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每年正月初七之前,稱為“畜日”,初壹為雞日;第二天是狗日;第三天是豬年;第四天是羊日;第五天是牛年;第六天是馬日。這六只動物出院後,就是第七天的第七天。
為什麽是這樣的安排?出處在古籍裏是找不到的。但在民間舊書《農雜工》中,說這有三種排列方式:壹種說是按照人類馴服六畜的順序排列,雞先馴化為畜,狗次之,以此類推。第二,按照六種動物的體型來看,雞和狗比較小,排在第壹位,牛和馬比較大,排在後面。三是按照六畜與人的距離排列。俗話說,沒有雞犬就沒有家庭。老人認為雞犬可以撿拾家裏散落的食物,所以養在室內,靠近人,其次是豬和羊,牛和馬還有其他的柵欄和馬廄,離房間最遠,所以排在最後。後者似乎也有幾分道理。根據古代的神仙故事,漢朝的淮南王劉安變成了神仙(其實是因為謀反被迫自殺的),壹飛沖天。就連家裏的雞犬也被壹起帶到了雲端。俗話說“壹人得道,雞犬升天”,豬、羊、牛、馬跟著主人升天的故事從來沒有人講過。
為什麽牲畜排第壹,而人排在六畜之後?這個問題在古籍中沒有提到過。中國的創造神話早已失傳。像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捏泥球造人之類的詞,是後來才出現的,很簡單。但能創造工具、會思考高等動物的人類比低等動物出現得晚,是符合生物進化原理的。如果世界上沒有植物和動物,人類怎麽生活?所以這些動植物壹定是在人出生之前產生的,這大概是因為人的壹天是在六個畜日之後。
六畜節不是壹個節日,但在舊社會,農民們重視六畜。正月初六給豬圈、羊圈、牛棚貼紅紙條、點上香的習俗還在各地流行。還有人用晴的天氣來預測牲畜的興衰,認為雞日晴的天氣是旺年,陰的天氣是雞的災難;三伏天天晴,表示狗年大吉,狗病陰。其余類推。當然,這種占蔔不壹定科學,只是當年農民的壹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