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中國的禮儀始於何時,是誰最先提出的?

中國的禮儀始於何時,是誰最先提出的?

孟子首先提出。

1,禮儀萌芽期(公元前5萬年-公元前1萬年)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在654.38+0萬多年的原始社會歷史中,人類逐漸走向文明。在原始社會中後期(大約舊石器時代),就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比如,大約1.8萬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洞頂的人,就已經知道如何打扮自己了。他們用穿孔的動物牙齒和石珠作為裝飾,掛在脖子上。他們的逝者在身旁撒上赤鐵礦粉,舉行原始的宗教儀式,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葬禮。

2.禮儀的初始時期(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22世紀)

公元前10000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不僅制造了精細打磨的石器,還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在隨後的幾千年裏,原始禮儀逐漸成型。例如,在今天Xi安附近的半坡遺址,發現了生活在大約5000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裏的坑排列有序,死者身份各不相同。有帶祭祀品的上翻葬和不帶祭祀品的彎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時期的其他遺址和相關資料表明,人們已經註意到尊卑的順序和男女的差別。而長輩坐在座位上,晚輩坐在下;男坐左,女坐右等禮儀越來越清晰。

3.禮儀形成時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771年)

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771世紀,中國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時代。金工的使用使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躍上了壹個新的臺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財富除消費外已經過剩並逐漸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從而出現階級對立和原始社會的解體。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5世紀的夏朝,開始了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向早期奴隸社會的過渡。這期間,拜神活動升溫。

在原始社會,由於缺乏科學知識,人們不了解壹些自然現象。他們猜測照耀大地的太陽是壹個神,風有壹個風神,河有壹個河神...因此,他們敬畏和崇拜“神”。從某種意義上說,早期禮儀包含了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壹些規範,也是原始社會宗教信仰的產物。中國傳統漢字"李"在左邊代表上帝,在右邊代表對上帝的獻祭。所以漢代學者許慎說:“禮行亦善,故物有天佑。”

以殷墟為中心活動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活躍於中國。他們建立了中國第壹個古都——殷都,位於河南安陽,他們在婚俗方面的成就被他們的崇神信鬼熱情所掩蓋。

被殷朝取代的周朝,在禮儀方面成就斐然。特別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輔佐周成王,對周朝禮制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造儀式和音樂,把人的行為和心理情緒置於尊卑有序的模式中。《李周》是中國第壹部全面介紹周代制度的禮儀專著。《李周》(又名《周官》)原是壹部官榜,後來經過整理,成為壹部關於周代法規制度的著作。《李周》原文6篇,詳細介紹了6個官名及其權力。現存文章5篇,第六篇由考增補。這六個官員分別叫做天官、地官、管春、下官、秋官和東官。其中天官掌管宮務、財貨等。這位治安法官負責教育、市政事務等。春官掌管五禮、樂舞等。夏官主管軍事和邊防;秋官負責刑法、外交等。冬官負責土建等。

掌管春官的五禮,即吉禮、兇禮、客禮、軍禮、禮禮,是周代禮儀制度的重要方面。李稷指的是祭祀儀式;兇禮主要指喪葬禮儀;禮是指諸侯朝覲皇帝、諸侯之間結盟等禮節;軍事儀式,主要包括閱兵、出發儀式等。禮物,包括加冕儀式、結婚儀式、鄉村飲酒儀式等。可見,很多基本禮儀在商代晚期和周初已經基本形成。此外,商周時期成書的《易經》和壹般定型於周朝的《詩經》也包含了壹些禮儀內容。

西周時期,青銅禮器是個人身份的象征。禮器的數量代表身份等級,形體的大小顯示權力等級。當時貴族成群結隊佩戴玉飾是壹種時尚。見面禮、婚禮(包括收禮、問名、納吉布、收徽章、邀客、迎親等“六禮”)已成定式,在民間大行其道。此外,尊老愛幼等禮儀也得到明確確立。

4.禮儀的發展和轉變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東周)

西周末年,皇族衰落,諸侯爭霸。公元前770年,周平遷至洛邑,史稱東周。繼承了西周的東周,已經無法完全遵守傳統的禮儀制度,產生了所謂的“禮崩樂壞”。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這壹時期,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相繼湧現,發展和創新了禮儀理論。

孔子(公元前5565438+公元前0-479)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授課的先河,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他刪詩刪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為歷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編輯的《禮記》詳細記錄了戰國以前貴族生活的各種禮儀和儀式。《儀禮》與《周立》和孔子編纂的《禮記》是中國古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禮儀著作。

孔子認為,“不學禮儀,不可立”。(《論語?紀文章》)“質勝文,文勝質史。溫柔,則君子。”(《論語?永業)他要求人們用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元)他主張“仁者愛人”,強調人要有同情心,要互相關心,互相尊重。總之,孔子系統地闡述了禮和禮儀的本質和作用,把禮儀理論提高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孟子(約公元前372-289)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在政治思想上,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學說和“民輕君”的學說,主張“以德服人”。在道德修養上,他主張“舍生取義”。(《孟子?高子尚),註重“修身”,培養“氣節”。

