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老子,墨子。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老子,墨子。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著作的總稱。

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著作的總稱。據說它們被稱為“四書”(又稱“四書”),是因為早期儒學的四個代表人物,即曾參、子思、孔子和孟子。宋光宗元年(1190)年間,著名理學家朱在福建漳州收集了《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等著作,並作為壹套經典出版。這位儒家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第二遍讀《論語》,確定其根源;第二遍讀孟子,看其發展;我讀《中庸》對於古人的精妙之處,曾說“四書五經,六經之階”(齋藤優子)朱註《四書章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代是四書時代。

四書五經中的《大學》:大學本是《禮記》之壹,南宋以前從未單獨出版。據說是孔子的弟子曾參(公元前505-434年)寫的。從唐代韓愈、李敖維護正統,推崇大學(和中庸),到北宋程二以各種方式推崇和宣傳,甚至稱之為“大學”,是孔的遺書。後來,南宋朱繼承了二程的思想,把《禮記》中的《大學》拿出來與《論語》、《孟子》相比較。據朱和宋代另壹位著名學者程頤介紹,《大學》是孔子及其弟子留下的遺書,是儒家的通俗讀物。因此,朱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五經中的中庸:中庸原是《禮記》之壹,南宋以前從未單獨出版。壹般認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公元前483-402年)所作,史書孔子家稱子思為中庸。從唐代韓愈、李敖推崇中庸之道(及大學),到北宋程爾以各種方式推崇和宣傳中庸之道,甚至認為中庸是“壹種通過孔子教心的方法”,再到南宋朱繼承程爾之思想,於是把它拿出《禮記》與《論語》、《孟子》等人進行比較。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基本上是壹致的。但現存的《中庸》在秦時已被儒生修改,大致寫於秦統壹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文章都和《大學》不壹樣。它不是把正義開頭的兩個字作為題目,而是把文章的中心內容作為題目。

四書五經中的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仲尼,春秋時期(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復譯者記錄整理。《論語》是壹部記錄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書。《論語》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表達方式上,《論語》是記錄散文的典範,語言簡練,形象生動。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篇都是壹章,每壹章都是壹章。文章和章節沒有緊密的聯系,只是粗略分類,出現重復章節。到漢代,已有《論語》(20)、《論語》(22)、《古文論語》(21)三個版本。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古文論語》整理編輯了壹本新書,並加以註釋。鄭玄註流傳後,《論語》和《中國古代文學論語》逐漸消失。後世的《論語集註》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的《論語集註》、南北朝時梁黃侃的《論疏疏》、宋代的《論語集註》、朱的《論語集註》、清代劉寶南的《論語正義》等。

四書五經中的孟子:《孟子》是壹部記錄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書。孟子(約公元前372- 289),名柯,字,戰國中期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故裏曲阜不遠。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了南宋孝宗時,朱編纂的四書被收入《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壹個很高的位置。元明以後,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是讀書人的必讀書。《孟子》是壹本記錄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書。和孔子壹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過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壹度擔任的客座公使。因為他的政治主張沒有孔子的重要,所以他回到家鄉召集弟子講學,和萬章等學生壹起著書,說“序詩書,解仲尼之意,寫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琪在《孟子字帖》中將孟子與《論語》相提並論,認為孟子是“仿聖人而作”。因此,《漢書·文藝誌》雖然只把《孟子》作為壹部子書,但在漢人的心目中,它實際上已經被當作壹部輔助“經”的“傳記”書了。漢文帝將《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命名為“傳記醫生”。到了五代末,後蜀之主孟嘗君命人在《孟子》等十壹部經典上刻石,可能是孟子被收入“經”的開始。到了南宋孝宗時,朱編纂的四書被收入《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壹個很高的位置。

二、五經——儒家原本有六經,即《詩經》、《尚書》、《儀禮》、《景悅》、《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樂記》是在秦火後丟失的。在此基礎上,東漢又增加了《論語》、《孝經》、《* * *七經》。唐代增加了《李周》、《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亮傳》、《爾雅》、《十二經》。《孟子》是宋代增補的,後來《十三經註》代代相傳。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礎著作。在傳統觀念上,《易》、《詩》、《書》、《禮》、《春秋》被稱為“經”,而《左傳》、《楊公傳》、《谷亮傳》則屬於《春秋經》的“傳”和“禮”。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四書五經中的易經:又稱《易經》、《易經》,居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壹部占蔔之書,其外層神秘莫測,其內在哲理博大精深。作者應該是官員,由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歷史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過去人們對自然和人與聖人的變化規律的認識模式,從來沒有超出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沱的《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聖賢伏羲開始八卦;《史記》也叫“加文王拘”,但他是在《周易》(伏羲強調占蔔時,有的說神農)中行事,並發表言論(或稱周公);後來春秋時期有孔子寫《十翼》之說,謂“人更聖,天下三古”(《韓曙·文藝誌》)。《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正文由六十四卦爻辭及其對應的名稱、卦爻辭、爻辭、爻辭、爻辭組成。《列傳》十篇共七種,包括荀、項、文言、銜接、說卦、雜卦、虛卦的上下篇。古人把這十部列傳統稱為“十翼”,意思是列傳是附在經典上的翅膀,也就是用來解釋經典的內容。

四書五經中的《尚書》:古稱蜀、,中文稱為《尚書》。“商”即“商”、“上古”,此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記錄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到東周(春秋中期),大約1500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詔書和君臣談話的記錄,可見作者應該是歷史學家。《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序書之傳,編自唐虞至秦苗”,據說是孔子編的。《尚書》有兩個版本,壹個是《金文尚書》,壹個是《古文尚書》,目前流行的《十三經註》版本是《金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合編。古代人們稱贊“讀詩書很多”,分別指《詩經》和《尚書》。

四書五經中的《詩經》:先秦時期稱《詩經》,或稱《詩三百》,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的詩歌305首(原詩311首),是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人寫的詩有三千多首,和孔子有關,但都不重要……”(《史記·孔子世家》)據說是孔子編的。《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民歌,“雅”是西周王績的正式雅樂,“頌”是上層社會祭祀祠堂的舞曲。這本書廣泛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生活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歌的朋友,相信都讀過。

四書五經中的《禮記》:戰國至秦漢時期儒家學者闡釋《禮記》的文章選集。《禮記只解禮記》(朱子語卷八十七),是儒家思想的匯編。《禮記》雖然只是壹部解釋《禮記》的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是《禮記》和《禮記》之外的。《禮記》有兩個版本,壹個是大德所編,85篇,至今保存40篇,稱為《大戴禮》;另壹本,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禮記》,是戴德其侄兒戴勝選的四十九篇,叫做《小戴禮記》。

四書五經中的《左傳》:又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是壹部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期的左丘明。清代學者認為是劉欣改編的,也有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根據各國史料編撰而成的(也有說是魯《史管誌》所撰)。其來源包括皇家檔案、的書籍、諸侯國的歷史等。編年史基本按照《春秋》十二公的順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交戰、結盟、征服、婚喪嫁娶、篡位等。,對後來的歷史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左傳》雖非儒家經典,但自學者立傳,後附《春秋》之後,逐漸被儒家奉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