些都可以用古代天地對應理論很好地解決。而且古代的“東南、西北”最早是表示時間的“春夏秋冬”,後來用於表示地理方位,而古代的春夏秋冬則與建子、建醜、建陰三個方面有關,進而影響了地理“方位”。比如古代的“東夷”有時並不指向東方,而應指東南;古代齊國原在東方,但在《山海經》中稱為“北齊”。總之,研究這個課題很有意義。

那麽,古人為什麽要建立這種對應關系呢?根據什麽原則建立這種對應關系?科學嗎?歷代學者多有疑惑:“但若天隨太陽動,地隨陰凝,則成上主,吉祥在下,北夜歸吳越,午時在周浜;而天地都在列,只是劃分不同。壹次歸主人所有,或綿延萬裏數州,或止於壹縣,但靈感偏遠,影響深遠,故非不為人知,故不詳。”[1]

王德長先生等人對12年劃分的解釋是:中國古代稱木星為歲星,運行12年左右(實際為11.86年),基本上每年都經過12天中的壹天。所以統治階級把分封制時歲星所在的星號列為分封制。據《名義考試》說:“以封地之名,

而作者查《國語四》:“聽說晉初被封,我在火中……”本文認為金被封時在火中,按上述理論應對應“火”的第二次,但眾所周知,金對應的是石神的第二次。而且國名變了,對應其版圖的星星不變。比如,寄宿制房屋對應的土地,先是大夏,然後是唐人,再後來是晉人。《左·趙專公元》:“大夏移石申時,我為主要參與者,唐人因……而成叔侄,且滅唐,故入金星。”再如:《漢書地理誌》說:“宋地分宅心。.....宋朝雖滅,但為大國,故自分。”再比如陳被楚國所滅,屬於楚國。按照上面的理論,他應該和楚有兩個晚上,但是按照星域,陳和鄭、韓對應的是同壹個星。所以班固說,“二十三世紀被楚國滅於胡公之後。陳雖屬楚,但天文自足。”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與地面的某個區域建立了牢固的對應關系。陳教授的《中國民族的圖騰崇拜與四象觀念的形成》[3]壹書認為,四象與星辰的劃分源於圖騰崇拜,但並未論證十二劃分的科學性。本文擬就有關天地對應的科學問題作如下論證,請學者專家指正。

首先,探究除法對應原理

要找出恒星與區域的對應關系,首先要探究其對應原理。為了找出其對應的原理,我們不妨先在古籍中記錄壹下:

《淮南子·天文學》:“九野是什麽?中央稱“田雋”,以其星角,鏗鏘而崇高,東側稱“天”,其星室、心、尾,東北側稱“天氣變化”,北側稱“田璇”,其星必女、虛、危、營,西北側稱“有天”,其星在東墻、魁、樓,西側稱“衛”。他的《地形學》也說:“九州是什麽?東南深州呼喚農土,正南各州呼喚沃土,西南榮州呼喚深土,正西各州呼喚合土,正中間冀州呼喚中土,西北臺州呼喚沃土,正北各州呼喚土,東北薄州呼喚隱土,正東陽各州呼喚施土。“可見九方天對應九方圖。由此可知,古代星域對應的基本規律是方位對應(根據:天空的東南西北指天氣的四季)。即東方天(春)對應東方土,以此類推。

那麽,十二次與十二個州(國)的對應是方位對應嗎?根據天九場對應地的原理,十二時對應地。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口的遷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似乎有些州、國的對應與十二時辰並不對應。

其實天上是沒有“方向”的。厄爾巴蘇周圍的北極星是壹個大圈。從地球上看,星星東升西落,壹次只能看到半圈以內的星星。所以所謂天空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其實是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後人用來表示在地面上的位置。壹年之初,有所謂的建、醜、陰三建,所以天空的“方位”隨著“三正”的變化而變化。如果建建字,天空的“方位”(季節)與地球的方位重合。建字的話大概30度左右,建殷鑒的話大概60度左右。即天空的東方(春天)對應陸地的東南方向,以此類推。(下圖2是夏歷,相差60度)。

