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指南針的陶俑出土於1985江西臨川濟南墓,高22.5厘米。到了北宋時期,人們發現指南針因為沒有方位刻度盤,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就把指南針和方位刻度盤結合起來,做成更有實用價值的羅盤針。
宋代圓規俑是研究圓規形狀和功能的實物資料。此俑出土於1985江西省臨川縣朱紀南墓。陶俑拿著壹個指南針。從俑座底部的“張”二字來看,應該是古代的風水先生。
過去有人認為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傳入歐洲後改良成了幹指南針,明朝中葉又被日本逆轉回中國。陶俑手持的羅盤是壹個幹羅盤,中心有壹根支撐磁針,周圍刻有刻度線。證明了旱羅盤是我國在南宋時期首創的。
這個陶俑最顯著的特征是:
兵馬俑懷抱壹個帶指針的大指南針,中間有壹個菱形的指針,中間有壹個小孔。針的兩邊很長,分左右,右指針的針端是壹個矛尖。整個指針位於指南針的中心,針端與指南針相連。指南針是壹個寬的平面環,有明顯的條紋表示刻度。
如果不算指針的針端和小雕像手所覆蓋的盤面上的刻字,共有15個刻度,其中兩個非常接近,壹端相連,其他刻度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
這是壹個裝在表盤上可以旋轉指示方向的羅盤(也叫羅盤經),但這個南宋站立羅盤的彩繪小雕像比較粗糙原始。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造型物體。