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在初秋的這壹天吃西瓜是壹種習俗,被稱為“咬秋”,這是對炎熱夏天的告別。
立秋的那壹天過後,再吃西瓜就不那麽好了,這不僅僅是指西瓜的品質,也是指吃西瓜對人的健康的影響。所以,今天過後,西瓜經銷商要理智壹點,把西瓜的價格降下來。現在這裏的西瓜兩元多壹斤~ ~ ~
好像有個說法,有些地方的人吃黃瓜。誰知道怎麽說?
農歷七月(陽歷八月七日)的立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早在周朝,立秋之日,天帝親自帶領三國九郡的王公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在漢代,這壹習俗被沿用,動物被獻祭以顯示秋來推廣武術的意圖。人們有在立秋時預測天氣是冷是熱的習俗。東漢崔琰《四人月令》:“迎立秋,寒氣逼人;立秋夜,熱到底。”自唐宋以來,每天喝秋水吃紅豆已成為壹種習俗。取七至十四粒小紅豆,用井水吞服,服用時面朝西,所以據說壹秋可免痢疾。
立秋早上稱了人,和夏天稱的人數對比,就知道夏天本身是胖是瘦。在飲食方面,在初秋的這壹天吃西瓜、蒸茄子、炒糯米或喝燒酒是很普遍的。
過去人們對節氣的關註很多,大多與飲食、防病有關,這與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註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不能忘記吃它。因此深受北京、河北壹帶百姓的喜愛。人在三伏天胃口不好,所以很多人會減肥。清代民間流行用掛秤的方法給人(當然大部分是小孩)稱重,與長夏的體重相比較,以測其胖瘦。減肥被稱為“苦夏”。當時人們往往只以胖瘦來判斷健康。當然,瘦了就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好吃的,就“貼上秋天的肥肉”。當然首選肉,而且“用肉粘上肥肉”。這壹天,普通人吃燉肉,講究的人吃水煮肉、紅燒肉,還有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
除了立秋的“貼秋肥”,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就像“咬春”壹樣,人們相信在立秋吃瓜可以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的腹瀉。清代張導的《歲時天津雜記風俗》中有這樣的記載:“立秋吃瓜咬秋,可免瀉。”在清朝,人們在立秋的前壹天在院子裏放上甜瓜、蒸熟的茄子和香糯的湯,並在立秋時食用,以清除夏季的熱量和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時期,立秋的人們會在當天從井水中送出7-14紅小豆,而且要面向西站,以祈求秋季腹瀉等疾病。目前,中國各地的立秋飲食習俗各不相同。秋桃過去在杭州很受歡迎。立秋時,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壹人壹個,吃完後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進爐子裏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將拯救瘟疫壹年。在四川東西部也流行喝“秋水”,即刻在立秋(立秋,具體時間在很多舊歷上都有標註),全家各飲壹杯。據說它可以消除夏季積累的熱量,秋來不胃痛。在山東萊西,立秋流行吃“渣渣”,這是壹種用豆腐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渣不吐不拉”的說法。這麽多的飲食習俗,大多是為了預防痢疾,可見中國工人對秋季腹瀉的意識。
南通習俗,以立秋節氣的時間在早晨或晚上,來預測立秋後的寒冷天氣。諺語“立秋,寒氣逼人;夜立秋,熱吼”就是這個意思。根據日歷,今年是8月8日早上6: 24分的立秋,所以這應該是壹個涼爽的秋天!南通民間傳說還認為,這壹天的天氣變化與秋季農田豐收有很大關系。如果立秋這壹天聽到打雷,田裏的莊稼就會“好看”(開花),谷子長不飽滿,谷多會枯萎,產量會大大降低。也有人認為,在稻作季節,如果有大霧,白虹穿透天空,這種被沙人稱為“白馬蹄蟹”的天象,在收割時會有大量的糧食,俗稱“天收”。可見,反對秋雷、彩虹等自然現象是人們的大忌。
南通和江南地區壹樣,在初秋時有每天吃西瓜的習俗。南通及江南地區的西瓜市場處於小夏和大夏之間,炎熱的夏季也在這個時期,而在立秋時,壹般在大夏後的8月7、8日。此時該地區的西瓜已經上市,瓜的甜度和品質也明顯下降,氣候也將告壹段落。因此,在初秋吃西瓜是不合理的。但是為什麽在初秋會有吃西瓜的習俗呢?原來西瓜雖然從宋代傳入中原,但並沒有大面積種植,所以當時並沒有形成立秋吃西瓜的習俗。然而,在西部地區,在西瓜的原產地,卻盛行著立秋吃西瓜的習俗。因為西域地處我國西北,緯度較高,在立秋前後西瓜剛剛進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是嘗鮮。這壹習俗在清代影響了南方,當時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西瓜已經進入最後的市場,人們對立秋為什麽吃西瓜給出了各種解釋。有人說立秋吃西瓜可以消除夏天積聚的滯氣,也有人說可以為冬天積攢“威望”,其實只是北方習俗的影響。然而,有壹點應該承認,那就是立秋後,天氣逐漸變冷,市場上的西瓜數量日益減少。人們在初秋又吃西瓜,這意味著說再見。
立秋以後,如果天氣幹燥多雨,烈日炎炎,就會產生持續的高溫天氣,使三伏天延長,也就是所謂的“秋老虎”,意思是炎如猛虎,異常炎熱不亞於酷暑。這個時候,讓人感覺更加悶熱。當然,秋天的炎熱終究像“兔子的尾巴——長不出來”。立秋後,如果有很多雨水,下壹場陣雨會涼爽壹會兒。酷暑過後,暑氣也就消退了,確實已經入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