所謂“十二州(國)”是指當時皇帝管轄的十二塊土地的名稱。這十二塊地,與春秋時期的十二國同名,卻不受那個“國界”的限制。春秋時期的十二國,因為站在這片古老的十二塊土地上,所以取了這個地名。如王充所言:“唐殷周為地名,堯為唐侯之嗣,舜從危處得之...他們都是公司繁榮的地方,他們沒有忘記開始,所以他們認為這個數字...猶秦為秦,漢為漢,秦起於秦,漢興於漢中,故稱秦漢;猶大王莽從新都出發,所以說他死了。”[4]比如秦是周的屬國,直到相公成了屬國,才有了“秦”這個地名,秦才成了屬國。可見,先有鵪鶉對應的秦地,後有建立在秦地上的秦國。古代的懷疑論者認為十二次對應春秋時期的十二個國家,所以興業之說是春秋以後的。這無疑是沒有根據的。其實這十二個地名由來已久,春秋時期才開始使用。況且春秋比十二國還多。

關於十二時與十二州的對應,我們也從相關記載入手。《史記·天官本紀》:“人自生以來,天下豈不能嘗日月星辰?”說到五族三代,鹽明,冠在內帶,外為蠻族。中國分十二州,象在天。法律與地面相似。天上有日月,地上有陰陽,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天上有夜,地上有地域。“可見十二時辰與中國十二個地區是壹壹對應的。天上的十二次以365.25度覆蓋了整個周日,所以十二州[國]也應該覆蓋全球(當時的地理概念是中國和九夷,巴蒂、七戎、六蠻是世界的範圍)[5],所以古代皇帝稱天子。鄒衍等人所說的大九州,發生在戰國以後,古代帝王都不知道,所以不在十二師之列。

《二十八夜十二回》與“天下”的對應關系可見《史記·天官列傳》:“焦、康、邊、兗州。宅,心,豫州。尾,筐,幽州。打架,江湖。牽牛花,吳女,揚州人。虛而危,青州。東邊墻的營地房間,和國家。隗,婁,胃,徐州人。常、畢、冀州。口,人參,益州。東京,於鬼,永州人。柳,七星,張,三河。翼,蟑螂,荊州。”如果在五嶽中把竇、牛、Nv合在壹起,就是十二次對應。《漢書·地理誌》中引用劉香雲的話:“秦地是天官東京與鬼神的分界線……”;韓,角、響、互之分也...;、常、畢之分野...;燕地,尾籃分離之地...;氣、虛、危的區別...;陸、逵、婁之分野...;宋代地、房、心的劃分...;防禦地帶、營地和東墻之間的分界線...;楚、翼、齊間之師也...;武者,師也...;在廣東,有牽牛花和侄女之分。"

以上是流傳至今的十二劃分的依據。正因如此,在後世,除了十二個起點,有的是從星象推算出來的,有的是從弓玄推算出來的,程度略有不同。而且“帝國世紀星域”描述的比較詳細,也比較早,所以下面引用壹下。

