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9/2,天京之亂,魏長輝突襲東王宓。
1926/9/6,英國制造的《萬縣慘案》。
1901/9/7辛醜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之戰,左犧牲。
1894/9/17,黃海之戰,鄧世昌、林永升殉難。
1931/9/18,“九壹八事變”
1898/9/21,維新運動失敗。
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
歷史有時候是令人心碎的。沒有實拍,沒有細節的文字,沒有殘破的遺物,我們很難相信中國過去的場景。歷史終究是歷史。歷史雖然過去了,但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歷史留下的不僅僅是壹堆資料、幾個碑文和幾個遺址。保留歷史,妳可以回顧過去,學習新的。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錄,任何偉大的東西都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記住勝利、成功和榮耀,卻常常忘記失敗、傷痕和屈辱。歷史總是沈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壹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裏來”,就不知道“往哪裏去”。
過去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更多的問號,省略號要少用。100多年沈重而痛苦的回憶,給了人們太多的悲憤和思考。中國人不應該、不能、也不能忘記,近代以來刻在中國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卻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搶掠、販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和“東亞病夫”到“中國人和狗不得入內!簡直可以用恐怖和聞所未聞來形容!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裏。痛定思痛,永遠是民族復興的開始,永遠警示每壹個中華兒女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我們很多人似乎選擇了沈默。我不知道沈默的原因是什麽,但我希望不是因為麻木或健忘。按照壹些中國人的觀念,過去的事,尤其是痛苦,會被當成輕率的態度。這些年來,壹些至親仇人的現實,或者說“商界女強人不知死”的現實,常常讓我們覺得“忘文化”在壹些中國人的心目中是有市場的。壹些商家無視歷史的傷痕,把“南京大屠殺”當成電腦遊戲;以日本軍刀、軍裝為賣點;壹些藝術家甚至穿上軍旗,在城市裏遊行。如果“集體失憶”太嚴重,人很容易變得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偏激、急功近利。
在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的恥辱和賠款的痛苦不是太了解,而是太少。壹個民族如果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其實就失去了記憶功能;壹個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世界大潮中,會迷失方向,隨波逐流,甚至重蹈覆轍。要麽是在下沈中爆發,要麽是在下沈中死亡。據說晚年冰心構思寫壹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巨著,但每次動筆都“壹個字都沒留下”,“因為他哭了,因為他哭了,因為他拿起筆就忍不住哭了!我哭得很厲害,根本寫不出來。只有眼淚落在紙上。”(賈: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都是被歷史的巨大進步所補償的。“只有我們才能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問問冷漠者的良心,喚醒無知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之徒別有用心地歪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重現,絕不允許他們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和教育每個公民對國家、對歷史、對祖先、對民族的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和羞恥感,即形成“民族意識”。歷史意識構成了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關系到培養新世紀公民的偉大計劃。歷史認知關系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包括充實自己、發展個性、減少錯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是塑造壹個民族整體人格,表達其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道理、情感、思想、行為要融為壹體,對人的啟發、激勵、鞭策、思考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