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過,絕對化是單壹因果關系的反映,是過去經驗的因果規律反映出來的。我們固執地追求因果規律,忘記了關聯性。要知道在心理世界裏,關聯性才是王道。
可怕的是極度災難性想象的反映,反映的是對未來人生目的的思考。在忘記底線思維的同時設定過高的目標,要知道心理世界的底線安全才是王道。
同理,我們再來看看常見的不合理的過度泛化概念,流行話語表現為泛化整體。
與單壹的因果思維和極端目的思維相比,概化的概念是過度概化的思維,追求當下人和事的簡單明了而忘記具體的思維,知道在心理世界具體化才是王道。
我們的心理現象表現為將外界的物理刺激轉變為大腦的精神信息,經過感覺、感知、記憶,最終達到思維的層面。思維的特點是間接性和概括性,可以借助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但過度概括的後果也很嚴重,即有效率但無具體,容易導致不合理甚至錯誤。
廣義思維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溝通效率,簡潔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但鑒於心理混亂等特殊情況,必須還原到具體的情境中,細節越多越好解決問題。
所以,具體思考是面對問題時不可或缺的關鍵。
比如壹個孩子說他什麽都不記得了,表現為健忘癥,但是經過簡單具體的交流,他的記憶是沒問題的。
問他能不能記得昨天做了什麽,他習慣性的搖頭問不知道,然後問他有沒有出去,遇到了誰,回答說幫家人下樓拿純凈水了。然後他問過程怎麽樣,說他提著空桶出去,坐電梯到壹樓,從左邊水龍頭打水,擡進電梯,擡回家。
這個過程我記得很仔細,提問和與人互動都是可以的。
最後呈現給對方,不僅能記住,還能記得更仔細。這就用例子證明了對方對想法的過度概括是不合理的,妳可以把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寫下來。
心中的任何困惑,只有在具體的表達中才能呈現出來,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所謂“砂鍋問到底”,是具體的、可操作的,蘇格拉底的助產術也是如此。
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以及看不順眼的人,往往是過度概括思維的表現。
比如我們教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因為太籠統了,對於具體的孩子來說是沒用的,正確的廢話,尤其是孩子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這種籠統的表述壹定是無效的。
再比如,當我們對別人不滿意的時候,當我們對自己的壹個問題放不下的時候,我們認為這個人不好,我們自卑,焦慮抑郁等等。,包括評價和判斷,很多都是過度概括的。
再比如說,都說孝在諸德之首,大家都會這麽說。但是就問幾個具體的問題,比如老人喜歡什麽,關心什麽,缺什麽,生病的時候是什麽態度,做過什麽,做過什麽。
社會學有木桶理論和金剛鉆理論。木桶理論認為要改進缺點,保證桶的最大容量,但金剛鉆的理論更有效,即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以比較優勢獲得最佳結果。這其實是個人利益的具體化,而不是木桶理論的泛化,看似追求全面發展,實則無效。
作為保證正常生活的需要,因果思維、目的性思維、概括思維必不可少,但容易形成慣性思維模式。所以要警惕這三種思維:絕對因果思維、可怕的極端目的和過度概括,接受相關思維、底線思維和具體思維,這樣生活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