”並命黃帝起航,以助經濟,推星數於法。

吳女十壹至七度,必有壹女,次於星象。陳愉其醜,謂之紅而渾厚,法為黃鈴,鬥建於子。今天吳越分裂。

八度至十六度危,謂玄妙為第二次,天滿,晨在子,謂困,法大,爭建於醜。今天,它是分裂的。

從十七度危到四度隗囂,相傳二次魏,出家人,在陳在亥,名為大獻,在法太叢,鬥於陰,今魏分裂。

從五度到六度的肚子,據說第二次下墜,在陳,它叫,在法,它叫鐘,而鬥則建在毛。今天,魯是分裂的。

從第七度的肚子到第十壹度的終點,據說第二次的大梁,是在酉,這叫壹個噩耗,是個,而打架的是建在陳。今天,趙是分裂的。

東京十二度到十五度,相傳石神第二次,陳愉在申,那叫上海灘,在法,竇建都在自己。現在晉魏分裂。

從井十六度到柳八度,說鵪鶉第壹次,陳不在時叫葉洽。法是客,鬥建在午後。今天,秦國分裂了。

從九度柳到十七度張,說第二次鶉火是在辰午,名為遁逸,大法,法為,鬥不建。本周分。

從張十八度到十壹度,說鶉尾二次,在陳時稱大荒,在法時建沈,今楚已分。

從第十二度到第四度,壽星叫第二次,陳在陳時叫徐,法為,爭為酉。今天,朝鮮處於分裂狀態。

從五度到九度,據說第二次火是在早上和晚上,也就是說是壹招,法無射,鬥建在天。這個宋朝是分裂的。

10度末到10度末135分,說第二次析木,在陰,意思是取舉案,法為鐘,鬥建在亥。時至今日,燕國四分五裂。

壹日有十二時,日月無處不在。地有十二分,諸侯所居之國也。所以,正方形有七個夜晚,4728個夜晚,是壹百八十二顆星星。東方的黑龍是32星,75度。北方的玄武是35星,98度四分之壹。西部白虎有51顆星,80度。南方的朱雀是64星,112度。周日是365度的四分之壹,曾經是2932顆星;共分十二次,壹次是30度32度14度,各有七個房間,距離周日179.13英裏。直徑是356,991顆恒星。陽路向左,太歲右轉。中外官員總有124個是睿智的,能說出320個,就是2500顆星。微小衛星數量為1520顆。萬物皆苦,鹽是命。黃帝創世之大綱也。"

皇甫謐的星域理論與《史記》、《漢書》在本質上是壹樣的,只是他把“陽道”和“太歲”分為兩個系統,各有12個分支,方向相反,與以前不同。

學者們對上述劃分持懷疑態度。詳情請參考《路的歷史》和《星宿論》。考官的懷疑,大概是不了解十二劃分的對應原理,不知道為什麽會有這些原理,也沒有用變化的觀點去研究星辰。所謂“變化”包括以下幾點:(1)分占占星術本來是用來確定農時的,後來卻染上了許多神學色彩,使人產生壹種錯覺;(2)後世的國民從壹個地方遷移到另壹個地方,帶來了他們故土的名稱,從而造成地名的混亂;(3)在同壹個地方,國名數變了,但劃分依然存在。

為了找出星野的對應規律,我們不妨在《春秋形勢圖》上覆蓋壹個由28夜12次形成的大圓,得到對應關系為“圖1”。我們會發現,除了顏和魯,其他國家的安排及其相應的住宿都是很有規律的。那麽顏和魯為什麽特別呢?事實上,顏本就在今天山東省和安徽省的西南部。《史記世家》:“滅周,封為北燕”(其實是繼位後的兒子,見下文),可見也有南燕。顏就是顏(顏)。例如,北京市房山縣的劉立河有北燕古城遺址和古墓,還有許多帶有銘文的青銅器”舵嬥“已經出土了,這證明嚴這個字是和這個字有聯系的”舵".今天,從山東曲阜到安徽,有壹個的後裔,姓顏。如《世學叢書》說,“生於,後有劉、顏”,而《世紀帝》說,“生於曲阜,曲阜、顏,故帝賜其姓顏。”[6]可見,十二師中的顧琰,應在曲阜至安徽。而魯應該就在今天的北京附近,也就是後世所謂的燕(北燕)。據史書記載,夏朝有古魯地之名,與堯後裔劉雷有關。劉雷,生於夏朝末年,是堯帝的後裔。《左公二十九年》:“劉雷為了侍奉孔家,為了能吃能喝,學會了騷擾(馴化)龍。賈治,賜龍氏,又諫魏,龍女壹死,、藏醬食之,令其乞,恐遷郡,範隨之。”《史記·夏本紀》也有同樣的記載。《水經註》雲:“堯末,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欲之。厭倦恐懼,遷居陸縣,在西山設堯廟,名曰堯山”。後來,劉雷的後代被封在京畿附近,把魯的地名帶到了壹個新的地方。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