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占主導地位的觀點之壹——孝道,強調“不孝有三,無大前途”。人們對孩子的渴望不僅表現在對古代送子神——女媧和伏羲的祭祀上,而且已經成為根植於人們心中的壹種文化心理。後來道教、佛教和當地民間的神也誕生了送子的功能,如玉帝、太後、張喜安、佛、觀音、送子女神、媽祖等他們的寺廟遍布全國。
甘肅鞏留寺(周公寺)、河南浚縣、淮陽、嵩山、山西平遙雙林寺、山西代縣、河北忻城白溝、天津天後宮(媽祖廟)、北京白雲觀等地,至今仍在諸神生日這天祭祀或舉行綁娃娃活動。民間藝術中大量的作品都圍繞著生兒育女的主題。各種捏泥彩繪娃娃、扣泥娃娃、布娃娃、紙娃娃(印著生皇後的形象)用銀雕成,廟會上經常可以看到其他材質的娃娃,如石膏娃娃、紙漿娃娃、彩繪塑料娃娃、乞討符號等。
其中有代表性的活動是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在河南淮陽舉行的祠堂會議。廟會期間,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祭拜始祖伏羲,觸摸象征女性生殖器的“子孫窯”,買回象征兒女的“泥狗”為家,以求生存繁衍。在天後宮的媽祖廟祭祀會上,乞丐燒香祭拜後,會綁回壹個“大哥娃娃”(俗稱“大哥”)的彩繪男孩雕像,作為家中長子,希望他能把老二、老三帶到乞丐家中。甘肅的鞏留寺、山西的雙林寺、代縣的楊家寺等。都是用泥人,面花,娃娃等東西乞討的廟會。西北剪紙藝術中的抓髻娃娃是生育巫術的壹種表現。民間藝術中大量的魚和鳥的圖案、用於乞討的玩偶──泥娃娃、布娃娃、銀或銅娃娃、鐵娃娃以及各種面塑、剪紙等藝術品,都具有生殖崇拜和乞討的意義。中國的民間宗教信仰是壹種綜合性很強的準宗教。原始宗教元素占了大部分,包括巫術、占蔔和禁忌、動植物圖騰崇拜、鬼神和祖先信仰。隨著社會的發展,民間宗教融合了傳統文化中的儒教、道教和外來佛教,其內容極其廣泛。人們崇拜風神、玉帛、五路神財神、五路神、福祿壽三神和各種神,佛教和道教的所有神,如關公、佛陀、福祿壽、五路神等,以及孔子、老子、嶽飛等被認為是神聖人格神的儒家聖賢、聖賢。民間宗教雖然不是嚴格的壹神教,但其特點是實用主義,滿足心理需求。它已經深深植根於中國人民的生活和習俗中,並在壹個相對穩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得以完整地保存。在不同的時代,它根據人們的精神需求而發生變化,有些被淡化、異化,有些被賦予新的內容而得以發展,許多民間活動被弱化或由民間宗教轉化而來。
許多民間藝術與民間信仰和巫術活動密切相關。巫術偶像,偶像的畫像,甚至風箏之類的東西,在今天看來純粹是娛樂性的,在早期也是用來驅散災難,驅除疾病的巫術工具。農歷三月初三是民間習俗中放風箏的日子。人們相信,隨著風箏線的剪斷,疾病和口臭會隨風而去。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人在靠自己的力量無法達成目標的時候,總會尋找某種精神寄托,於是就想用想象和外力來幫助自己達成目標。對於這種現象,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對世界的壹種扭曲的概念把握。民間宗教作為壹種文化現象和社會存在,存在於這種觀念和心理形成的特殊時空中,了解民間宗教信仰的特征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20歲時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歲時節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在時間運行和無盡循環過程中的想法和感受。中國是壹個古老的農業社會。在幾千年的文明長河中,各種各樣的農業年節和與農業生產相關的信仰節日對中國人民的生活和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漢族為例,從農歷新年到大年三十有很多節日。壹年十二個月,幾乎每個月都有壹次中心節日活動:正月春節、立春、元宵節、天倉(Buncang)節;二月二日,龍擡頭,淮陽祠堂會;三月清明節,寒食節;四月初八浴佛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乞巧姐節,七月十五鬼節和“盆景”會;8月15日中秋節;九月九日重陽節;10月15日,農歷春節;從10月到12月,是“冬季至日”日,臘八節,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年三十,等等。連續的農歷新年季節(不包括壹些地方節日和政府規定的節日,以及神的節日和民間廟會)從年初到年底都滲透了民間藝術。
