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春,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城子崖地臺的西斷層上,他發掘出了與石器和骨器共存的帶有黑色光澤的薄壁陶片。這引起了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註意。此後,考古學家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獲得了壹批以精美打磨的黑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考古學家根據這些發現,將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物命名為“龍山文化”。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陜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壹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特征不同,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桃寺龍山文化,合稱龍山時代文化。這壹時期文化最顯著的特征是城市遺址的發現。比如在山東,除了城子崖龍山遺址,還有壽光副業王遺址,陽谷、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處遺址,臨淄天王村遺址。河南有淮陽平涼臺古城、登封王成剛、鹽城郝家臺、輝縣孟莊。龍山文化在中國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壹時期,陜西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和種類也大大增加。快輪制陶技術較為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蔔等巫術活動也很流行。從社會形態上看,當時已經進入宗法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進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龍山文化遺址大部分分布在山東半島。在陜西、山西、河南、河北、遼東半島、江蘇和湖北也發現了類似的遺址。這種文化的特點是有許多薄、硬、有光澤的黑陶,尤其是蛋殼黑陶,所以又稱為“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了陶器,還有大量的石器、骨頭和蚌類。他們主要以農業為主,經營狩獵、捕魚和飼養牲畜。有骨相占蔔的習慣。和銅氣體可能已經出現。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可能與龍山文化有關。
歷史
1928年4月,當時還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吳金鼎,到龍山鎮城子崖遺址不遠處的漢代平陵城遺址進行假日實地考察。4月4日,他路過龍山鎮程子崖,不經意間回頭看了壹眼。路溝旁懸崖的橫斷面引起了他的註意,壹條綿延數米的古文化地層帶在陽光下清晰可見。此後,吳金鼎先後五次考察城子崖,發現了大量色澤黑亮、表面光滑的陶片,是日後龍山文化的代表。吳金鼎很快向他的老師李記先生報告了他的發現。被譽為“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的李記先生是中國第壹位人類學、考古學博士,正是他主持了1930城子崖遺址的第壹次大規模發掘。就這樣,城子崖考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龍山文化的發現。
從1930到1931,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掘最傑出的代表是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的黑陶,所以考古學家最初稱之為黑陶文化。不久,它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我國出土的古代陶器多為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以河泥為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4000多年前東夷人的獨特創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蛋殼杯壁,厚度只有0.5毫米,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別說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也很難燒制出這種顏色的陶器了。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國考古學家給文化起了不同的名字。總的分類是:山東龍山文化,或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以龍山鎮命名的遺存,主要分布在山東,繼承大汶口文化和嶽石文化,放射性碳測年並加以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於豫西和豫東,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中原早期龍山文化,有放射性碳測年和校正,時代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地區,繼承了廟底溝二期文化或這壹時期的遺存,發展成為中原中華文明早期的青銅文化。對放射性碳進行了年代測定和校正,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王灣三期、後港二期和立法臺。陜西龍山文化,或稱克勝莊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陜西省境內的涇河、渭河流域。對放射性碳進行了年代測定和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山西襄汾新發現的陶寺遺址是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的代表,主要分布在山西省西南部。放射性碳的年代測定和校正是從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900年。類型
1930至1931,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掘。其下層有突出的深色有光澤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故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於東方的遺跡,與仰韶文化不同。很快就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崗遺址首次依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三層”,並明確了它們的相對年代關系。20世紀30年代,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包括黃河中下遊地區,還包括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域差異,分為山東沿海、豫北、杭州灣三個區域。龍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史前時期之壹,後港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身。1949之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最初所謂的龍山文化,其文化體系和來源並不單壹,不能僅僅視為壹種考古文化。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特征,給它們起了文化名稱以示區別。壹般的方法是:
①山東龍山文化,或典型的龍山文化,是最初以龍山鎮命名的那類遺存。其分布主要在山東。它繼承了大汶口文化,其次是嶽石文化。放射性碳年代測定被修正,約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②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早期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測年和校正,大約在2900 ~ 2800年前。
③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豫東地區。商城廟底溝二期文化,或這壹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中華文明早期的青銅文化,有放射性碳測年和校正,距今約2600 ~ 2000年。壹般可分為王灣三期、後港二期、立法臺三種類型。
④陜西龍山文化,或稱客家村落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陜西境內的涇河和渭河流域。放射性碳測年和校正,大約在2300 ~ 2000年前。⑤以山西襄汾新發現的陶寺遺址為代表的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主要分布在山西西南部。放射性碳測年和校正,約2500 ~ 1900年前。就目前而言,這些文化是以省名來區分的。今後,通過深入的比較研究,如有可能,應以有代表性的遺址名稱分別命名。至於30年代杭州灣的龍山文化,已被命名為良渚文化。
陶器的特性
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工制作。口邊壹般用慢輪修整,有些器皿如易拉罐等單獨制作,然後拼接在壹起。灰陶的燒制溫度約為840℃。在龍山文化早期,仰韶文化的壹些元素仍被保留和繼承,如杯、敞壺、折壺、閉壺和尖底瓶,而雙耳壺、三耳壺、深腹壺和圓柱壺。這壹時期陶器的裝飾紋樣以籃紋為主,有的陶器在籃紋上還裝飾有幾個甚至幾個附加的堆紋,主要用於強身健體。龍山文化晚期,陶器以灰陶為主,紅陶占壹定比例,黑陶數量增多。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都達到1000℃。手工制作仍是主要方法,但制輪技術的創新有了進壹步發展,壹些陶器已經成型。主要容器造型有杯、盤、碗、罐、壇、鼎、甑、容器蓋、容器座和新興容器。最常見的裝飾圖案是繩紋和籃紋,也可見少量的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是在繼承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山東、蘇北和遼東半島,距今4000多年。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制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輪制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陶器的形狀相當規則,壁厚非常均勻,產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白陶。黑陶的燒制溫度為1000℃,紅陶為950℃,白陶為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砂三種。細泥黑而有光澤,學者稱之為“蛋殼黑陶”。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制陶業高度發達的水平。素面或拋光面最多,裝飾花紋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痕、孔洞等。造型很多,主要有:碗、壺、壇、罐、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這是另壹個。山東龍山文化中的鬼臉三腳架腿和圓形三腳架腿是最具特色的,這在其他文化中並不多見。黑陶是壹種黑亮的黑陶,陶胎薄,骨相致密。它是龍山文化中最精美的陶器。黑陶燒制時,采用封窯煙的滲碳方法,陶器表面呈現暗黑色光澤。它的表面被打磨得很平整,只有壹些弦、劃痕或孔洞。黑、薄、亮、新是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壹種薄壁黑陶,又黑又亮,薄如蛋殼,稱為蛋殼陶,代表了這壹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