荀子(約公元前298-238年)是戰國末期壹位偉大的思想家。他主張“隆禮”、“重法”,主張禮法並重。他說:“業主等級平等,年齡不同,財富不同。”(《荀子?荀子指出:“禮之於國,正如秤之於重,繩之於墨之於功。“故人無禮,壹物無禮,社稷無禮,不安分。”(《荀子?荀子還提出不僅要有禮治,還要有法治。禮尚往來,法制完備,國家才能太平。荀子重視客觀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主張學而優則仕。

5.加強禮儀的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終於吞並了六國,統壹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國推行“同書、同車、同軌”、“同線”。秦朝制定的中央集權制度成為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礎。

西漢初年,叔父協助漢高祖劉邦制定了禮器,發展了禮義(三、宰相劉)。而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將封建專制理論系統化,提出“唯天子命是從,天下為天子所命”的學說。(“韓曙?《董仲舒傳》)他把儒家的禮儀具體概括為“三綱五常。”三綱”的意思是“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妻”。“五常”是仁、義、禮、智、信。漢武帝劉徹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倫理定制化。

到了漢代,孔子後學編撰的《禮記》問世。《禮記》共有49篇,包括《大富大貴》。其中有關於古代風俗的曲禮(1篇);有《李雲》(第九篇)講古代餐飲民居的演變;有壹個記載家庭禮儀的內部規則(12條);記載服飾制度的玉浴(13篇);有壹本關於師生關系的書(18條);還有教人道德修養的方式方法,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第四十二條)。總之,《禮記》是古代禮儀的集大成者,是封建時代禮儀的主要來源。

盛唐時期,《禮記》由“紀”上升為“經”,成為“禮經”三書之壹(另外兩部是和)。(李白:《李白會想坐船旅行》)

宋代出現了以儒學為基礎,兼容道釋的理學,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程頤兄弟和朱。程認為“父與子,君臣,天下之理,無壹能逃於天道。”(《程程遺書》卷五)“禮即理。”(《程程遺書》卷二十五)朱進壹步指出,“仁大於父子,義大於君臣,是三綱五常的關鍵和基礎。天地間無逃。”(《朱選集》)?不是跪拜打禮了嗎?(2)朱的論述使二程的“自然正義”理論更加嚴謹、精煉。

家庭禮儀研究成果豐碩,這是宋代禮儀發展的又壹特色。在大量的家庭禮儀著作中,有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公元1019-1086)的《素水甲儀》和南宋哲學家朱(公元1086)的《四書集註》。

到了明代,交友之禮更加完善,忠、孝、節、義的禮儀也越來越多。

6.禮儀衰落期(公元1796-1911)。

滿族入關後,逐漸接受了漢族的禮儀制度,並將其復雜化,使得壹些禮儀顯得虛浮繁瑣。比如清代,等級低的人祭奠等級高的人,往往是跪叩三下,再跪叩九下。(《清代正典》)。晚清時期,清朝腐敗,百姓貧困。古代禮儀有盛有衰。隨著西學東漸,壹些西方禮儀傳入中國,北洋新軍時期的軍隊采用了西方軍隊的舉手儀式,而不是不合時宜的千錘百煉儀式。

7.現代禮儀時期(1911-1949,民國)

1911年底,清朝滅亡。當時遠在美國的孫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趕回祖國,於1912 1 65438抵達。孫中山先生和他的戰友們開創新局面,用民權代替君主制,用自由平等代替宗法等級制。普及教育,廢除對孔子的崇拜和讀經;改俗,剪辮子,禁纏足等。,從而正式拉開了現代禮儀的大幕。

民國時期,從西方傳入中國的握手儀式開始在上層社會流行,之後逐漸流傳到民間。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中國* * * * *為首的蘇區和解放區重視文教事業,移風易俗,譜寫了現代禮儀的新篇章。

8.當代禮儀時期(1949至今)

1949 10 1,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我國禮儀建設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禮儀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禮儀創新階段(1949——1966)

從1949到1966,是中國當代禮儀發展史上的創新階段。這壹時期摒棄了過去束縛人的“君權天命”、“愚忠孝”和嚴重束縛婦女的“三從四德”等封建禮教,建立了合作互助、男女平等的新型社會關系,而尊老愛幼、講究信義、待人真誠、先人後己、禮尚往來等中國傳統禮儀的精髓得到繼承和發揚。

(2)禮儀退化階段(1966-1976)

從1966到1976,中國進行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給國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嚴重損失,給禮儀帶來了“大災難”。許多優秀的傳統禮儀被掃進垃圾堆,成為“密封材料”。禮儀被破壞,社會風氣逆轉。

(3)禮儀復興階段(1977至今)

自65438年至0978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遍布祖國大地,我國禮儀建設進入了壹個新的全面復興時期。從倡導文明禮貌語言到積極樹立行業新風尚,從開展“18歲成人禮儀教育活動”到制定公民文明公約,各行各業禮儀規範陸續出臺,崗位培訓和禮儀教育日益繁榮,強調文明禮貌成為常態。《公共關系與現代傳播》等壹批與禮儀相關的報刊應運而生,《中國實用禮儀大全》、《稱謂詞典》、《外國風俗禮儀》等介紹和研究禮儀的書籍、詞典和教材不斷問世。禮儀文化熱在中華大地再度興起,具有優秀文化傳統的中華民族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