從古代到現代,壹些傳統節日和季節性慶祝活動在某種形式上發生了變化,但人們的心態和初衷是* * *。各種時令民俗和民間藝術的深層文化意蘊是:驅邪除病除鬼、迎吉祥、富貴多福、多子長壽、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紀念先賢、祭祀祖先、教育後代、善待善良、忠孝互助、相親相愛。民間藝術的另壹個重要主題是辟邪祈福,趨利避害。在自然條件惡劣、科技水平低下的古代社會,自然災害和戰爭經常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和生活。對神靈的信仰和對自然的依賴,使人們對能給他們帶來幸福吉祥、驅走邪靈的神靈充滿敬畏。每逢節日或神的生日,我們會祈禱或貼神、拜神,或用吞服面具、辟邪葫蘆、妖鏡祈求神的保佑。比如過年貼的門神、年畫、各種神,家裏鎮宅的獅子、瓦貓,都表達了迎福除病除災的願望。鐘馗和最常見的鎮宅驅邪神像壹樣,經常貼在後門。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神靈的信仰減少了。各種吉祥的畫和神的畫,大多是表達壹種喜慶的氣氛,裝飾喜慶的環境,但祈福驅邪的趣味卻留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我們常見的畫,比如千年祈福,天官增福,麒麟送子,搖錢樹,都是這樣的吉祥畫。民間故事的朗誦是最常見的公共娛樂,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自從人類有了語言,就有了口頭傳說的故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裏,民間故事通過人們的口頭傳授代代相傳。有了文字記載,史書中也記載了大量的民間傳說、神話傳說。
早在漢代就出現了著名的“說書俑”,表現了說書人生動的說書表情,說明說書在當時已經成為壹種特殊的職業。到了宋代,東京的《中國之夢》壹書中已經有了勾欄窪寺等專業評書娛樂場所的記載。由此可見,民間文學的發展達到了壹個高峰,民間故事成為最受歡迎的民間藝術,元明清以來,小說、戲曲的發展為民間故事的傳播和推廣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和渠道。許多元曲、插圖版畫和繡像的小說和戲曲的表演都來自古代民間故事。它們被創作、編輯、整合、改編,成為各種民間藝術,特別是民間戲曲、戲劇、彩塑、建築繪畫、石雕、木雕等的表現內容。
中國歷史悠久,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從《山海經》、《搜姬神》、《沈峰宜顏》,到《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等四大名著,其題材和內容都包含了大量的民間故事,更不用說全國各民族的民間故事了。
在沒有現代媒介形式的傳統社會,人們依靠民間故事和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文學內容來教育自己和後代。民間故事是中國重要的口頭文化內容,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他們教人向善,愛國愛家,啟迪和教育人真善美。比如年畫《孟母三遷》,講的就是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孩子營造壹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好好學習,三遷的故事。至於傳統的“二十四孝”(它講述了歷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宣揚了壹種孝道)民間藝術不僅存在於日常生活和季節之中,它還有壹個重要的功能就是作為生命儀式的陪伴,是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寄托和慰藉。從群體角度看,壹年四八個節日都離不開曲藝,從個體角度看,曲藝的作用同樣重要。與其說是陪伴,不如說是生活的壹部分,是人生歷程的壹部分。
人們的生活,從在母親的子宮裏被孕育之前,就壹直是以小泥人和其他民間藝術作品為媒介的乞討儀式。即使在現代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綁娃娃”的習俗仍然存在於農村相當多的角落。女性懷孕後,壹系列的禁忌和胎教活動隨即開始。滿月和嬰兒的第壹個生日也是民間藝術品聚集的場合,各種各樣的刺繡衣服,鞋帽,饅頭和結婚禮物都聚集在兒子的家裏。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壹個成年禮。12或13的年齡是人生的壹站。到時候會有壹個特別的生日儀式,壽星鎖是必須的。從嬰兒到青少年,各種兒童玩具伴隨著孩子。愛情和婚姻中的習俗和儀式是另壹種民間藝術的展示,禮儀飾品,新房布置和刺繡將人們帶到了不同風格的民間藝術世界。生日慶典儀式和葬禮儀式,這兩個人生中重要的時刻,都少不了民間工藝美術的點綴和陪伴。生日慶典的吉祥畫,生日蛋糕的饅頭,是晚輩向老人表達孝心的中介。喪葬裝幀、剪紙和棺蓋、喪葬儀式和陳設是生者和死者交流的載體。壹個人的壹生,始於曲藝,終於曲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