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動物骨頭上的古代文字。在商朝,國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蔔。甲骨文是占蔔的工具。在使用甲骨文之前,應該先對它們進行處理。首無從甲骨上除去肉和血,然後鋸平它們。然後,用刀具在龜甲的內表面或動物骨頭的反面鉆壹個缺口。
這些缺口的排列是有序的。占蔔師或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蔔的日期和要問的問題刻在甲骨文上,然後用火把甲骨文上的洞燒掉。這些刻痕受熱而開裂,這種裂紋被稱為“征兆”。巫師分析這些裂縫的走向,得出占蔔的結果,並在甲骨上刻上占蔔是否有效。
占蔔成真後,這些刻有甲骨文的甲骨成為官方檔案,被保存下來。目前,殷墟已出土甲骨65,438+0.6萬余片。有些是完整的,有些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片段。據統計,所有這些甲骨文上有4000多字,其中約3000字已被學者們研究過。
在這3000字中,學者們壹致解讀的有1000多字。剩下的要麽不可讀,要麽學者分歧嚴重。盡管如此,通過這壹千多字,人們還是可以對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有壹個大致的了解。
最早的甲骨文專著是1913年出版的劉鶚《鐵雲藏龜》。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於1929年出版的《甲骨文字研究》是另壹部重要專著。目前,中國甲骨文研究的權威有北京大學的邱希貴教授和中國歷史研究所的李學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